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建立
【摘要】20世紀80年代初是國內(nèi)廣播新聞活動比較活躍的時期,廣播學者已經(jīng)開始嘗試廣播新聞話語研究,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廣播體”理論,在廣播新聞字、詞、句等微觀語言運用和語體研究方面有所收獲,體現(xiàn)廣播新聞傳播意圖和傳播思想的稿件結(jié)構和組合編排等中觀廣播新聞話語研究也有所突破。中國“廣播體”理論有著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對當前媒體的深度融合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廣播體 ?廣播新聞 ? 新聞話語
【中圖分類號】G220 ? ? ? 【文獻標識碼】A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學者開始較大規(guī)模地開展電影、電視和其他媒介話語研究,“中國新聞話語的顯著特征是對報紙新聞話語的研究比較完善,方法比較多樣,但是對于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研究則相對比較單?、佟!倍嘘P廣播新聞話語研究的成果則更加缺少。20世紀80年代初是國內(nèi)廣播新聞活動比較活躍的時期,我國廣播新聞研究者從廣播新聞語言入手,緊緊抓住廣播媒介特點,開展廣播新聞話語研究,提出了“廣播體”理論并開展相關研究,嘗試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廣播體”新聞話語理論,為廣播新聞形式和內(nèi)容的拓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廣播新聞話語
話語成為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范式之一,也成為新聞傳播研究的視角之一,為廣播新聞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點。
(一)泛化而多義的話語
“話語”這一術語,不同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話語成為一個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概念,作為人類言說或表述的話語,其范圍小至一個符號、一個單詞或單獨的一句話,大到一篇文章、一部著作甚至社會輿論,等等。隨著對話語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話語這一概念從語言學的范圍中擺脫出來,包含了更多的內(nèi)容,“話語”概念呈現(xiàn)出擴大和開放的特點,外延概念變得越來越廣泛,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的解釋。語言學家把“話語”當作比句子單位大的語言,社會學家把“話語”當成是不同社會群體的語言文化行為,新聞傳播者把“話語”視為信息的載體,以至于“音樂、舞蹈、攝影、繪畫、電影、電視甚至工藝品、建筑物都被看作為話語的形式②?!?話語被賦予不同的名稱,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存在諸多相互沖突和重疊的定義,有時用它來指書面語言,有時用它來指口頭語言,③“話語作為人類交際的載體,我們目前還找不到哪一個生活領域與它無關,也想象不出人類生活的哪一個方面可以沒有話語。人類的歷史、文化等一切文明形式,都以話語為重要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或都通過話語表現(xiàn)出來”。④
(二)話語成為新聞研究范式之一
雖然研究者對話語意義的理解多種多樣,也難以對其做出準確的界定,但由于其有巨大的包容性,“話語”同樣進入新聞傳播研究領域,成為新聞傳播研究諸多范式中的一種,所以我們應當把新聞作為話語中的一類來考察。
與傳統(tǒng)新聞學注重強調(diào)新聞價值、新聞要素等不同,新聞話語研究注重新聞作品本身,重視新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要素與成分,“其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將外部研究轉(zhuǎn)向媒介內(nèi)部,研究新聞話語本身”,注重“話語微觀的表層結(jié)構和表層意義,分析的是話語本身的語言特點,即語音、詞語、語法、語義及其整體結(jié)構特點”,⑤這有助于研究者關注新聞內(nèi)容和新聞表述方式,讓新聞話語研究走向微觀化、精細化、科學化。
新聞話語研究者認為,新聞以聲音、畫面、文字、圖表等語言符號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表述手段,“具有我們所定義的話語的所有特征:首先,新聞話語無論是在語義上還是在語用上都是非常連貫的;其次,該話語是一種交際形式,而且這種交際是發(fā)生在報紙、廣播、電視和聽眾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⑥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新聞當成一種話語,完全可以對它進行話語分析。當然,新聞話語是一種“再現(xiàn)新聞事實”的話語,不同于以虛構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文學話語,它在形態(tài)上是報刊文本或電子傳媒聲像文本,是一定語境的體現(xiàn)。⑦
(三)廣播新聞話語的界定
以聲音作為傳播符號的廣播新聞具備新聞話語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是不同于其他媒介的新聞話語,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對廣播新聞話語進行分類,有助于明確廣播新聞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1.廣播新聞話語的分類
廣播新聞雖然以聲音作為唯一的傳播符號,但是其連續(xù)的陳述表達可以根據(jù)來源和語言形態(tài)分成不同的類型。
廣播新聞話語以聲音符號的來源可分為新聞現(xiàn)場音響、新聞人物談話、口頭講述(廣播記者、編輯、播音員)、新聞采訪對象陳述、音響資料、音樂等六個不同組成部分。⑧這些不同傳播者發(fā)出的廣播新聞話語具有不同的任務與角色,廣播新聞播音員所播讀的是已經(jīng)審定好的各類文字稿件;在新聞現(xiàn)場,新聞記者編輯口頭講述的是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經(jīng)過,這種講述“從形式上看,改播讀為述說,語言更生活化、口語化、親切自然、通俗易懂⑨,”不同于廣播新聞播音員的語言風格;廣播新聞采訪對象的談話能使受眾產(chǎn)生“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廣播新聞中的音響“指的是實況音響,即對報道所涉及的人物、事物自身聲音的直播或錄播,這些聲音不能是模擬、扮演的效果,也不是隨便的什么聲音,而是新聞事物或者人物所發(fā)的⑩,” 這些音響不一定是新聞事件、人物所發(fā)出的全部聲音,是記者從全部聲音中選擇出來的最能反映新聞事實典型特點、真實面貌的聲音,與新聞解說共同構成新聞報道,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
廣播新聞來源不同,也決定了其聲音語言符號形態(tài)不同。廣播新聞話語可以分成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廣播新聞話語以語言符號為主,非語言符號包括音樂、音響、無聲靜默。在語言、音樂、音響、無聲靜默四類符號中,語言和實況音響是新聞事件、新聞事物、人物等在新聞現(xiàn)場所發(fā)出的真實的聲音,傳播意義明確,能客觀、真實、準確、具體地傳播新聞事實。而廣播新聞中的音樂傳播符號(非實況新聞事實現(xiàn)場的音樂),如欄目片頭、片尾的音樂、段落停頓中的配樂等,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廣播新聞欄目或者節(jié)目整體的標識度,一些配樂也能產(chǎn)生某些意義,新聞話語之間的無聲靜默也會依賴其他聲音符號生產(chǎn)一些新意義,但與廣播新聞“客觀、真實、準確、具體”的語言符號相比,音樂、配樂、無聲靜默這些非語言符號傳播的意義并不十分具體明確,傳播的意義較為模糊,所以不是廣播新聞研究的重要對象。
2.廣播新聞話語的特點
傳媒理論大師麥克盧漢很早就認識到了聽覺媒介和視覺媒介的不同,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其中廣播就是聲音和耳朵的延伸。以聲音為傳播符號的廣播,為受眾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足的世界,就如同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一樣,廣播也可以用話語、音響、音樂進行編碼,刺激受眾的聽覺神經(jīng),把聲音符號轉(zhuǎn)化為受眾的嗅覺、味覺和視覺獨特體驗,為聽眾打開回憶和經(jīng)驗之門,所以廣播的使命之一在于開發(fā)喚起受眾綜合感覺聲音的潛質(zhì)。相對于書寫或者印刷語言,廣播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以語音傳播的方式為受眾所接收,比文字語言表達包含更多的附加意義,也比文字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公開、連續(xù)、大規(guī)模傳播的廣播新聞具備新聞話語的基本特征,“語義、語用連貫、言語交際、和(聽)受眾保持一種動態(tài)過程”是認定新聞話語的幾個基本特征。從語用來說,“廣播新聞的語言是有聲語言,其語言是口語化的語言”,“廣播是一種聽覺藝術,廣播新聞語言應該是人們經(jīng)常說的口語,不能是報刊上的文字語言”,通俗口語是廣播新聞話語的語用特征。從語境而言,廣播新聞傳受過程中的傳者和受者之間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語境狀態(tài)。受眾在收聽廣播時,只能聽其聲而看不到發(fā)聲之人,不能實現(xiàn)日常生活中人際之間的雙向交流,也不能順利地達成交際的目的?!搬槍@一特點,在廣播的實際播報中,就要模擬出一個基本接近于社會生活中的語境來進行交際”,通過營造一定的語境來加強傳播者與受眾之間說與聽的交流感和現(xiàn)場感,從而達到傳遞信息和交際的目的。在現(xiàn)場錄音廣播報道和記者現(xiàn)場報道中,雖然錄制播出的是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對話交流或是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個人表述,但模擬的是受眾和新聞當事人的直接對話交流語境,這類廣播新聞更能讓受眾與新聞傳播者保持連續(xù)的動態(tài)語境交流狀態(tài)。從語義來看,語言意義完整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即使廣播新聞中最簡單的“一句話新聞”也具有表明時間、地點、人物的最基本新聞要素,所以語義和語用是完整的。
以聲音為傳播符號的廣播新聞,具有其他新聞話語所具有的語言特點、表層意義和弦外之意。廣播新聞受眾在收聽新聞時直接接收到的是以聲音為表達符號的話語,但是記者編輯在采、寫、編、播的新聞工作中,必須要通過具體的文字語言開展新聞采訪、撰寫稿件、修改稿件,最后才能形成審定的文稿,再由新聞播音員來播音。即使是現(xiàn)場報道、錄音報道和一些新聞事件現(xiàn)場實況錄音也可以還原成具有音、形、義的文字,具有一般新聞語言的特點和表層意義。在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制約下,廣播新聞表達著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社會、文化環(huán)境,傳達深層次的弦外之音。
3.廣播新聞話語的界定
語言學上把“一段連貫的陳述或表達”稱為話語,包括書面語和口頭語。據(jù)此,廣播新聞話語應當是“通過電子音頻技術,運用聽覺符號,向特定范圍聽眾公開傳播的有關新近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連貫的陳述或表達”。它除了具有新聞的一般共性特征外,還具有“由電子技術傳播、運用聽覺符號來組織話語”等廣播新聞的特征,更具有一般話語的語用、語義連續(xù)完整的特征。從傳播內(nèi)容上,廣播新聞話語陳述表達的內(nèi)容是新聞事實,其他內(nèi)容不屬于廣播新聞。
廣播新聞在傳播新聞事實時,是以時間為軸心的線性傳播,具有不可逆轉(zhuǎn)性,這也是傳播新聞事實的事實話語。廣播新聞以報道新聞事實為己任,不同于文學虛擬話語,“真實、準確、及時”是其基本要求,所以在諸多廣播新聞話語符號和成分中,表達意義明確、能準確表達新聞事實的語言符號和實況音響,是廣播新聞話語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二、20世紀80年代中國“廣播體”話語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從廣播新聞傳播實踐的需求出發(fā),提出了“廣播體”理論,從采、寫、編、播等各個方面研究廣播新聞的字、詞、句、篇、結(jié)構、編排方法、播音方法等,探尋廣播新聞傳播的規(guī)則,提出了建設“廣播體”的理論,倡導中國廣播新聞要形成和建設有自己媒介特色的文體、文風,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話語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意識。
(一)中國“廣播體”理論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前,人民廣播在廣播語言運用方面形成了一些豐富的經(jīng)驗和工作原則。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多年,我國廣播新聞語言語用已經(jīng)走上獨立、健康發(fā)展道路?!拔母铩敝小皬V播語言和報刊語言一樣,都頻繁地使用‘甚詞”,感嘆句、祈使句等感情強烈的句式充斥廣播之中,廣播喪失了自己的語體特色。198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提出了“我們要為創(chuàng)建廣播體而努力”的倡議,要求廣播電臺不能局限于作為“一個喇叭”,而應當根據(jù)自身的傳播特點,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受眾接受信息的需要,自成一體,形成不同于其他媒體傳播特色的廣播語體、文體。
以左漠野為代表的廣播新聞學者提出了“短小精悍、新鮮生動、有聲有色、通俗易懂”的“廣播體”理論。左漠野認為,“廣播體”力求簡短,既要有正確的內(nèi)容,也要有優(yōu)美的形式。聲音是廣播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點,廣播應當突出運用這些特點和優(yōu)點,制播錄音新聞、口頭報道,以達到“聲色香味,呼之欲出”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播受眾中的許多人文化水平不高,還有一部分受眾是文盲,因此廣播稿必須寫得通俗易懂、口語化。后來,經(jīng)過進一步研究,他把“通俗易懂”完善為“口語通俗”,將“廣播體”理論概括為“口語通俗、短小精悍、新鮮生動、有聲有色”。這種變化把廣播的口語化放在首位,更突出了廣播聲音傳播的媒介特性。
左漠野提出的中國“廣播體”理論,“是要突出廣播聲音傳播的特點,使聽眾聽得懂,聽得好,喜歡聽,聽了有益處,聽了還想聽,從實質(zhì)上看,這就是按照廣播特點來采訪、編輯、播出廣播稿件和節(jié)目,提高它的總體水平,成為喜聞樂見的精品。” 這一主張從用詞造句、篇幅結(jié)構、內(nèi)容形式、傳播符號和傳播效果等幾個方面較全面地闡述了中國“廣播體”理論的基本觀點。
中國“廣播體”理論得到了當時一些學者的響應并開展了較為深入的討論,一些“廣播體”建設的理論文章在期刊上持續(xù)發(fā)表。
(二)中國“廣播體”新聞話語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新聞話語理論開始引入國內(nèi),這時,在中國廣播新聞的研究中,學者才開始涉獵話語研究的某些方面,并提出了中國自己的廣播新聞話語建構。
1.“廣播體”新聞話語微觀研究
中國廣播新聞話語首先在廣播新聞字、詞、句等微觀語言運用和語體研究方面有所收獲。廣播新聞話語微觀語言運用研究成果有《淺談廣播新聞的通俗化》《“短”是廣播新聞的特點》《廣播新聞要生動形象》《廣播新聞要簡潔》《談談廣播新聞語言的基本特色》等文章,這些文章認為,廣播新聞傳播對象非常廣泛,要讓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受眾都能聽得懂,就要特別注意語言問題,廣播新聞語言要簡潔、生動、優(yōu)美、形象、音韻上口等,廣播新聞應當抓好可聽性,運用好音響新聞,“因為音響新聞有別于一般的文字新聞,它最能體現(xiàn)廣播特點,最能發(fā)揮各種聲音的優(yōu)勢,也容易吸引人?!薄稖\談廣播新聞語言的應用》《談廣播新聞的可聽性》等文的作者認為,廣播新聞應當運用樸實而優(yōu)美的語言,無論是口播新聞還是錄音新聞,都應當讓受眾聽得順耳,為此,廣播新聞應避免運用書面語言,避免使用生僻字和罕見字,少用呆板詞匯,詞匯音節(jié)要相對整齊,字音要響亮而有頓挫,力求生動、明快、流暢?!丁罢勗捠健睆V播體裁淺析》《廣播新聞中的對話》《談話體在廣播新聞寫作中的運用》等文章認為,廣播新聞面前沒有實際的對話者,但是在腦海中要有對話者,要把廣播新聞寫成親切的對話,用講述故事形式來寫廣播新聞,運用適合于談話體的新結(jié)構、新句式、自然語氣,以適應聽眾的需求?!稄V播語體的定格、變格、排斥、滲透與創(chuàng)新》《建立廣播語體學的初步設想》等文章提出了建設廣播語體學的設想,以解決廣播語言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2.“廣播體”新聞話語中觀研究
在廣播新聞話語組織和結(jié)構研究等中觀層次上,20世紀80年代也有一些成果。研究者通過對廣播新聞寫作方法的討論,探討了組織廣播新聞話語的一些成功做法。
在敘述廣播新聞時,由于廣播新聞不能像電視一樣以直觀形象的視覺畫面來吸引受眾,“只能靠聽眾的想象去補充,而想象的基礎就是廣播新聞中的描繪性語言。這就要求記者能寫出一些動感,著一點‘色,把現(xiàn)場情景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墩務剰V播新聞提要的寫作》《給廣播新聞加上引言》《按照廣播特點寫好導語》等文章探討了廣播新聞提要、導語等話語組織特點,廣播新聞提要應當把廣播新聞中主要內(nèi)容點出來,但“廣播新聞提要也不同于內(nèi)容簡介。它在組織語言、選用字詞時,比簡介顯得更明白,更帶有鼓動性,在篇幅上,比簡介更為簡短,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p>
從字、詞、句、篇等方面對廣播新聞話語形式特征做出初步探索之時,學者對廣播新聞單條稿件結(jié)構和多條新聞稿件的組合編排也進行了探討?!稄V播新聞專稿需要精巧的結(jié)構》文章認為,線性傳播的廣播不宜于倒敘、回憶,要發(fā)揮廣播新聞的音響效果,要特別下功夫安排好廣播新聞稿件的結(jié)構?!稄V播新聞語體的修辭特征》一文指出,廣播新聞一般篇幅短小,結(jié)構上要盡量多用單線式結(jié)構,做到長短句相互配合。?《美化廣播新聞節(jié)目》文章認為,廣播新聞節(jié)目編排要根據(jù)口播、錄音等播出形式和內(nèi)容的特點,注意篇幅長短結(jié)合,“口播”“錄播”相間,形成有秩序的編排,爭取實現(xiàn)聲情并茂的傳播效果。在編排時要從篇幅長短、內(nèi)容軟硬、區(qū)域遠近、單發(fā)集束、節(jié)奏快慢、導語單一和復雜情況等幾個方面來編排廣播新聞,使廣播新聞節(jié)目整體效益大于單條新聞部分效益之和。這些廣播新聞編排組合問題的研究,涉及傳播意圖和傳播思想,進入了廣播新聞話語中觀的層面。
對廣播新聞中的非語言符號也有研究者加以關注,認為“配樂、配音新聞作品更好地發(fā)揮廣播傳播的特點”,但是要注意“配樂、配音新聞作品必須紀實”,不能“因為配音或配樂失去了分寸感。這樣就割裂了事物的外在聯(lián)系,扭曲了事物的內(nèi)在精神,”而造成廣播新聞的不真實。?
3.“廣播體”新聞話語的宏觀研究
英美學派新聞話語分析注重語音、語法、詞語、語義等微觀層面話語本身的語言特點,法德學派則側(cè)重新聞話語中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背后的權力運作、歷史文化淵源等宏觀問題。相對于國外的新聞話語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國廣播新聞話語研究著重分析的是話語本身的語音、詞語、語法、語義及其整體結(jié)構和意義,與英美學派微觀新聞話語分析有著較多的共同之處,相對偏于微觀新聞話語研究,缺少對意識形態(tài)、權力運用、歷史文化等宏觀問題的研究,這在情理之中,并不意外。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社會走上正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四項基本原則、新聞真實性原則、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等成為中國廣播新聞的宏觀指導思想,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發(fā)揮廣播這一現(xiàn)代化最強大的教育工具,統(tǒng)一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是中國廣播新聞工作的根本依據(jù)。
中共中央1981年在《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中指出,“報刊、新聞、廣播、電視必須堅決維護和發(fā)展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 1983年《廣電部黨組關于廣播電視工作的匯報提綱》中也再次強調(diào)了宣傳紀律,要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方向,“要嚴格注意區(qū)別我國廣播電視與資主義國家廣播電視的原則區(qū)別,認真考慮社會效果”。?
三、中國“廣播體”理論的價值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國“廣播體”新聞話語雖然沒有冠以“話語”的專有名詞,但真正的廣播新聞話語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新聞理論價值,也有重要的新聞實踐意義。
中國“廣播體”理論繼承了中國文學話語研究的傳統(tǒng),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提出了要形成有中國風格和氣派的“廣播體”新聞話語,顯示出中國新聞研究者對廣播新聞理論的探索與努力?!皬V播體”理論倡導廣播新聞篇幅要力求簡短,新聞人物、事實、問題等應當豐富、新鮮,富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多采制口語化的音響新聞、口頭報道,以突出廣播聲音媒介的特點和優(yōu)點,達到“有聲有色”的效果,適應受眾的需求。“廣播體”理論涉及廣播新聞傳播實踐中的選材、事實、寫作、表達、形式、表達手段等各個方面,富于實踐操作性,也得到廣播新聞傳播者的廣泛響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開展了“口語化活動月”活動,引起了一些地方電臺和廣播站的共鳴,促進了廣播新聞文風、用語、形式、內(nèi)容等方面的提高,“增加了錄音報道,重視口語文風,基本克服了那些不通俗的現(xiàn)象”,?中國“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評選”的獲獎作品成為“廣播體”中的代表作品。由于廣播新聞此時巨大的影響力,“廣播體”新聞也對報紙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報社派專人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學習改編報紙新聞的方法,并鼓勵報社記者向中央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欄目投稿。
四、結(jié)語
20世紀80年代中國廣播媒介受眾最多、社會影響力最大,是廣播媒介傳播新聞信息功能展現(xiàn)最為充分的時期,是中國廣播的“黃金十年”。這時的中國“廣播體”理論有著中國特色和氣派,對當時的廣播新聞傳播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使中國廣播新聞傳播實踐在內(nèi)容、形式和敘事方式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拓展了廣播新聞的報道范圍,創(chuàng)新了廣播新聞報道形式,這對當前媒體的深度融合有著重要的啟示。
注釋
孫靜怡、王和平:《中國新聞話語:現(xiàn)狀與趨勢》,《編輯之友》,2012年第11期。
②⑤⑦曾慶香:《新聞敘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8頁、第11頁。
③〔英〕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序)。
④陳汝東:《論話語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⑥?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頁。
⑧陳淦:《試論“廣播體”的創(chuàng)新》,《新聞實踐》,2004年第3期。
⑨⑩周小普:《廣播新聞與音響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頁、第72頁。
???孟偉:《廣播傳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頁、第59頁、第27頁。
?田斌:《淺談廣播新聞語言的應用》,《大慶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
?張學愛:《論廣播新聞語言的特點》,《懷化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宋茵克:《論廣播新聞模擬語境的應用》,《新聞天地》,2009年第9期。
?曹璐、吳縵:《廣播新聞業(yè)務》,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頁。
?為廣播新聞配樂有礙于新聞真實性,廣播新聞實踐中運用較少。
?林興仁:《試析“文革”廣播體》,《現(xiàn)代傳播》,1989年第1期。
?左漠野:《樵蘇集——關于廣墦電視的幾篇文稿》,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
?陸原:《廣播體的建設仍須努力──重讀左漠野同志致一位縣廣播站編輯的信》,《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年第9期。
?本小節(jié)列出的論文可在中國知網(wǎng)上檢索,故沒有注明部分作者、發(fā)表刊物、發(fā)表時間。
?陸錫初:《談廣播新聞的可聽性》,《現(xiàn)代傳播》,1984年第3期。
?畢明:《談話體在廣播新聞寫作中的運用》,《新聞通訊》,1988年第12期。
?寧本?。骸肚榫懊鑼憽獙懟顝V播新聞的重要一著》,《新聞通訊》,1987年第7期。
?戴喜旺:《廣播新聞“提要”淺探》,《新聞戰(zhàn)線》,1985年第5期。
?楊誠勇:《廣播新聞語體的修辭特征》,《新聞愛好者》,1986年第5期。
?賈世秋:《有關廣播新聞作品配樂、配音的探討》,《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年第6期。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宣傳工作文件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頁、第368頁。
?谷亮:《談廣播新聞“自己走路”》,《新聞大學》,1986年第12期。
(作者系蘭州文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