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照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鼠疫、霍亂、天花、黑熱病、血吸蟲病等廣泛流行,再加上經濟落后、自然災害、戰(zhàn)爭以及國民黨疾疫防治措施不得力等因素,民眾貧病交加、大量死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傳染病仍然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脅,應對這些疫情,中國共產黨采取的重要舉措主要有以下方面:
注重疾疫預防。1950年1月,衛(wèi)生部就在全國各城市以推廣卡介菌苗接種的方式開展了結核病的預防工作,預防接種費用由各級人民政府來承擔。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1950年11月,北京市率先頒布《傳染病預防及處理暫行辦法》,對14種法定傳染病規(guī)定了不同的報告時限,如霍亂、鼠疫、天花等,一經發(fā)現(xiàn)應立即報告,至遲不超過12小時;對于白喉、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等,應在發(fā)現(xiàn)后24小時內報告。5年后,衛(wèi)生部頒布了《傳染病管理辦法》,建立了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并對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建立健全疾疫組織領導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了由黨委主要領導負責的傳染病領導與防治機構;衛(wèi)生部成立了中央防疫總隊,各級政府成立了衛(wèi)生防疫站,專門負責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這些組織機構和領導機構的成立有利于協(xié)調各方、整合資源,為防控疾疫提供組織保障。正是在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下,我國在1958年全面消滅了在中國流行2000多年的血吸蟲病,這在世界血吸蟲病防治史上是一大奇跡。
健全完善疾疫制度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條例、政策文件和正式的法律法規(guī)。1955年,衛(wèi)生部頒布我國第一部《傳染病管理辦法》。1978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1988年,上海暴發(fā)甲型肝炎,這次疾疫很快得到控制,并由此加快了我國傳染病立法的步伐。1989年9月,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正式施行,在2003年SARS疫情后,我國又對這部法律進行了修訂。從管理辦法、管理條例到正式的法律文件,我國對傳染病的制度文件逐漸升級,疾疫防治工作有規(guī)可守、有制可循、有法可依。
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技支撐。成立專業(yè)科學研究機構,加大對各類傳染病的病因、疫情傳播途徑和方式等的研究力度,是有效預防、科學治療疾疫的關鍵。比如,為攻克鼠疫,我國于1954年組織鼠疫自然疫源地調查研究隊開展調查研究;為更好地掌握血吸蟲病的規(guī)律,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成立血吸蟲病研究所。除了加大對疾疫的研究以外,中國共產黨還特別重視科技利器在防治疾疫方面的助力作用。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在SARS疫情的驅動下,2004年,我國啟用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傳染病監(jiān)測網絡。
重視社會動員。重視社會動員、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疾疫防控的基本措施,也是最為重要的歷史經驗。在1950年8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wèi)生會議上,我國確立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yī)”三大方針。其中,“面向工農兵”就是重視群眾力量的典型表現(xiàn)。兩年后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衛(wèi)生會議又在三大方針的基礎上增加了“衛(wèi)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第四大方針。1952年,在中央防疫委員會的領導下,我國開展了一場全民參加的群眾性愛國衛(wèi)生運動,普及了全民的衛(wèi)生觀念,客觀上防控了鼠疫等傳染病的流行。1955年,毛澤東號召全民動員,采取群眾運動與科學防治相結合的辦法控制長期困擾群眾生活的血吸蟲病。
(摘自2020年03月02日《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