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湘
家父高濟川,號守金、立煌,生于1900年8月,卒于1947年9月11日,享年47歲。他幼年聰明好學,因家境貧困,常為人放牧,后隨二舅何霞卿赴長沙新軍當騎兵,被推薦至湘軍建國講武堂學習,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歷任營長、團長、副師長,參加過臺兒莊會戰(zhàn)、武漢大會戰(zhàn)、豫西大會戰(zhàn),4次負重傷,后要求解甲歸田,途中舊傷復發(fā),到家3天就病逝了。
高濟川祖居寶慶(邵陽市)城東門外高家沖,后至原邵陽縣仁義鄉(xiāng)楊梅沖江背塘(現(xiàn)新邵縣寺門前鄉(xiāng)楊梅村高背塘)定居。其父高登卿以屠宰為業(yè),其母何氏出生于名門望族,十分賢慧,從不嫌貧愛富,經(jīng)常教育子女做人要有骨氣。
/ 高濟川。
高濟川兄弟姐妹5人,他居長。由于家境貧寒,小時候寄居大舅父何月卿(晚清武舉人)家,一邊給舅父放牛,一邊隨館伴讀。他從小個性剛毅,聰慧過人,伴讀4年,已粗通文墨,深得大舅父的賞識。15歲時,他被迫到財宏塘二姨媽家?guī)凸?。每天上山放牛,回來必須帶回一捆柴,帶少了就不給飯吃。高濟川與陳連生、謝文莊是姨表兄弟,但每逢正月到外婆家拜年,他不能與這兩個富裕家庭的表兄弟同桌吃飯,這讓他感到極大的不平和屈辱,所以一直與那些富有的親戚格格不入。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直接導致了他出走從軍。有一天,他放牛回來,遇上謝家殺豬。放下柴,二姨給他兩個烤紅薯吃,要他馬上把一塊豬肉送到花橋黃泥塘大姨家,并說到那里有肉吃,在家就不要吃了??僧斔讶馑偷酱笠碳?,大姨卻說:“你在二姨家放牛,二姨家殺豬,你一定吃了肉。”于是,也沒給他肉吃。窮親戚如此被人看不起,他再也不甘忍受屈辱,于是憤而出走從軍,決心爭個出頭之日。他對姨媽說:“我高濟川不騎馬乘轎決不跨進你謝家門?!?0年后,他果然騎馬重返謝家,還送了一匹黑色的馬給表弟謝文莊。這時,他已是少將副師長,謝家把他奉為上賓。
16歲那年,高濟川來到長沙,投奔當時在新軍中任騎兵團團長的二舅何霞卿(同盟會會員)。何霞卿推薦他入湘軍建國講武堂學習。由于他驍勇果敢、吃苦耐勞,不到半年就因騎射出眾,被提拔為班長。
后來,得知孫中山在廣東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高濟川認為革命軍人一定要有軍事思想和知識,就向舅父要求去報考黃埔軍校,得到何霞卿的贊許。于是,他便約同鄉(xiāng)羅云豐一起前往廣東報考黃埔軍校,兩人都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3期學員。畢業(yè)后,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少尉排長,參加北伐。
高濟川對孫中山特別敬仰,十分痛恨北洋軍閥。他在一封家信中說:“軍閥不鏟除,國何以為國,家何以為家。”在北伐的每次戰(zhàn)斗中,他都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有一次,他被敵人的迫擊炮彈片擊中左胯骨,血染軍褲,浸透鞋襪,仍堅持不下火線。戰(zhàn)斗結束后,被轉入后方醫(yī)院。但傷未痊愈,他就要求歸隊。歸隊后,被提升為中尉連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當時的高濟川在82師任少校營長。次年,參加了臺兒莊會戰(zhàn)。在南口戰(zhàn)役中,他被任命為中校加強營營長,率部頑強殺敵,打退敵人多次進攻,終因敵我兵力懸殊,全營官兵犧牲過半,他自己也負了重傷。日寇“三八式”子彈從他的左眼角貫穿至右耳后而出,血流如注。他被送往七四兵站醫(yī)院治療。上級要將他送后方醫(yī)院,他堅持不去。他說:“現(xiàn)在抵抗外侮,正是我等殺賊立功、效命疆場之際,我怎能茍且偷生?”不到1個月,他就要求回到部隊,趕赴抗日前線,后調到193師任中校副團長兼2營營長。
1939年半壁山戰(zhàn)役中,官兵傷亡慘重,高濟川以殺身成仁的決心,準備與陣地共存亡。后來,第1連連長陣亡,更激起他對日寇的仇恨,增強了他殺敵的斗志,遂與敵人展開拉鋸戰(zhàn)。上級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損失,下令部隊轉移陣地。他奉命帶領后衛(wèi)營掩護全軍轉移。戰(zhàn)斗到最后,他率全營官兵與敵人展開白刃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時,全營士兵所剩無幾。此后,他得到集團軍司令湯恩伯的器重,被稱為“驍將”,給予嘉獎,并提升為193師上校師部附員兼第1團團長。
1941年,高濟川調到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軍官班第2大隊任大隊長。結業(yè)后,即調往軍政部第三集訓處任第1團團長,駐防河南鎮(zhèn)平石佛寺。在駐地,他非常重視軍民關系,愛護地方百姓。在當?shù)氐暮拥毯蜕持奚希暑I部隊利用訓練空隙開墾土地數(shù)十畝,后因部隊轉移沒有完全竣工。得知當?shù)厥考潉?chuàng)辦戰(zhàn)時“平民行健中學”,高濟川一次就資助銀元1000塊用以建校。1943年8月間,本就兵荒馬亂的河南,加上干旱、蝗蟲災害,民不聊生,饑民遍地。他用軍隊節(jié)余的小麥賑災,并向災民施粥,災民交口稱謝救命之恩。為了消滅蝗蟲,他命令全團官兵捕捉蝗蟲,并通過設點收購蝗蟲以促使老百姓加入滅蝗行動。此外,高濟川所率部隊軍紀嚴明,深得群眾的擁戴。有一次,在修筑工事時,一個士兵砍了村民家門前一棵樹。村民前來告狀,高濟川馬上集合隊伍訓話,宣布執(zhí)行軍法,槍斃那名士兵。后來,老百姓和全團官兵跪下求情,這名士兵才得以赦免。為補償百姓的損失,高濟川自己掏出2塊銀元賠給老鄉(xiāng)。為此,人們親切地稱呼第1團為“高團”。
為了使士兵吃飽穿暖,一心抗戰(zhàn),在給養(yǎng)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高濟川主持創(chuàng)辦了各種隨軍工廠,如修械所、鞋襪廠、毛巾廠等,并把隨軍眷屬都組織起來辦了一個眷屬工廠。
1943年,部隊改編為78軍,高濟川任該軍44師131團上校團長。在中原會戰(zhàn)中,他率團孤軍守衛(wèi)舞陽城,給日寇以重創(chuàng),使湯恩伯部隊得以轉進伏牛山區(qū)。5月,高濟川奉命調入南召,在李青店的四棵樹,前衛(wèi)第6連(連長周心田)與敵遭遇,雙方進行白刃戰(zhàn)達1小時之久,敵我死傷人數(shù)均過百。高濟川作戰(zhàn)素以勇猛著稱,每次戰(zhàn)斗都要親臨前線指揮。當時,他命令全團全面反擊。敵人以“敢死隊”沖鋒,高濟川親自到二○八高地,用步槍將來犯之敵的旗手打倒,接著又連續(xù)擊斃數(shù)人,使全團士氣大振。不久,他身負重傷,敵人卻仍然洶洶撲來。這時,11連連長劉桂生(邵東兩市鎮(zhèn)人)率全連士兵拼死抵抗,并讓勤務兵將高團長背下火線。高濟川的生命保住了,而劉連長卻陣亡了。
/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官補習班通訊錄。
/ 記有高濟川資料的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第1 期學員通訊錄。
這次戰(zhàn)斗后,78軍軍長賴汝雄調高濟川為軍部少將高參。此時,湯恩伯部在河南被日寇打得大敗,轉移貴州。高濟川傷未痊愈,又隨湯恩伯部前往貴州,后調防廣西,駐守河池,被任命為少將代理師長。其間,他曾用一天一夜時間將向河池進犯的日寇擊退100余里,并擊斃大量日軍,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致使敵指揮官走投無路,剖腹自殺。當時的中央通訊社發(fā)號外,稱之為“河池大捷”。
抗日戰(zhàn)爭接近尾聲時,高濟川逐漸不滿國民黨內部傾軋和派系斗爭,加上反對打內戰(zhàn),準備退役還鄉(xiāng)。1945年春天,他請長假回到寶慶,后又被駐防雪峰山的王耀武任命為100軍高參兼敵后別動軍游擊總指揮長,在邵陽、藍田、楊家灘等地開展抗日斗爭。他挖戰(zhàn)壕,修工事,準備嚴懲入侵之日寇。后因日寇繞道而未交鋒。那時,寶慶人把寒婆坳的生姜、西坪山的辣椒和茶葉等土產(chǎn),挑到藍田、楊家灘等地換食鹽,但經(jīng)常遭到沿途自衛(wèi)隊設卡抽稅,強搶明奪。高濟川或寫手諭、或給名片,盡量幫助這些遠道換鹽的窮苦鄉(xiāng)親能暢行無阻。直到現(xiàn)在,寒婆坳、麻溪、沈家橋等地90歲以上的老人回憶起這段往事,還稱贊高師長對鄉(xiāng)親的愛護和關照。
1945年秋,日寇投降后,高濟川被調到上海軍官總隊任第2大隊大隊長。此時,他完全看清了國民黨黨同伐異、獨裁專制的面目。他不愿打內戰(zhàn),要求解甲歸田,但上峰不準,要他留任。
/ 高正湘。
1947年春,高濟川被調到南京國民黨國防部任少將高參,他拒不到任,請長假回家。途中鞍馬勞頓,舊傷復發(fā),9月8日到家,9月11日就病故了,享年47歲。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聞噩耗發(fā)來唁電:“功揚半壁,芳流千古?!?/p>
家父高濟川由于出身貧寒,所以養(yǎng)成十分儉樸的生活習慣。家里從不雇請傭人,平時燒茶煮飯都是我母親親手操持,女眷從不披金戴銀。他一生不置產(chǎn)業(yè),死后兩袖清風,僅有的低矮瓦房三間及少許田產(chǎn),也是祖父用他平時寄來的錢瞞著他購置的。
想起小時候,曾看到家父高濟川用毛筆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道:“睜開眼睛交友,豎起脊梁做人,咬緊牙關吃苦,閉目三思而行。”這應該就是他的“座右銘”吧,更是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