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都江堰市醫(yī)療中心婦產(chǎn)科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2.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魏榮富1 陳曉萍2
由于惡性程度不同,宮頸癌在細胞分化類型、浸潤深度及轉移能力等生物學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因而臨床治療措施不盡相同,但其病灶所處位置特殊,臨床分期往往不易確定。既往采用的諸如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糖類抗原125(CA125)一類血清腫瘤標志物協(xié)助診斷,盡管有助于早期檢出宮頸癌[1],然而評估其宮旁浸潤、淋巴結轉移等病變特征特異性不足,仍有待通過影像學檢查直觀呈現(xiàn)。磁共振成像(MRI)因具備無創(chuàng)、無輻射、多功能且軟組織分辨率高等特點而備受腫瘤診斷領域關注[2],基于此,本研究將MRI與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應用于宮頸癌進展特征診斷,取得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96例宮頸癌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年齡為27~78歲,平均(52.47±13.36)歲;腫瘤平均直徑為(3.49±1.07)cm;國際婦產(chǎn)科學聯(lián)盟(FIGO)分期為ⅠB期33例,ⅡA期36例,ⅡB期27例;高分化鱗癌5例,中分化鱗癌34例,低分化鱗癌57例;接觸性出血36例,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19例。納入標準:(1)臨床表現(xiàn)及陰道鏡活檢結果均符合宮頸癌相關診斷標準[3];(2)年齡在20~80歲之間;(3)行全子宮切除術聯(lián)合盆腔淋巴清掃術治療獲得標本病理學檢測結果。排除標準:(1)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宮頸肉瘤或宮頸轉移性腺癌;(2)檢查前已接受任何抗腫瘤干預措施;(3)合并其他部位良惡性腫瘤。以術中病理學檢測結果為“金標準”,根據(jù)其宮旁浸潤情況分為浸潤組(n=27)與非浸潤組(n=69),根據(jù)其盆腔淋巴結轉移情況分為轉移組(n=21)與非轉移組(n=75)。
1.2 檢查方法
1.2.1 MRI檢查方法:運用GE公司提供的Signa HDe 1.5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儀,常規(guī)給予8通道體表相控陣線圈,掃描范圍覆蓋整個盆腔,行橫斷面FSE-T1WI序列掃描,(TR=500ms,TE=9.6ms)與橫斷面、矢狀面FSE-T2WI抑脂序列掃描(TR=4000ms,TE=102ms);層厚5mm,層間距1mm,平均次數(shù)2,視野32cm,矩陣320×224。
1.2.2 血清標志物檢查方法: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常規(guī)抽取患者肘前靜脈血樣5mL,低溫下充分凝血并離心,提取上清采用SCCA、CA125對應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運用Bio-Rad公司提供的680 iMARK全自動酶標儀繪制標準曲線,并計算血清待測標本中上述指標濃度水平。
1.3 圖像處理與判讀規(guī)則 將影像資料拷貝至GE ADW 4.4工作站中,高年資醫(yī)師通過Functool軟件包進行后處理,以軸位宮頸不對稱擴大伴宮旁組織高信號診斷為宮旁浸潤陽性,以淋巴結最大直徑≥10mm作為盆腔淋巴結轉移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百分率(%)描述,組間單因素比較實施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描述,組間單因素比較實施獨立樣本t檢驗;無特殊說明均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P<0.05提示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聯(lián)合診斷實施Logistic二元回歸擬合,返回預測概率logit(p),將其作為檢驗變量與單因素診斷方案共同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
2.1 宮旁浸潤診斷結果 浸潤組MRI陽性率及血清SCCA、CA125水平均明顯高于非浸潤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Logistic二元回歸擬合所得預測概率方程式logit(p)=MRI浸潤陽性×2.050+SCCA× 0.520+CA125×0.004-3.871,繪制所得ROC曲線顯示,SCCA與CA125診斷宮頸癌宮旁浸潤截斷值分別為4.91ng/mL、46.03U/mL;聯(lián)合診斷曲線下面積(AUC)為0.748(95%CI=0.614~0.881),靈敏度與特異度分別為62.96%、89.86%,見圖1。
2.2 盆腔淋巴結轉移診斷結果 轉移組MRI陽性率及血清SCCA、CA125水平均明顯高于非轉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Logistic二元回歸擬合所得預測概率方程式logit(p)=MRI轉移陽性×2.654+SCCA× 0.690+CA125×0.011-5.487,繪制所得ROC曲線顯示,SCCA與CA125診斷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截斷值分別為4.98ng/mL、47.25U/mL,聯(lián)合診斷AUC為0.824(95%CI=0.703~0.945),靈敏度與特異度分別為71.43%、88.00%,見圖2-4。
SCCA最早發(fā)現(xiàn)于宮頸癌患者肝轉移灶細胞胞漿,具有專一的蛋白酶抑制性,可通過參與細胞凋亡控制[4],由于正常生理條件下外周血幾乎不能被測出,良性腫瘤與腺癌患者血清SCCA水平亦偏低,因此已被證實為鱗癌特異性腫瘤標志物。CA125屬于典型的高分子糖蛋白,通常分布于體腔上皮組織細胞,既往多證實在腫瘤性疾病表達強度高于非腫瘤性疾病,但近年來已有研究證實其在子宮內膜癌預測診斷中,與其肌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5-6],但針對宮頸癌病灶是否存在相似規(guī)律仍有待考證。本研究中,浸潤組與轉移組血清SCCA、CA125水平均較高,這表明出現(xiàn)宮旁浸潤與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宮頸癌患者,能一定程度表現(xiàn)在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中,臨床早期檢測便利性強,有助于盡早篩查并把握腫瘤進展程度。盡管如此,也有學者提出,通過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診斷宮頸癌靈敏度較高,但病灶侵襲范圍特點仍無法據(jù)此得出確切結論[7],需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精準定位。
表1 兩組各指標單因素比較結果
表2 兩組各指標單因素比較結果
圖1 MRI、SCCA、CA125及聯(lián)合診斷宮頸癌宮旁浸潤的ROC曲線;圖2 MRI、SCCA、CA125及聯(lián)合診斷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圖3-4 浸潤組/轉移組患者,48歲,臨床分期ⅡB期,血清SCCA水平為5.32ng/mL,CA125水平為29.88U/mL;圖3 為FSE-T1WI圖像,病灶呈均勻等信號,淋巴結平均最大直徑為12mm,圖4 為FSE-T2WI圖像,病灶呈稍高信號,已累及宮旁組織。
諸多影像學檢查途徑中,超聲檢查快捷簡便且價格低廉,作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其僅能提供初步形態(tài)特征與血流分布情況,對鄰近組織侵犯情況及淋巴結回聲觀測效果較差[8];而體層攝影(CT)則空間分辨率高且持續(xù)時間較短,然而對軟組織響應性欠佳,僅限晚期宮頸癌侵犯輸尿管、膀胱甚至出現(xiàn)輸尿管梗阻及腎盂積水時方可提供令人滿意的診斷影像[9];MRI則憑借無創(chuàng)、無輻射、多功能且軟組織分辨率高等特點,成為評估宮頸癌進展特征篩查的重要方案。據(jù)相關文獻報道,正常宮頸在T1WI序列下多呈均勻稍低信號,T2WI序列下則分為內帶、結合帶與外帶三層結構,分別表現(xiàn)為高信號、極低信號與中等信號,該結構可作為排除宮頸癌肌層浸潤的首要指征。本研究發(fā)現(xiàn),MRI聯(lián)合血清SCCA、CA125診斷宮頸癌宮旁浸潤與盆腔淋巴結轉移AUC分別為0.748、0.824,這表明該聯(lián)合檢查方案診斷宮頸癌進展特點效能較高,可通過MRI明確觀察到癌灶導致的宮頸結構破壞與盆腔淋巴結形態(tài)變異,進而為腫瘤標志物提供解剖結構方面的診斷信息補充。楊蕾等[10]認為,盆腔淋巴結轉移屬于宮頸癌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但由于臨床分期往往無法提供確切的淋巴結轉移特征,可存在陰性患者清掃淋巴結造成過度治療,或陽性患者未能清掃引起腫瘤復發(fā)、轉移,均不利于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改善,因此對其確切的診斷必要性較大。
綜上所述,MRI聯(lián)合血清SCCA、CA125能為宮頸癌診斷提供豐富的信息,診斷效能較為理想,有利于早期快速獲取癌灶進展特征,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可靠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