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以購蘋果為由在A銀行借款6萬元,雙方簽訂了借款合同,王某為李某提供擔保,與A銀行簽訂了保證合同,借款到期后,李某未按合同約定償還借款本息,為此A銀行將李某和王某訴至法院,請求李某償還借款本息8萬余元,王某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并申請對李某和王某進行財產保全,經法院網絡查控,李某名下銀行賬戶未發(fā)現可凍結錢款,但在王某名下銀行賬戶中查詢到8萬元存款,并予以凍結。庭審中,李某對借款事實沒有異議,辯稱不是不想還款,只是因為目前沒有能力償還。王某則辯稱,雖然保證合同上保證人簽字是王某本人所簽,但當時和A銀行信貸員口頭商量好的,是為李某借款2萬元提供擔保,不是6萬元,簽訂保證合同時,保證合同是空白的,王某只是在空白的保證合同上簽字,合同上并沒有寫擔保的借款數額,A銀行信貸員自己寫了不真實的6萬元,王某簽字是受了李某與A銀行信貸員的欺騙。收到凍結銀行存款8萬元的保全裁定后,王某心急如焚,8萬元存款是這幾年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的血汗錢,本來打算給兒子買房子娶媳婦用,為了打贏官司,王某花錢請了律師,王某律師的代理意見:為6萬元借款提供擔保不是王某的真實意思表示,且李某與A銀行之間惡意串通,請求撤銷保證合同,解除對王某銀行存款的凍結。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王某將留有空白內容的合同簽字后交于原告A銀行,應視為對保證合同中保證事項的無限授權,原告A銀行作為合同相對方在空白部分可以填寫相應內容,故法院認定保證合同合法有效,被告王某應按保證合同約定承擔連帶保證責任。最終,法院判決,被告李某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原告A銀行借款本金6萬元及利息,被告王某對6萬元借款本息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摘自《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