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臣
據(jù)考證,我的家鄉(xiāng)鎮(zhèn)原縣,是全國杏產(chǎn)量第二大縣。
就拿我們村來說,杏子成熟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黃澄澄、紅彤彤的杏子,仿佛置身于杏子的世界。
我們老家,誰家莊子周圍沒有幾十棵大杏樹,哪一座山坡上不長成百上千棵杏樹?凡是有空閑的地皮上,都會有杏樹生長。
杏樹成活率高,隨便挖一個坑,丟下一粒杏核,第二年,就會躥出一米多高的杏樹來。第三年,就長得胳膊一樣粗,結(jié)出牛眼大的杏子來。
俗話說得好:桃三杏四梨五年。栽下杏樹,四年就可以吃上杏子了。其實,遇到雨水充沛,三年就可以吃上杏子了。在我們老家,大多數(shù)人不吃杏子,要吃就吃那種又大又甜的“接杏”。所謂接杏,就是選品種比較好的杏樹,截斷幾根嫩枝,再到另外一棵品種相對一般的杏樹上,截斷一根枝條,用小鋸子在截口處鋸出幾條凹槽,然后把先前截下來的嫩枝插進(jìn)去,用黃蠟封住截口,并用塑料紙包住。過一段時間,嫩枝就會借著別的樹的身體,長出自己的枝葉來。一兩年工夫,嫁接上的嫩枝就會長成胳膊粗的枝條,結(jié)出小孩拳頭大小的“接杏”來。還有人把截下來的嫩枝嫁接在桃樹上,這結(jié)出來的“接杏”叫桃杏。
“接杏”屬于基因重組,強(qiáng)強(qiáng)聯(lián)合。由于基因優(yōu)秀,所以“接杏”味道大不一樣,而且比一般杏子成熟得早。
老家大人們很少有人吃杏子,種那么多的杏樹干嗎?其實,好多杏樹不是人為種出來的。起初,一個地方有那么幾棵杏樹,這肯定是先人專門種的。后來發(fā)展到這么多,原因有幾個方面:一種是小孩子吃了杏子,把杏核隨手一扔,杏核就像老家的人,對自然條件要求極低,見點風(fēng),遇點雨,入土就能活,活了就能長,長了就能結(jié)杏。一種是羊或者狗吃了杏子,吐了杏核,也能長出杏樹,那些長在半山坡上、溝垴里的杏樹大概就是這樣來的。還有一種就是杏子熟了,沒有被村人收拾干凈,掉落下來,也在第二年長出了杏樹??傊?,我老家漫山遍野都是杏樹。
杏樹對自然條件要求極低,但杏樹的用處著實多。杏樹的木頭極硬,一般不易變形,所以村人的案板都是用杏樹的樹身分成木板做成的。老家的案板不同于城里的案板。老家人的案板非常大,大了好,可以搟出十幾口人吃的面條來,案板小了怎么成?杏樹正是因為瓷實、硬朗,刀剁在上面,輕易留不下紋口,所以是做案板的首選材料。
杏樹的葉子也很好。爸爸說他小的時候,家里窮,常常揭不開鍋,杏樹葉就成了最好的飯食。把杏樹葉捋下來,洗凈剁碎蒸熟,爸爸說非常好吃。當(dāng)然日子好了,杏樹葉不再作為人的飯食了,而成了最好的豬飼料。捋下來剁碎豬就可以吃,細(xì)心的人家有時也煮熟給豬吃,豬也特別喜歡吃。
杏樹最大的好處當(dāng)然是杏子了。
杏子成熟了,正趕上麥子黃了,真是忙上加忙。早上一般有露水,麥子收不成,我們就在媽媽的帶領(lǐng)下,拿上長木桿、拎筐提簍,上山下溝去拾杏子,這可是非常辛苦的活計。首先由我出馬,爬上樹,兩只腳踩在兩根枝條上,兩手抓住另外一根枝條,使勁上下抖動,讓杏子落到地上。我在抖動的同時,媽媽拿著長木桿也在使勁敲,不一會兒,地上落滿了黃澄澄的杏子,接下來就是拾杏子,然后挑回家。如果杏樹長在平地上,就非常好拾;若長在坡地上,杏子滾得到處都是,要拎著筐小心翼翼地?fù)焓埃芸炀蜁屇銤M頭大汗,氣喘吁吁。
杏子拾回去,并不算完事,還要掰杏子。為了讓掰開的杏子肉能早點干,媽媽從不讓我們坐在陰涼的地方掰,必須坐在大太陽下掰,她也一樣。我們頂著烈日,滿頭冒汗掰杏子,不一會兒,雙手就被杏子的汁水涂得臟不可言,然后用臟手在臉上擦汗,等杏子掰完了,我們都成了花臉貓,煞是可笑。
把掰下來的杏肉擺放在木板上,放在太陽下曬,隨著光影的移動,要不停地挪動木板,突遇暴雨時,我們就全家出動,把木板搬到避雨處,以防被雨淋濕。就這么三四天,才能曬成杏干,如果遇到連陰雨,一連幾天不放晴,冒著毒日頭掰的杏肉就會發(fā)霉,我們的辛苦就白費了。農(nóng)歷五月,整整一月,老老小小都在忙活著麥子、杏子和黃花菜,這是那時候農(nóng)村最主要的收入。如果這三樣打了水漂,那一年全家就要黑著燈,吃著沒鹽的飯,穿著破爛的衣服,因為村人再沒有其他的收入了。
杏子還可以做成甘草杏、杏子醋等。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家鄉(xiāng)冒出了許多杏產(chǎn)品加工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立足本地,帶動村民發(fā)家致富。特別是在精準(zhǔn)扶貧政策的指引下,杏子產(chǎn)品更是品類翻新。全國各大超市,都能見到鎮(zhèn)原的杏產(chǎn)品。一些外省的客商甚至外國企業(yè)也來洽談杏產(chǎn)品的開發(fā)、銷售業(yè)務(wù),一個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縣,成為全國有名的杏產(chǎn)品大縣。
發(fā)稿/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