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康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針灸療法促進急性腦梗死后偏癱康復的價值。方法 對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給予早期針灸療法。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上肢、下肢FMA評分為(46.24±11.07)、(33.43±11.27),兩項指標和對照組患者進行對比,差異呈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對急性腦梗死后偏癱的患者給予早期針灸療法,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灸療法;急性腦梗死;偏癱;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1
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部供血突然出現(xiàn)中斷所致,具有疾病急驟、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后遺癥多等特點。臨床上,部分患者在治療后,腦部神經(jīng)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恢復,以至于出現(xiàn)急性腦梗死后偏癱合并癥,進而致使患者生存質量下降。因此,必須要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以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為了進一步研究早期針灸療法促進急性腦梗死后偏癱康復的價值,以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于2018年1~12月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滿足研究標準、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同時,將合并器質性疾病、精神異常者排除在外。
將88例患者等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男女比例21/22,年齡為62~83歲,平均年齡為(72.5±10.5)歲,病程為10~30 d,平均病程為(20.0±10.0)d;觀察組:44例,男女比例22/22,年齡為61~83歲,平均年齡為(72.0±11.0)歲。病程為8~32 d,平均病程為(20.0±12.0)d;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呈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丹紅注射液(山東丹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866;規(guī)格:10 ml*6支),靜脈滴注,30 ml,1次/d;長春西汀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67;規(guī)格:2 ml:10 mg*6支),靜脈滴注20 mg,1次/d。
觀察組給予早期針灸療法:(1)頭針:以感覺區(qū)、運動區(qū)作為主要施針部位,施針30 min,捻針速度為200次/min,每次捻針5 min,共進行3次;(2)體針。如果患者為軟癱,取曲池、足三里、血海、合谷、手三里、太沖、三陰交,進行針灸,通常為30~40 min/次,1次/d;如果患者為硬癱且只屈不伸,取患者的外關、曲池、肩髃、陽陵泉、天井;如果患者為硬癱且只伸不屈,取患者的河谷、曲澤、陰陵泉、尺澤、三陰交、內關,通常為30~40 min/次,1次/d;持續(xù)治療8次為1個療程,結束之后,休息2 d,并進入到下一療程的治療中。(3)康復治療:指導患者定期翻身、以防肢體受到壓迫,并對患者對四肢的關節(jié)進行被動性訓練,并指導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坐起訓練、起立訓練。
1.3 觀察指標與判斷標準
利用運動功能評分表(FMA),對患者肢體運動能力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肢體運動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統(tǒng)計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對計算檢驗。以P=0.05為臨界點,判斷其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FMA評分對比,如下表1所示:觀察組上肢FMA評分(46.24±11.07)、下肢MA評分(33.43±11.27),兩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對比結果呈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 論
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約為35%左右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都會不同程度的偏癱。目前,臨床上均是采用改善腦血管類藥物,以促進患者腦部組織的恢復,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在臨床上,該中治療方式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從中醫(yī)的角度上來講,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對患者實施早期針灸康復治療,可以針刺的方式,通過患者的穴位,刺激患者的大腦皮層,改善患者機體的血液循環(huán),進而使得患者大腦細胞恢復興奮,以促進患者康復[1]。
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對急性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給予早期針灸康復治療,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對患者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給予中醫(yī)針灸療法,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越吉.早期針灸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偏癱的臨床療效[J].中國處方藥,2018,16(07):106-107.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