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江蘇揚州廣陵區(qū)凱運天地商業(yè)廣場唐代墓葬群發(fā)掘簡報

        2020-06-18 02:29:38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南文化 2020年2期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江蘇揚州凱運天地商業(yè)廣場唐代墓葬計91座,其中豎穴土坑墓84座(木棺墓68座、叢葬墓16座),磚室墓7座。墓葬群整體分布不甚規(guī)則,局部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即墓向一致,分布集中,似為夫婦合葬墓或家族墓。出土器物種類有陶瓷器、銅器、銀器、鐵器、漆木器、石器等。以瓷器為大宗。從墓葬形制及隨葬品特征來看,這批墓葬時代多為中晚唐,磚室墓等級最高,土坑木棺墓次之,叢葬墓最低,推測墓主人身份依次為中低級官吏或富商大賈、具有一定經濟地位的平民及底層平民。

        2008年2-4月,為配合揚州凱運天地商業(yè)廣場建設工程,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運河西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西北側、五臺山以南區(qū)域內的唐代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清理墓葬91座(編號:M153—M243)[1](圖一),可分為磚室墓7座、土坑木棺墓68座及叢葬墓16座[2]。現將這批墓葬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揚州凱運商業(yè)廣場唐墓群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分布狀況與地層堆積

        (一)墓葬分布狀況

        這批墓葬地處一南北向長帶狀高崗上,西鄰古運河,為歷代百姓葬墳之地,俗稱“亂葬崗”。墓葬分布較為密集、零亂,大多數墓葬僅剩墓底,頻現疊壓、打破關系(用→表示打破,下同),如 M159→M158,M165→M163→M164,M179→M177→M178→M180。磚室墓、土坑木棺墓及叢葬墓相互夾雜,墓向不一,墓區(qū)未經整體規(guī)劃。即便如此,這批墓葬仍存在以家族或夫婦合葬的方式進行埋葬,家族墓群墓向較為統一,如 M171、M169、M162、M165,均呈 220°左右。M167與 M168、M160與 M161相互緊鄰,應屬夫婦合葬。

        這批墓葬以土坑木棺墓居多,規(guī)格長約2.5、寬約0.7米。在木棺內底往往鋪一層白灰及草木灰起防潮之用,白灰四周分布有數量不等的鐵棺釘。還有一部分土坑內未見葬具痕跡,推測為叢葬墓。磚室墓發(fā)現較少,規(guī)模較大,形制有腰鼓形、長方形及船形,均為券頂,惜被毀壞或自然塌陷。磚室以黃黏土作黏合劑,用小板磚砌成,規(guī)格長約3、寬約1米。磚室墓往往具有墓道,由于毀壞,跡象不明顯。大多數墓葬人骨架保存尚好,這與該處地勢高爽、多含灰黃沙土的地質條件有關(圖二)。

        圖二// 揚州凱運商業(yè)廣場工地中晚唐墓葬位置分布圖

        (二)地層堆積

        現以保存較好的施工現場北壁中部為例說明該處地層堆積(圖三)。

        ①層,現代建筑垃圾和灰雜土,厚1.5~1.9米。

        ②層,純黃沙土,土質純凈、疏松,深2.1~2.2、厚0.45~0.5米,未見遺物。

        ③層,灰黃沙土,土質純凈、疏松,深2.3~2.35、厚0.1~0.15米,未見遺物。

        ④層,灰沙土夾零星黃沙土,土質較疏松,深2.8~2.9、厚0.75~0.8米,出土了少許陶瓷片,其中有宜興窯青瓷碗底片、盤口壺頸片以及灰陶罐底片等,為唐代遺物。

        ⑤層,灰黃沙土,土質較疏松,深3.4~3.5、厚0.3~0.35米,未見遺物。

        ⑥層,灰黃沙土,土質較疏松,深3.7~3.8、厚0.35~0.4米,未見遺物。

        ⑦層,純灰沙土,土質較致密,深4.8~4.9、厚0.8~1米,未見遺物。

        ⑧層下為生土(純黃沙土)。

        這批唐墓距地表約3米,均開口于⑥層下,打破⑦層或生土層。

        二、墓葬形制

        (一)磚室墓

        圖三// 揚州凱運商業(yè)廣場工地北壁中部剖面圖

        7座 分別為 M153、M154、M187-M189、M193、M231,形制有腰鼓形、長方形、船形,其中腰鼓形磚室墓腰部圓鼓、兩端近似等寬,船形磚室墓腰部微鼓、兩端寬度不等。磚室墓既有單人葬,亦有三人合葬。由于盜擾,磚室均殘毀,僅剩墓底或部分磚壁。隨葬品出土極少,僅有少量的陶瓷器、銅器、銀器等。

        圖四// M153平、剖面圖

        圖五// M188平、剖面圖

        1.腰鼓形磚室墓

        M153 方向240°。墓坑距地表3.2米。填土為青灰沙土夾白灰、磚塊。磚室左、右、后三壁用三順一丁、一順一丁的方式雙磚砌成,各內壁均置三個方形壁龕。壁龕對稱分布,或放置12生肖俑之用。寬10.5、殘高16、進深10厘米。墓門一順三丁砌法,未置壁龕。磚室內壁刷一層白灰,厚約0.5厘米,未發(fā)現壁畫。磚室底部除頭部縱鋪一排磚,余均錯縫橫鋪?,F磚室內僅存頭骨,并在頭骨下順排放置二塊整磚,呈方形,應屬簡易枕頭。該墓早期被盜,在填土內發(fā)現灰陶壺、越窯青瓷碗各1件、“開元通寶”銅錢數枚及少許銹蝕的棺釘。墓長3.88、墓門寬1.45、前 壁 寬 1.57、腰 寬1.76、后壁寬 1.36、磚壁厚0.25、殘高0.51米(圖四)。

        M188 三人同墳異室合葬墓,由三座磚室東西向相接而成。墓長3.8、寬2.65、墓門寬1、腰寬1.25、后壁寬0.7米。方向350°。填土為灰沙土夾碎磚,下層發(fā)現銹蝕棺釘及人骨碎片。磚壁殘存四層,高50厘米。左、右、后三壁、墓門分別采用單磚錯縫平砌與單磚側立砌成,磚室相接處用雙磚錯縫平砌。隨葬品有青瓷雙系罐、青瓷罐、銅鏡殘塊各1件及方形灰陶墓志1合(圖五)。

        2.長方形磚室墓

        M187 墓長 3.51、寬1.73、殘深 0.25米。方向180°。磚室底面未鋪磚,推測為早期盜掘時毀壞。四壁用雙磚平砌,底部采用一順一丁砌法,上部砌法不明。內壁刷一層白灰,厚0.56厘米。未見隨葬品(圖六)。

        3.船形磚室墓

        圖六// M187平、剖面圖

        圖七// M154平、剖面圖

        M154 方向76°。被M157打破。左、右、后三壁及墓門分別采用單磚錯縫平砌與雙磚四順一丁砌法。磚室內壁刷一層厚約0.3厘米的白灰。墓底除墓門及M157打破處未見鋪磚,余均錯縫橫鋪。左、右、后壁各砌筑對稱的三長方形壁龕,墓門處因毀壞不明。壁龕寬12、高16、進深6厘米。僅在填土中發(fā)現2枚銹蝕的銅錢。墓長3.6、墓門寬1.12、腰寬1.38、后壁寬1.3、磚壁殘高0.46米(圖七)。

        M231 墓向174°。磚壁采用單磚錯縫平砌,殘存12層,殘高38厘米。東壁砌筑兩長方形壁龕,西壁由于殘毀未見壁龕。壁龕寬8、高18、進深6厘米。兩龕間距為104厘米。墓門外凸,底部相對磚室鋪面約低15厘米。磚室底部除墓門處縱鋪一排平磚,余均錯縫橫鋪,磚鋪面呈中間高兩邊低的緩坡狀。隨葬品僅有褐釉小罐2件及填土中的四系罐1件。墓長3.75、最寬處1.41米(圖八)。

        圖八// M231平、剖面圖

        (二)豎穴土坑墓

        計84座。依墓坑內有無葬具分為土坑木棺墓與叢葬墓,其中土坑木棺墓依坑口形制不同又分為長方形墓與梯形墓兩種。

        1.土坑木棺墓

        計68座。分別為M158、M174、M205、M155-M157、M159-M172、M175、M176、M179、M182-M186、M190-M192、M194-M196、M202-M204、M206-M216、M218、M219、M221-M230、M232、M233、M236、M237、M240-M243。絕大多數為單人葬,少見合葬墓。墓坑形制有長方形與梯形兩種,其中長方形65座,梯形3座,均為直壁,少量墓葬存有二層臺。由于盜擾,現保存尚好的墓葬18座,其中長方形17座,梯形1座。隨葬品以瓷器為大宗,夾以少量的銅器、金銀器、鐵器、漆器及陶器等。

        (1)長方形土坑木棺墓

        M174 方向165°。墓葬保存尚好。填土為灰沙土夾少許黃沙土顆粒,并包含銹蝕棺釘。棺木腐朽,已成灰燼,規(guī)格不明。墓底存有人骨架1具,缺部分上肢骨、指骨及腳趾骨,殘長1.6米。頭南面東,仰身側肢。棺底鋪一層厚約2厘米的白灰。隨葬品共13件(套),其中墓坑西南角出土宜興窯醬釉四系青瓷罐、青瓷碗各1件,青瓷碗倒扣于醬釉四系罐口沿處。頭部及四周出土了長沙窯褐彩水盂、定窯白瓷粉盒、銀簪、雙鳳銜綬帶紋銅鏡各1件。骨架底部出土了數枚銹蝕的“開元通寶”銅錢。墓坑長2.4、寬0.8、殘深0.32米(圖九︰1)。

        M202 方向148°。墓葬保存尚好,棺木已腐朽,僅?;覡a。填土為灰沙土夾黃沙土塊。墓底存有人骨架1具,成粉末狀,長1.62米。頭骨放置于一晚唐越窯青瓷菱花口大碗內,寓意不明。隨葬品共8件(套),集中于頭部四周,其中有宜興窯醬釉青瓷罐、青釉紅陶碗、定窯白釉粉盒、長沙窯褐彩水盂、雀繞花枝紋銅鏡各1件、越窯青瓷碗2件,腰部還出土了數枚“開元通寶”銅錢。墓坑長2.6、寬0.63、殘深0.44米,棺長2、寬0.37、深0.41米(圖九︰2)。

        M241 方向228°。墓葬保存一般。填土為灰沙土夾少量灰陶瓦塊、銹蝕棺釘。人骨保存較差,僅剩腹部及下肢骨,殘長1.3米。在腳趾骨下發(fā)現3根燒焦的木棍,其寓意不明。木棍從南至北分別長20、27、21厘米,直徑均為4厘米。隨葬品僅在頭部發(fā)現灰陶罐2件、宜興窯青瓷罐1件。墓坑長2.6、寬0.8、殘深0.21米;據棺痕測得棺長1.82、寬0.51、殘高0.07米(圖九︰3)。

        (2)梯形土坑木棺墓

        M222 方向143°。墓葬保存一般。填土為灰沙土夾少許黃沙土。棺木已朽,四周分布有棺釘痕,底部鋪一層草木灰。人骨架保存基本完整,仰身側肢。隨葬品僅發(fā)現灰陶盤口壺、殘漆盤各1。墓坑長2.5、寬 0.6~0.8、深 0.57米,棺長1.96、寬0.45、殘高0.12米(圖一〇)。

        圖九// 長方形土坑木棺墓

        2.叢葬墓

        計16座。分別為M173、M177、M178、M180、M181、M197- M201、M217、M220、M234、M235、M238、M239。僅有淺土坑而未見葬具,在墓底亦未鋪一層草木灰或白灰。大多墓葬僅有人骨架,未見隨葬品。叢葬墓疊壓、打破關系更為 頻 繁 ,如 M179→M177,M178→M180, M177→M180,177、M179→M181。由于盜擾,現保存尚好的墓葬4座。在這批墓葬北側的凱運一期工程施工處,我們發(fā)現一些叢葬墓形制更為簡陋,未見墓坑,填土掩埋,草草完葬,如M133、M139、M140、M144等。

        M217 方向150°。填土為灰沙土。人骨架僅存腹部及下肢,屈肢葬。未見隨葬品。墓坑長2.37、寬0.56、深0.32米(圖一一)。

        二、隨葬器物

        此次共發(fā)掘墓葬91座,出土器物108件(套)[3],另有5件采集器物,計113件(套)。其中磚室墓17件(套),土坑墓91件(套),叢葬墓未發(fā)現器物。出土器物種類有陶瓷器、銅器、銀器、鐵器、漆木器、石器等。以瓷器為大宗,器形有碗、粉盒、帶流粉盒、壺、罐、雙系罐、四系罐、水盂、瓶等。釉色豐富,有青、黃、青黃、醬、醬黃、白、褐彩等色。窯口多樣,有唐代越窯、長沙窯、定窯、鞏縣窯、宜興窯、壽州窯等。陶器較少,器形有碗、壺、盤口壺、罐、小罐、俑、陶球等,陶質有泥質陶與夾砂釉陶之分,陶色有灰、紅、褐、醬色,以泥質灰陶罐、壺居多,夾砂褐釉小罐較少。銅器除出土大量“開元通寶”銅錢外,還有銅鏡、銅簪、銅飾件、銅匙等。銀器很少,器形有簪、鐲兩種,均為飾件。鐵器僅有鉤、劍2件。漆木器4件,多腐朽,其中殘漆盤、木梳各1件,另2件器形不明。石器少見,僅發(fā)現1件花卉刻劃紋滑石粉盒。墓志極少,僅在M188內發(fā)現一合方形灰陶墓志。

        圖一〇// M222平、剖面圖

        圖一一// M217平、剖面圖

        圖一二// 宜興窯青瓷碗1—3.A型碗(M160︰2、采集︰1、采集︰2) 4.B型碗(采集︰3)

        圖一三// 越窯(系)青瓷碗1、2.A型碗(M153︰2、M202︰6) 3、4.B型碗(M202︰7、M174︰1)

        1.瓷器 36件。

        碗 12件。8件出土于墓葬,4件為現場采集。依胎質、器型、釉色等的不同進行窯口歸類,可分為宜興窯4件、越窯(系)4件、定窯1件及壽州窯3件。

        宜興窯青瓷碗 灰胎,胎質較粗,表面似有一薄層化妝土,內外壁施一層青釉。依口、腹、底不同分為二型。

        A型 3件。圓唇,敞口,斜直腹,平底。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內壁施滿青釉,局部有流釉現象。M160︰2,釉層較薄,不甚均勻。內底有一圈12個等距橢圓形支釘痕。口徑14.4、底徑7、高4.4厘米(圖一二︰1)。采集︰1,釉層較厚、均勻。內底有一圈10個等距橢圓形支釘痕??趶?5.1、底徑7.2、高6.4厘米(圖一二︰2)。采集︰2,下腹部微內收。釉層不均、較薄,局部泛青白色。內底有一圈12個橢圓形支釘痕??趶?5.2、底徑7.1、高6.9厘米(圖一二︰3)。

        B型 1件。圓唇,直口,折腹,平底。采集︰3,口沿及上腹部施青釉,釉層不均,內外壁流釉、剝釉現象嚴重。因胎質粗,內外壁均飾一層化妝土。內底有一圈大小不一、間距不等的6個支釘痕。做工不甚講究??趶?5.8、底徑6.8、高6.4厘米(圖一二︰4)。

        越窯(系)青瓷碗 青灰胎,胎質細膩。內外壁施一層青釉。依形狀可分二型。

        A型 斗笠形。2件。圓唇,敞口,斜直腹,玉璧形底。M153︰2,釉層勻凈,晶瑩透亮。內底未見支釘痕,似為單燒而成,做工極為講究??趶?4.6、底徑5.3、高4.9厘米(圖一三︰1)。M202︰6,口腹部有裂紋。釉層極薄,釉色泛灰白,局部剝落。內底有一圈6個等距的三角形支釘痕。口徑16.1、底徑5.7、高6厘米(圖一三︰2;彩插六︰1)。

        B型 覆盤狀。2件。圓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M202︰7,菱花口。釉層勻凈,晶瑩透亮。內底有一圈等距的20個月牙形支釘痕??趶?9.6、底徑9.5、高6.8厘米(圖一三︰3;彩插六︰2)。M174︰1,外壁施青釉至下腹部,內壁滿施青釉。釉層較薄,有剝釉現象。內底有一圈等距的橢圓形支釘痕??趶?3.5、底徑5.8、高4.7厘米(圖一三︰4;彩插六︰4)。

        壽州窯碗 圓唇,敞口。灰胎或灰白胎,胎質粗厚,含砂粒。內外壁施一層青釉或黃釉。依腹、底部不同分為二型。

        A型 斜弧腹,玉璧形底。1件。M163︰3,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內壁施滿青釉,釉層不勻,局部有流釉、剝釉現象。胎質表面施一層化妝土,底部有刀削痕??趶?2.2、底徑5、高5.1厘米(圖一四︰1)。

        B型 腹微鼓,矮圈足。2件。M163︰2,內外壁均施滿黃釉,口部剝釉現象嚴重。底部有刀削痕。局部燒制變形??趶?2、底徑5.2、高5.1厘米(圖一四︰2)。

        定窯白瓷碗 1件。M189︰2,圓唇,敞口,卷沿,斜直腹,玉璧形底。內外壁均施滿白釉,釉層勻凈、光亮?;野滋ィベ|細膩、較厚。底部有刀削痕。器形規(guī)整??趶?4、底徑5.1、高4.1厘米(圖一五︰1)。

        圖一四// 壽州窯瓷碗

        圖一五// 定窯白瓷碗、白瓷盒

        盒 5件。均出于墓葬。依胎質、器型、釉色等的不同進行窯口歸類,可分為定窯白瓷粉盒4件,長沙窯帶流青黃釉褐彩油盒1件。

        定窯白瓷粉盒 依形狀不同可分為二型。

        A型 圓形。3件。饅頭形蓋,蓋頂較平,外圍折成緩坡狀。子母口,直腹,下腹收成圈足底,底部有刀削痕。內外壁均滿施白釉,釉層勻凈、光亮?;野滋ィベ|細膩。輪制。M158︰5,蓋面模印花卉紋,以一圈凸棱為界分為兩區(qū),內區(qū)模印對稱的五瓣花卉紋,外區(qū)邊緣模印一圈乳丁紋。外底模印一“官”字款銘文,陽文、正楷,偏于一側。做工極其細膩、規(guī)整??趶?.6、底徑4.6、通高5.5厘米(圖一五︰5)。M158︰4,蓋殘,高圈足,腹徑小于器高。口徑3.8、底徑2.3、通高3.8厘米(圖一五︰3)。M174︰2,缺蓋,但從器身形制來看,應為饅頭形蓋。下腹收成瘦高形底,底部內凹??趶?.4、底徑2.1、高2.6厘米(圖一五︰4)。

        圖一六// 長沙窯遺物

        B型 心形。1件。M202︰3,缺蓋。子母口,直腹,下腹斜收成平底。外壁滿施白釉,釉層勻凈、光亮。三邊沿中部呈束腰狀?;野滋?,胎質細膩。手制。口徑長6.5、寬4.3、底徑長6.4、寬4.2、高2厘米(圖一五︰2)。

        長沙窯帶流青黃釉褐彩油盒 1件。M202︰5,饅頭形蓋。器身圓唇,斂口,折肩,直腹,矮圈足,外底有旋削痕,中心有一微凸雞心。外壁腹部粘連一管狀流,上翹,斜直口。蓋頂釉下褐彩行書“油合”二字,豎寫,筆力剛勁雄渾。外壁施青黃釉不及底,口沿處施一圈青黃釉,釉層勻凈,局部稍有流釉現象。青灰胎,胎質細膩。流手制,余輪制。口徑5.6、腹徑8.6、底徑5.2、通高7厘米,流長3、管徑1.1、高3厘米(圖一六︰1;彩插六︰3)。

        長沙窯青黃釉褐彩水盂 1件。M174︰3,圓唇,侈口,微卷沿,溜肩,鼓腹,平底。底部有刀削痕。外壁滿施青黃釉,并在釉層表面飾一圈瓜楞形褐彩豎條紋,局部有流釉現象。外底似有一片綠色布斑紋及條狀木絲,推測為包裝水盂所遺留的木盒痕與布痕??趶?、底徑4.2、高4.2厘米(圖一六︰2;彩插六︰5)。

        罐 29件。均出于墓葬,是此次發(fā)現數量最多的器形。其中以四系罐、雙系罐居多,無系罐少見。釉色有醬釉、青釉、醬黃釉、黃釉、褐釉等,以醬釉、青釉為主。

        四系罐 12件?;姨セ蚯嗷姨?,大多數胎質較粗。頸肩部粘連4個對稱的橋形系,下腹及底部往往有數道明顯的輪痕。系手制,器身輪制。依整體形狀差異,可分為三型。

        A型 瘦高型,腹徑遠小于器高。3件。依頸部不同,又可分為二亞型。

        Aa型 高頸。2件。微卷沿,下腹斜收成平底,底部內凹。M231︰1,斂口,斜直頸,溜肩,鼓腹。外壁施醬釉不及底,釉層中含有白色顆粒,局部有流釉現象??趶?.8、底徑11、高34.3厘米(圖一七︰1)。M211︰1,直口,淺弧肩,腹微鼓。外壁施黃釉不及底,局部有流釉現象??趶?.3、底徑9、高23.8厘米(圖一七︰2)。

        Ab型 無頸。1件。M188︰1,尖唇,直口,斜直肩,微鼓腹,腹部偏下,平底內凹??谘丶凹绺共渴┣嘤裕植坑辛饔袁F象??趶?、底徑10、高24厘米(圖一七︰3)。

        B型 腹徑與器高相差不大。8件。尖唇,侈口,高直頸,溜肩,下腹斜收,底內凹。又可分為三亞型。

        Ba型 鼓腹。5件??谘丶巴獗谑┽u釉不及底,局部有流釉現象。M163︰1,腹部偏上??趶?、底徑11.5、高28厘米(圖一七︰4)。M204︰1,四系殘??趶?.6、底徑9.5、高30.8厘米(圖一七︰5)。

        Bb型 球腹。2件。M205︰1,腹部偏上??趶?、底徑9.5、高27厘米(圖一七︰6)。M212︰1,腹徑與器高近乎相等。口徑9、底徑10.2、高25厘米(圖一七︰7)。

        Bc型 矮弧頸、球腹。1件。M160︰1,口沿及上腹施青釉,局部有流釉現象??趶?.6、底徑9、高21.6厘米(圖一七︰8)。

        C型 矮胖形。1件。M191︰1,圓唇,直口,微卷沿,高直頸,溜肩,腹偏下,微鼓,平底微凹??谘丶凹绺共渴┣嘤?,局部有流釉現象??趶?.6、底徑13.3、高23.1厘米(圖一七︰9)。

        圖一七// 四系罐

        雙系罐 14件 灰胎或青灰胎,大多數胎質較粗。頸肩部粘連對稱的雙橋形系或點狀系,下腹及底部往往有數道明顯的輪痕。系手制,器身輪制。依整體形狀差異,可分為七型。

        A型 較矮,口腹徑相差不大,近直腹。3件。圓唇,侈口,平底內凹??谘丶巴獗谑┽u釉不及底。依肩部形制不同可分為二亞型。

        Aa型 斜弧肩。2件。M193︰1,束頸。口徑7.4、底徑7.4、高12.5厘米(圖一八︰1)。M193︰2與M193︰1形制相同(圖一八︰2)。

        Ab型 折肩。1件。M231︰2,微束頸??趶?、底徑5.8、高10厘米(圖一八︰3)。

        B型 較高,口腹徑相差不大,弧腹。1件。M162︰2,圓唇,侈口,矮束頸,聳肩,下腹弧收成凹平底??谘丶巴獗谑┽u釉不及底??趶?0.4、底徑8.4、高18.6厘米(圖一八︰4)。

        C型 較矮胖,口腹徑相差不大,斜弧腹。1件。M216︰1,尖唇,直口,矮束頸,折肩,下腹斜收成餅足底,肩部粘兩對稱的點狀系。內外壁上部均施醬黃釉,局部有流釉現象。口徑16.4、底徑9.4、高16.6厘米(圖一八︰5)。

        D型 瘦高,腹徑大于口徑,鼓腹。2件。依頸、底部形制不同分為二亞型。

        Da型 斜直頸,平底。1件。M157︰1,尖唇,平沿,斂口,弧肩,鼓腹。外壁上部施黃釉,局部有流釉現象。頸肩部界線分明,交接處有一圈折棱??趶?.1、底徑8.2、高22.5厘米(圖一八︰6)。

        Db型 弧頸,矮圈足。1件。M159︰1,尖唇,斂口,微卷沿,溜肩。頸肩部界線不明。外壁肩部飾一周凹弦紋??趶?、底徑7.5、高24厘米(圖一八︰7)。

        E型 稍瘦高,腹徑大于口徑,球腹。1件。M158︰1,圓唇,直口,矮直頸,溜肩,下腹斜收成凹平底??谘丶巴獗谏喜渴┣嘤?,局部有流釉現象??趶?、底徑9.5、高21.8厘米(圖一八︰8)。

        F型 稍矮胖,腹徑稍大于口徑,鼓腹。3件。圓唇,直口,高直頸,溜肩,下腹斜收成凹平底。M162︰1,口沿及外壁上部施醬黃釉,局部有流釉現象。口徑9、底徑8、高20.5厘米(圖一八︰9)。M169︰1,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局部有流釉現象。口徑8.5、底徑9.4、高20厘米(圖一八︰10)。M171︰1,口沿及外壁上部施青釉??趶?.5、底徑7.9、高20.2厘米(圖一八︰11)。

        圖一八// 雙系罐

        G型 矮胖,腹徑稍大于口徑,鼓腹。1件。M230︰1,方唇,直口,斜直頸,溜肩,鼓腹,平底內凹??谘丶巴獗谑┣嘤圆患暗???趶?、底徑9.7、高12.5厘米(圖一八︰12)。

        無系罐 3件。多殘缺不全,其器身形制與雙系罐、四系罐相似,不再贅述。

        2.陶器 9件。

        青釉紅陶碗 1件。M202︰2,圓唇,敞口,斜直腹,平底。內外底對稱地分布著12個點狀支墊疊燒痕。外壁上部施青黃釉,內壁施滿青釉。胎質較粗、疏松。輪制?;鸷蜉^低。從器形來看,推測為未燒成的宜興窯青釉碗。口徑14.6、底徑7.5、高4.5厘米(圖一九︰1)。

        灰陶罐 5件。圓唇,溜肩,鼓腹,下腹斜收成凹平底。胎質較細、疏松。輪制。依口部變化分為二型。

        圖一九// 陶器

        A型 直口,短頸。4件。M159︰1,腹部微折,內壁上部有數道輪痕??趶?.7、底徑5.5、高8.2厘米(圖一九︰2)。M159︰2與M159︰1同(圖一九︰3)。M241︰1,鼓腹,外壁有數道輪痕??趶?0.3、底徑7、高7.8厘米(圖一九︰4)。M241︰2,鼓腹,內壁下部有數道輪痕??趶?0、底徑6.6、高7.9厘米(圖一九︰5)。

        B型 侈口,卷沿,無頸。1件。M225︰1,腹部微折,內外壁輪痕不清。口徑10.5、底徑6.8、高7.5厘米(圖一九︰6)。

        灰陶壺 3件。圓唇,淺盤口或微侈口,直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成平底。胎質較細、堅硬。輪制。依口頸部變化分為二型。

        A型 淺盤口,頸部特高。2件。M153︰1,外沿下有一圈凸棱??趶?6.8、底徑10.8、高28.5厘米(圖一九︰7)。M222︰1,內外沿均飾一圈凸棱,頸肩部飾一圈折棱。內壁腹部有數道輪痕??趶?6.8、底徑10.8、高28.5厘米(圖一九︰8)。

        B型 微侈口,頸部較高。1件。M232︰1,頸肩處有一圈折棱。內壁腹部有數道輪痕??趶?0.5、底徑10.3、高20.8厘米(圖一九︰9)。

        灰陶墓志 1合。M188︰2,出于M188東磚室頭部。方形。盝頂蓋,殘成大半。蓋面上陰刻楷書“邢府君鍾離氏寰氏三殯墓□”,志內銘文為陰刻行書,內容漫漶不清。墓志邊長28.5、通高12.3厘米。

        3.銅器 9件

        銅鏡7面,銅簪與銅飾件各1件。其中銅簪與銅飾件殘碎不成形,不予詳細介紹。

        銅鏡 7面。其中5面出自墓葬,2面為采集品。依形制不同可分為二型。

        A型 方鏡,1面。采集︰5,八卦十二生肖銘文鏡。殘成小半。從圓鈕至鏡緣以凸棱分隔成3區(qū),其紋飾由內向外依次為八卦、十二生肖、銘文。鏡緣較寬、外凸。邊長12.5、厚0.27厘米(圖二〇︰1)。

        B型 圓鏡,6面。均為鸞鳥花卉紋類。M163︰4,雙鳳鏡。圓鈕,鏡緣外凸,鏡背飾對稱的淺浮雕雙鳳飛舞紋,柔美靈動,形神俱備。直徑12.82、厚0.31厘米(圖二〇︰2)。M174︰4,雙鸞銜綬帶鏡。圓鈕,鏡緣外凸,鏡背左右兩側飾對稱的淺浮雕雙鸞銜綬帶紋,雙目凝視,含情脈脈,上下飾淺浮雕花卉紋,整幅畫面舒展而不拘謹。直徑22.7、厚0.25厘米(圖二〇︰3;彩插六︰6)。M202︰8,雀繞花枝鏡。圓鈕,鏡緣外凸,鈕四周飾對稱的四個淺浮雕蝴蝶,蝴蝶之外飾對稱的4組雀繞花枝紋,形象逼真,一派春色盎然之景象。直徑18.9、厚0.3厘米(圖二〇︰4)。M233︰1,雙鸞寶相花鏡。圓鈕,寶相花鈕座。左右兩側飾淺浮雕雙鸞紋,頭尾銜接,昂首翹尾,顧盼神合。上下飾淺浮雕云氣紋。整幅畫面雍容華貴、飄逸流暢。直徑18.9、厚0.31厘米(圖二〇︰5)。采集︰4,雙鸞神獸鏡。圓鈕,寶相花紋鈕座,鏡緣外凸,左右兩側飾對稱的淺浮雕雙鸞,雙目對視,雙翅上翹。上下飾淺浮雕神獸,作奔馳狀,尾巴上翹,昂首向前,兇猛異常。其中一神獸兩側飾淺浮雕花卉紋。直徑18.8、厚0.28厘米(圖二〇︰6)。

        圖二〇// 銅鏡

        4.其他

        石器 1件?;|粉盒,M205︰2,表面漆黑。拱形蓋。器身子母口,斜直腹,下腹折收成淺圜底。蓋面細刻花卉紋,內區(qū)刻飾五瓣紋,外區(qū)以對稱的粗刻槽線為界,分布著八瓣紋。器腹粗刻十字幾何槽線。整器打磨光滑,做工較為講究??趶?.1、底徑3、通高3.5厘米(圖二一)。

        銀器、鐵器、漆木器出土極少,大多殘毀不堪,不再贅述。

        三、結語

        (一)地層堆積成因

        從地形來看,該處及其南北兩側為沿古運河東岸條帶狀隆起的崗丘,高出現地表約5米,均為土質純凈、疏松的灰黃沙土堆積層,出土遺物極少,應為運河開挖或疏浚所形成的。該處地層共分為七層,這批唐墓埋于⑥層下,打破⑦層及生土。在此墓葬區(qū)北側的凱運一期工程,我們發(fā)現少許開口③或④層下的宋代墓葬,由此推測②-④層為北宋及以后疏浚運河所形成堆積,⑤-⑥層為該批墓葬埋入后中晚唐至北宋初疏浚運河所形成的堆積。

        據文獻記載,唐寶歷二年(826年)“城內官河水淺,遇旱則滯漕船”,鹽鐵轉運使王播“乃奏自城南閶門西七里港開河向東,屈曲取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開鑿稍深,舟航易濟,所開長一十九里”[4],推測⑦層堆積或與此次河道開鑿有關,亦與中晚唐城南及城東護城河的形成關系密切。

        唐代末期,運河全被破壞,高駢、畢師鐸、孫儒、秦彥、楊行密等軍閥混戰(zhàn),特別是揚(楊)行密據江淮決堰縱水,以阻敵人南下,運河變成污澤,失去作用。一直到北宋統一以后,運河才得到整頓、疏浚,恢復交通和漕運。據《宋史·河渠志》稱,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議開揚州古河,繚城南,接運渠,廢三堰(龍舟、新興、茱萸),此河于次年浚成,其中一部分便是對中晚唐城東及城南運河的疏浚,便未重開運河。

        朱江先生在《唐揚州江陽縣考》一文中所云:“唐故朝議郎行揚州大都督府法曹參軍韋署夫婦合葬墓,于1957年夏,出土于東關城外回回堂高崗底層(現地表以下),而宋西域人普哈丁墓恰是葬在高崗頂層的。由此看來,城東運河沿岸的高崗,必然是宋人開鑿城河積土而成的,高崗的土層,也盡屬沖積河沙?!保?]此言甚確,但高崗的初始形成應是唐人所為,后來宋人再次疏浚河道,便形成了現在的高崗。

        圖二一// 滑石質粉盒(M205︰2)

        (二)墓葬時代推定

        這批唐代墓葬形制分為磚室墓、土坑墓二類。磚室墓有腰鼓形、長方形、船形三種,土坑墓有土坑木棺墓與叢葬墓二種。從歷年來揚州地區(qū)發(fā)現的唐代墓葬來看,早期墓葬少見,中晚期墓葬居多,主要分布于揚州東北郊東風磚瓦廠一帶,五臺山南北一線,南郊揚子橋、施家橋、霍家橋一帶,西北郊的楊莊、顧莊一帶[6]。該處唐代墓葬應與五臺山一帶成一體系。依照唐人的習俗,死后都葬于郊外,揚州亦不例外,該處墓葬區(qū)處于唐羅城及護城河東郊正是如此。

        從這批墓葬出土的隨葬品來看,定窯白瓷粉盒(M158︰4)與揚州城東唐墓[7]弧頂蓋白瓷粉盒(M107︰8),官字款白瓷粉盒(M158︰5)與揚州城東唐墓扁圓形白瓷粉盒(M107︰9),醬釉雙系罐(M162︰2)與揚州城東唐墓醬釉雙系罐(M107︰12),灰陶盤口壺(M222︰1)與揚州城東唐墓盤口壺(M107︰6),水盂(M174︰3)與城北東風磚瓦廠出土的青瓷瓜楞水盂[8],灰陶壺(M153︰1)與城東躍進橋下郵電大樓工地唐代殘墓灰陶細頸瓶[9],形制、釉色均極其相似。帶流油盒(M202︰5)具有典型的中晚唐風格,油盒帶流更為少見,其創(chuàng)新之處具有壺與盒兩種功能。銅鏡7面,其中雀繞花枝鏡(M202︰8)與高郵縣郭集鄉(xiāng)大營村唐墓鸞鳥花枝鏡主紋飾,均為四鳥間四枝花,并配有蝴蝶[10]。方形八卦十二生肖銘文鏡(采集︰5)與大營村唐墓出土的八卦十二生肖鏡主題紋飾相似[11],八卦紋在內區(qū),十二生肖在外區(qū)。雙鳳鏡(M163︰4)與揚州博物館收藏的雙鳳鏡[12],雙鸞銜綬帶鏡(M174︰4)與洛陽關林M3雙鸞銜環(huán)鏡(Ⅲ型B式)主題紋飾[13],雙鳳寶相花鏡(M233︰1)與洛陽岳家村M488雙鳳鏡[14]等如出一轍,均屬對鳥鏡類。

        上述所列舉的墓葬與器物均屬中晚唐,從而佐證了這批墓葬的時代。

        (三)墓葬的分布規(guī)律及墓主身份等級

        這批墓葬整體分布不甚規(guī)則,磚室墓、土坑木棺墓及叢葬墓夾雜其間。但局部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墓向一致,或為家族墓群,或為夫婦合葬墓。

        磚室墓等級最高,土坑木棺墓次之,叢葬墓最低。由于盜擾,磚室墓出土隨葬品不全,推測隨葬品數量應在20件及以上,現僅發(fā)現有少量的銅鏡、銅錢、青(白)瓷碗、青瓷雙系罐、醬釉(雙)四系罐、灰陶罐(壺)等。土坑木棺墓隨葬品一般在10件以下,其器類有銅鏡、碗、盞、盂、盒、罐、壺等。叢葬墓隨葬品少見。依《從凱運工地墓群看中晚唐揚州人口構成與經濟狀況》[15]一文,可以推測磚室墓、土坑木棺墓及叢葬墓墓主身份分別為中下級官吏或富商大賈、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平民及底層平民。

        這批唐代墓葬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在以往揚州是不多見的,為研究中晚唐揚州墓葬分布規(guī)律、范圍、喪葬禮俗及百姓社會生活提供了第一手科學材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束家平;發(fā)掘人員束家平、劉松林、李久江;繪圖劉松林、田松亭、馮建科;攝影劉松林;拓片李久江。)

        執(zhí) 筆:劉松林 劉 剛

        [1]這一批唐代墓葬編號是順延2004年6-7月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區(qū)域以北發(fā)掘的大量墓葬(M1-M152)編排的,兩批墓葬均沿運河東岸呈南北條帶狀分布。

        [2]這批唐代墓葬與秦浩先生《略論揚州唐墓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墓葬分類的前三類相對應,即磚室墓、土坑木棺墓、叢葬(淺坑)墓。見秦浩:《略論揚州唐墓的幾個問題》,《揚州師范學院(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3]此次統計出土文物108件(套),銅錢未列入,主要是由于大量銅錢成串銹蝕,故難以統計。銅錢均為“開元通寶”,直徑2.5厘米。

        [4]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王播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4227頁。

        [5]朱江:《唐揚州江陽縣考》,《南京博物院集刊》第3輯,1981年。

        [6]同[2]。

        [7]揚州博物館:《揚州城東唐墓清理簡報》,《東南文化》1988年第6期。

        [8]李則斌:《揚州新近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考古》1995年第2期。

        [9]同[8]。

        [10]同[8]。

        [11]同[8]。

        [12]周欣、周長源:《揚州出土的唐代銅鏡》,《文物》1979年第7期。

        [13]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4期。

        [14]同[13]。

        [15]劉松林:《從凱運工地墓群看中晚唐揚州人口構成與經濟狀況》,《南京博物院集刊12》,文物出版社2011年。

        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yy6080| 亚洲综合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少妇寂寞难耐被黑人中出|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国产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丰满岳乱妇久久久|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妇|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国产av国片精品|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女同亚洲女同| 亚洲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777 | 91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蜜桃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欧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蜜桃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手机福利视频|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韩国| 亚洲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肥臀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亚洲综合精品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日本中文字幕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 国产天美传媒性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