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關公戲描繪關羽出世、桃園結義、一生征戰(zhàn)、死后顯靈等情節(jié),歌頌生前威猛勇武、足智多謀、忠君重義,死后為神為圣、庇佑眾生的關公,是力與美的贊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關公戲,也稱關戲、關羽戲、老爺戲、夫子戲、紅生戲,是演繹關羽故事或以關羽為重要人物的戲曲。
關羽被尊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普通百姓相信他可以降妖伏魔,商人供奉他為財神,佛道兩教尊其為護法。他被民間尊稱“關公”“關老爺”,被歷代皇帝不斷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關帝圣君”“關圣大帝”,以他為主神的廟宇統(tǒng)稱“關帝廟”。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乃至大洋彼岸,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羽崇拜。
關羽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于一身,尤其是“義”的化身,規(guī)范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清人王侃在《江州筆談》中寫道:“《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标P公戲在民間的影響力遠比小說《三國演義》更大。
歷代源流
關公戲的內(nèi)容,有些是依據(jù)史書或《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故事加工而成的,如《三顧茅廬》《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關云長千里獨行》等;也有些是取材于民間神話、逸聞傳說或作者虛構的,如不徇私情、伸張正義的《壽亭侯怒斬關平》,不為美色所動的《斬貂蟬》,馳騁疆場、守邊御敵的《關云長刀劈四寇》,為表現(xiàn)關羽出世虛構的《斬熊虎》等;更有些是神化關公的戲,如《關張雙赴西蜀夢》《大破蚩尤》《三捉紅衣怪》等,這些戲中的關羽不是人而是神,他托夢報冤,降妖捉怪,神通廣大,庇佑眾生。
關公戲于何時何地被搬上表演舞臺已無從稽考,但隋唐宮廷儺戲中已有祭祀關公的史料。關公戲在宋金時期得以發(fā)展,元明清時期趨向繁榮,晚清民國時盛極一時,京劇中出現(xiàn)了專演關公戲的行當“紅生”,其他各地方劇種也有諸多關公戲,但是近年來關公戲漸趨式微。
宋人高承《事物紀原》記載:“影戲之源,出于漢武帝李夫人之亡……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識為魏、吳、蜀三分戰(zhàn)爭之像?!边@說明影戲起源于宮廷,之后慢慢由宮廷走向民間,宋仁宗時瓦舍勾欄中已出現(xiàn)三國戲,當然其中不會缺少關公戲。直接記載關公戲搬演情況的是宋人張耒《明道雜志》:“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這里有富家子觀看關公影戲的情狀,但并無具體演劇出目。
最早記載關公戲具體出目的是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此書提到金無名氏院本劇目有三國戲5種,其中《赤壁鏖兵》《襄陽會》應為關公戲,其余3種戲也可能有關公情節(jié)。不過這里只提供了演劇出目,并無具體搬演情況和觀眾反應,殊為遺憾。胡世厚主編《三國戲曲集成》收宋元戲文三國戲10種,其中《貂蟬女》《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斬蔡陽》為關公戲。
元雜劇三國戲,《三國戲曲集成》收錄65種。其中,劇本尚存的關公戲有關漢卿撰《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關張雙赴西蜀夢》,高文秀撰《劉玄德獨赴襄陽會》,鄭光祖撰《虎牢關三戰(zhàn)呂布》,以及無名氏撰《諸葛亮博望燒屯》《關云長千里獨行》《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關云長單刀劈四寇》《張翼德單戰(zhàn)呂布》《壽亭侯怒斬關平》;存有殘曲的關公戲有武漢臣撰《虎牢關三戰(zhàn)呂布》,無名氏撰《千里獨行》《斬蔡陽》;目前僅存無名氏撰《關大王月夜斬貂蟬》《壽亭侯五關斬將》《關云長古城聚義》等。
明代雜劇今存劇本的有朱有燉撰《關云長義勇辭金》、無名氏撰《慶冬至共享太平宴》等,存目的關公戲尚有《關岳交代》《斬貂蟬》等;明傳奇劇本尚存的關公戲有無名氏撰《古城記》、徐文昭撰《三國志大全》,存殘曲的有《桃園記》《草廬記》《古城記》《三國記》《關云長訓子》《五關記》《赤壁記》《單刀記》《四郡記》《興劉記》等。
鼎盛時期
清雜劇、傳奇均有大量三國戲,其中關公戲主要集中在花部和宮廷大戲《鼎峙春秋》中?!豆蕦m珍本叢刊》《善本戲曲叢刊》《車王府藏曲本》《三國戲曲集成》均收有大量關公戲,諸如《斬華雄》《虎牢關》《斬貂蟬》《古城》《辭曹》等。清代宮廷大戲《鼎峙春秋》自第一本第六出《關夫子夜看春秋》到第十本最后《三教同聲頌太平》,關羽出場達66出之多。其中第四本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獨行、斬蔡陽、古城聚義,充分演繹了關羽的忠、義、勇;第八本包括單刀會、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活捉龐德、刮骨療毒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充分展現(xiàn)了關羽的勇猛神武、足智多謀,這兩本筆墨集中,可謂戲曲本的“關羽傳”。
《鼎峙春秋》體現(xiàn)了濃重的天命歸一、因果報應、忠孝節(jié)義和關羽崇拜思想,關羽是人和神的統(tǒng)一,不但出場次數(shù)他人無法能及,關羽之名在戲中也從不出現(xiàn)。他自稱“關某”,別人尊稱他“關公”“關夫子”“關將軍”“君侯”,劉備稱王后封他為“荊襄王義虎大將軍”,他前生是佛門“紅護法”,死后為“三界伏魔大帝”,名號不一而足,但從不出現(xiàn)“關羽”二字。全劇對他剛愎自用的缺點盡力淡化、忽略、掩蓋,對他的忠義則極力宣揚、褒獎,對關羽之死非常避諱,并不明言?!抖χ糯呵铩愤\用各種手段,神化關羽的出身,儒化關羽的形象,美化關羽的品格。
《鼎峙春秋》猶如三國戲的集大成、蓄水池,極大影響了京劇和地方戲中的三國戲。京劇三國戲中以關羽戲為最多,這與《鼎峙春秋》以關羽為核心人物,其中有大量關羽戲不無關系?!抖χ糯呵铩吩杏说谝粋€京劇劇本—盧勝奎的三十六本連臺本戲《三國志》。今《三國志》劇本不存,但其最精華的部分八本《赤壁鏖兵》,為盧勝奎義子蕭長華收藏,載于《蕭長華演出劇本選集》。
早期京劇關公戲劇本主要收藏在《車王府藏曲本》中,這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光緒年間大量通俗文藝作品的集成,所收125種三國戲中關公戲有24種。之后京劇關公戲主要收于1962年出版的李洪春《關羽戲集》中,有27種關公戲。其中除了《造刀投軍》《閱軍教刀》《破汝南》《收關平》《走麥城》少數(shù)幾種外,其他劇目《鼎峙春秋》中均有,而且《斬熊虎》劇名的第一次出現(xiàn)正是在《鼎峙春秋》中。京劇三國戲是民間與宮廷、花部與雅部的融合,這種雙向互動促進了宮廷與民間戲曲的共同繁榮。
“活關公”
晚清民國時期,關公戲盛極一時,出現(xiàn)了新的行當“紅生”,涌現(xiàn)出米喜子、程長庚、王鴻壽、李洪春等一批“活關公”。
徽班漢劇演員米應先(1780—1832年),乳名喜子,擅演《古城會》《戰(zhàn)長沙》《走麥城》,尤以《破壁觀書》神態(tài)逼真,傾倒四座。程長庚于三慶班演《戰(zhàn)長沙》,邀米應先飾關羽,米喜子既不勾臉,也不揉臉,穿戴整齊,臉上略撲水粉,將隨身攜帶的一壺酒一飲而盡,上場時以水袖掩面,待到臺口亮相之時,恰好酒勁上來,面如重棗,臺下為之驚愕,以為“關老爺顯圣”。
“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1811—1880年),位列京劇老生“三鼎甲”之首。他深得米喜子真?zhèn)饔钟袆?chuàng)新,其三國戲代表作有《戰(zhàn)長沙》《華容道》《群英會》等。在演關公開臉之際用胭脂均勻涂面以體現(xiàn)關公的重棗面色,在額頭中間用兩指夾出一條血道,扮相威武嚴肅,氣場十足。
安徽藝人“三麻子”王鴻壽(1850—1925年),20歲左右以《灞橋挑袍》《過五關》《古城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關公戲走紅京津。他勾紅臉,戴三綹髯,豐富了關公舞刀和理髯的動作,唱腔兼具老生和花臉唱法,趟馬中用馬童的翻跌渲染氣氛,其關羽形象莊嚴肅穆、沉穩(wěn)凝重、神威逼人。王鴻壽將關公戲豐富至三十余出,并對唱腔念白、身段造型、盔頭服飾、刀型樣式及臉譜化妝都進行了革新創(chuàng)造,是當之無愧的“紅生鼻祖”。周信芳、李洪春、林樹森、劉奎官等均是其親傳弟子,夏月潤、李吉來、唐韻笙等人扮演關羽,也都宗法王鴻壽。
李洪春(1898—1991年),追隨王鴻壽五年之久,不僅把王派關公戲完全繼承下來,而且根據(jù)《三國志平話》改編了《走范陽》《閱軍教刀》《破羌兵》等關公戲劇目。其中《閱軍教刀》一劇有全套“關王十三刀”的表演,發(fā)展了關羽的春秋刀法。李洪春在20世紀40年代即被同業(yè)稱為“紅生宗師”,其弟子有李少春、李萬春、王金璐、高盛麟、宋遇春、李金聲、李和曾等。
關公戲?qū)ρ輪T表演要求極高,演出有諸多禁忌,屢遭禁演。近幾十年來由于戲曲觀眾減少、市場萎縮,戲曲大環(huán)境不景氣,關公戲日漸式微。目前見于舞臺的京劇關公戲,常演的不過《漢津口》和《古城會》的前半部,以及《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顯現(xiàn)出保護和傳承的緊迫性。
近年來,國家先后頒布了多項政策支持文藝繁榮發(fā)展,2015年文化部將戲曲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傳承發(fā)展計劃”。在戲曲形勢向好的今天,希望關公戲也能借助東風再現(xiàn)輝煌,為全面?zhèn)鞒泻秃霌P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姿添彩。
李小紅,中國戲曲學院梅蘭芳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