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重慶市梁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肺病科,重慶)
感染后咳嗽[1](PIC)主要見于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當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遷延不愈,多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有文獻表明[2],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11%~25%的患者會發(fā)生PIC,而在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節(jié),其發(fā)病率更可高達25%~50%。據(jù)報道[3],目前臨床上對PIC 的治療主要是西藥治療,然而其復發(fā)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以及社會活動帶來影響。因此,中醫(yī)藥治療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次研究采用止嗽散聯(lián)合脫敏煎治療感染后咳嗽,療效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感染后咳嗽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均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4]及《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感染后咳嗽的診斷標準。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發(fā)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50 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為27~59 歲,平均年齡為(43.63±3.47)歲,病程為5~70d,平均病程為(27.63±4,72)d,另外50 例納入研究組,其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齡為26~63 歲,平均年齡為(47.82±6.37)歲,病程為3~70d,平均病程為(28.72±6.33)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沒有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比較。納入標準:(1)符合感染后咳嗽診斷標準:咳嗽、可少量粘液痰,咽癢;(2)X 線檢查發(fā)現(xiàn)肺紋理增強或正常;(3)無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患的既往史;(4)有咳嗽遷延不愈的癥狀。排除標準:(1)經(jīng)胸部X 線與CT 檢查肺部正常;(2)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心支氣管哮喘等引起的咳嗽;(3)合并有惡性腫瘤的患者;(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在納入研究前對研究內(nèi)容充分了解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給予氫溴酸右美沙芬治療,每日3 次,30mg/次,口服;治療組患者采取止嗽散和脫敏煎加減治療,藥物成分:12g紫菀,15g 桔梗,12g 白前,19g 地龍,9g 百部,6g 甘草,2g 陳皮,12g杏仁。加減:胸痛者加15g 郁金,9g 薤白;喘促者加12g 麻黃,18g蘇子;口干咽燥者加12g 蘆根,15g 沙參。每日1 劑,水煎分2 次服,每次200mL。
1.3.1 咳嗽癥狀積分
日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為0 分,偶有短暫性咳嗽記1 分,頻繁咳嗽影響日常生活記2 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記3 分;夜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為0 分,入睡時短暫咳嗽或偶有夜間咳嗽記1分,因咳嗽輕度影響夜間睡眠記2 分,嚴重影響夜間睡眠記3 分。總分0~6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咳嗽癥狀越嚴重。
1.3.2 臨床療效
治愈:咳嗽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降至0 分;顯效:咳嗽癥狀明顯減輕,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降至1~2 分;有效:咳嗽癥狀有所緩解,治療后癥狀積分降至3~4 分;無效:咳嗽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癥狀積分不變甚至增加??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3 咳嗽癥狀緩解時間
咳嗽緩解時間是患者開始治療到日間及夜間咳嗽癥狀積分均≤2 分。
1.3.4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腹瀉、心跳加快、嗜睡、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應用SPSS 22.0 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具有顯著性。
兩組患者的咳嗽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相比都有所下降,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下降的幅度更大,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咳嗽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痊愈6 例,顯效18 例,有效1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72%,對照組痊愈10 例,顯效22 例,有效10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4%,研究組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咳嗽癥狀緩解時間較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咳嗽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5 例,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患者有14 例發(fā)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明顯高于研究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4。
表4 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感染后咳嗽[6](PIC)是由病原體引發(fā)的呼吸道感染在得到控制后出現(xiàn)的繼發(fā)咳嗽,發(fā)病機制多為氣道黏膜損傷與AHR、氣道廣泛炎癥、氣道咳嗽敏感性等,患者出現(xiàn)刺激性干咳,伴有咽癢、咽痛,咽部有異物感、黏著感。研究表明[7],PIC 有自愈傾向,但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很可能轉(zhuǎn)變?yōu)槁猿掷m(xù)性咳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目前針對PIC 的治療,臨床上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如抗組胺藥、減充血劑,或加用抗生素、鎮(zhèn)咳藥等。此方法雖短期有效,但患者停藥后復發(fā)率較高,且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增加,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8]。
中醫(yī)根據(jù)PIC 的癥狀及發(fā)病特點,將其劃分為“外感咳嗽”范疇[9],對本病的治療,中醫(yī)藥在抗炎、降低咳嗽敏感性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及較好的臨床療效[10]?,F(xiàn)代藥理學發(fā)現(xiàn),麻黃能夠促進支氣管平滑肌擴張,抑制患者咳嗽反射;僵蠶具有很好的抗感染作用,能夠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減少炎癥刺激。
現(xiàn)代臨床將止嗽散[11]用于外感表邪已解仍咳嗽不止者居多。止嗽散出自《醫(yī)學心悟》,主要由紫菀、百部、白前、陳皮、桔梗和甘草等藥物組成,紫菀溫潤止咳,白前化痰降氣,桔梗開宣肺氣,陳皮化痰理氣,整體來看,止嗽散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隨癥加減用藥,治療效果顯著。臨床上常用止嗽散何用其他藥物來提升臨床療效。如金秀明[12]采用自擬祛風止咳湯合止嗽散,對于咯痰咳嗽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惠珍[13]等人止嗽散合三拗湯治療外感后頑固性咳嗽也顯著提升了PIC 的臨床療效。蘇麗湘[14]也證明了加減止嗽散合過敏煎能有效緩解感染后咳嗽風寒戀肺證患者的咳嗽程度,且安全性高。
脫敏煎[15]對過敏性疾病療效顯著,由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組成。柴胡抗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烏梅、五味子潤肺止咳,防風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烏梅有抗過敏作用。本次研究脫敏煎與止嗽散合用,結(jié)果提示,加減止嗽散合脫敏煎有效緩解PIC 患者的咳嗽程度,且安全性高。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與治療前相比較,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且研究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加減止嗽散合脫敏煎治療PIC 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由于樣本量及樣本的代表性有限,有待今后的研究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