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杏芬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110)
隨著圖書館界對閱讀推廣的重視,讀書會作為重要的閱讀推廣手段也越來越受到公共圖書館的青睞。讀書會是閱讀推廣的一個重要服務平臺,它融合了圖書館的資源、技術和服務三個大方向。圖書館的讀書會以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為基礎,以技術手段為輔助,以服務讀者為目的。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不斷豐富讀書會活動,不僅能盤活圖書館的資源,豐富館藏資源建設,而且還可以促進服務技術手段的更新,更有針對性地滿足讀者需求,服務讀者。
需要什么樣的要素才能構成一場讀書會活動?目前學界對讀書會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從瑞典“study circle”及美國的“book discussion group, book group, book club”[1]等稱呼來看,構成讀書會要素有書籍、討論、小組,而中文的“會”也有“集會”之意。因此,結合語義及實踐,讀書會可以說是一群讀者通過不同的方式聚集在同一個空間,針對某一書籍或者主題,進行觀點的分享和討論。這個過程是觀點碰撞的過程,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讀者將個人閱讀活動由私有過程轉向集體過程”[1]。讀書會的閱讀行為是幾個要素之間的交互,如圖1所示。
讀書會所發(fā)生的閱讀行為是在特定的空間中發(fā)生的,對于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來說,一般來說都是發(fā)生在圖書館內或者圖書館組織的線上空間。領讀者的角色一般由專業(yè)的老師、專業(yè)的文化志愿者或者館員擔任,他們先是對某一書籍或者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將其中的信息、知識傳遞給其他的讀者,讀者根據(jù)領讀者所傳遞的信息與自身所積累掌握的知識生成自我觀點,并據(jù)此與其他讀者或者領讀嘉賓進行討論交流。在讀書會的閱讀行為中,安全的閱讀空間是一切要素交互的基礎,讀者的觀點能在這個平臺上得到有效且放心的表達。領讀者是知識信息傳遞的關鍵,讀書會閱讀行為的信息傳遞以及討論交流都是從領讀者開始的。限定的書籍和某一主題能讓讀書會的討論更加集中,觀點的交流更加深入,同時也能讓個人觀點轉換為集體觀點過程更有針對性。
讀者是參與閱讀行為的主體,一方面他們接受者領讀者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們也結合自身的閱讀儲備、知識體系輸出自身的觀點,知識信息的流通碰撞是在他們的討論中完成的。從舉辦讀書會的意義來看,在這些閱讀行為中,無疑讀者與讀者之間、領讀者與讀者之間的討論交流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讀書會的核心所在。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相互討論也是知識的修正,更有可能者是一個觀點由個人轉變?yōu)榧w的過程。這是讀書會讀者聚在一起的重大吸引力。因此,可以說一場讀書會中領讀者、書籍或者主題、讀者、以及討論交流這幾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
目前國內對讀書會的研究開始重視起來,從縱向的時間上看,有對近代讀書會的價值研究[2],有對民國時期發(fā)展讀書會的研究[3],還有梳理1997-2017年20年來我國讀書會的文獻研究[4]。臺灣在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便開始舉辦各種類型的讀書會,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因而目前學術界對讀書會的研究也側重介紹其經驗,如對臺灣地區(qū)公共圖書館讀書會進行調查分析[5],研究臺灣地區(qū)讀書會發(fā)展演變及其趨勢[6],分析香港地區(qū)讀書會發(fā)展及其啟示[7]。瑞典、美國、德國的讀書會發(fā)展得早,故國內也有對美國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對少兒閱讀的影響研究[8],研究國內外讀書會現(xiàn)狀等[9]。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及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我國各種民間讀書會也蓬勃發(fā)展起來,學界出現(xiàn)了對我國內地讀書會的實證分析[10],對民間讀書會與公共圖書館合作模式的探析[11]。
可見,目前對讀書會的研究一方面是從縱向時間上介紹近代及民國時期讀書會,另一方面是從地域上橫向介紹港臺地區(qū)及國外的案例經驗。近年來由于我國內地民間讀書會蓬勃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對民間讀書會的實證研究??梢钥闯鲞@些研究都偏向于實證方面的分析,對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研究更是少。僅有2010年的曹桂平[12]探討了在中國內地公共圖書館開展讀書會活動的可能性、具體策略、存在的困難及解決辦法,以及2013年趙彥梅[13]介紹了南京圖書館陶風讀書會的概況。這些研究都沒能反映出公共圖書館讀書會的現(xiàn)狀和特點,都缺乏對公共圖書館的理論及系統(tǒng)研究。
要理解公共圖書館讀書會的功能,就要認識及區(qū)分它與高校圖書館讀書會、民間讀書會的區(qū)別。三種不同的讀書會主要是面向不同的讀者群。相對于高校圖書館讀書會來說,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面向的群體更加多樣,讀者群體不穩(wěn)定,人文素養(yǎng)相對低一些,因此公共圖書館舉辦讀書會一個重要的功能便是對普通讀者進行社會教育。公共圖書館通過舉辦針對青少年、殘障讀者的讀書會,幫助他們獲取新知識,獲得自我提升的技能等。舉辦針對普通讀者及老年讀者的一些經典閱讀讀書會,不僅可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使讀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此同時,相對于高校圖書館讀書會都是老師及學生的穩(wěn)定讀者群來說,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面向的讀者不穩(wěn)定且多樣,高校的師生一般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課堂交流平臺,普通的讀者則缺乏一個與人交流碰撞、交往的平臺。而將讀者聚在圖書館空間進行交流的公共圖書館讀書會正好為這些脫離了學校教育的讀者提供一個志趣相投、分享觀點、碰撞思想、獲得知識、找到身份認同感的閱讀交往平臺。
相對于民間讀書會或者企業(yè)媒體舉辦的讀書會來說,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因依托圖書館的資源及平臺,有著專業(yè)的館員及豐富的館藏,顯得更具專業(yè)性。因而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公共圖書館舉辦讀書會一方面可借助館員及讀書會主題的力量推廣館藏資源,另外一方面讀書會所需的圖書也會反推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建設。
可以說,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因其有明顯區(qū)別于民間讀書會及高校圖書館讀書會的特點,呈現(xiàn)出獨有的功能。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不僅對普通讀者進行社會教育,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的閱讀平臺,而且還能推廣館藏資源、推動館藏資源建設。
本研究主要通過查閱各個圖書館發(fā)布的關于讀書會的活動預告、活動總結和館情報道來進行,輔以電話和電子郵件訪談進行。調查對象主要為我國內地公共圖書館,主要是省級圖書館、省會城市圖書館及部分發(fā)達城市圖書館約50家,其中23家公共圖書館在2018年有舉辦過讀書會,讀書會品牌30個。調查內容為2018年全年各公共圖書館舉辦的成人讀者讀書會概況,包括頻次、主題、針對對象、形式等方面。
在西部地區(qū)重慶、四川等12個省份圖書館中,有8個品牌讀書會。在東部地區(qū)北京、天津、廣東等10個省份中,公共圖書館的品牌讀書會就有21個。東北三省中只有黑龍江省圖書館的龍圖分享會按月舉辦,在2018年舉辦了10期。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省圖書館及省會城市圖書館在2018年還沒有建立自己的讀書會品牌??梢?內地中部、西部、東北部的圖書館讀書會是不如東部地區(qū)圖書館讀書會發(fā)展得那么有活力的,東部與中西部發(fā)展不平衡。
圖2展示了我國內地公共圖書館2018年30個讀書會品牌活動舉辦的頻次情況。其中有17個讀書會是一月一次舉辦的,有7個是兩月一次舉辦,少部分讀書會是以一月兩次、或一周一次的頻次舉辦。以月為單位、每月一次和每月兩次的頻率舉辦讀書會是大多數(shù)公共圖書館的選擇,讀書會舉辦得較為頻繁的如一月兩次和每周一次的圖書館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
Fig.2 Frequency of 2018 Reading Club held by public libraries in mainland China圖2 我國內地公共圖書館2018年讀書會舉辦頻次情況(個數(shù))
在構成一個完整讀書會閱讀行為的幾個要素中,嘉賓與讀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討論交流是核心的環(huán)節(jié),信息知識之間的有效傳遞、讀者暢通表達自我、精神層面的歸屬感的確立等都建立在此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開展的基礎上。而交流討論能順利展開且到達一定的深度,使得每個人的觀點能充分碰撞且發(fā)展出一種集體的觀點,讀者的素養(yǎng)及配合度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是領讀者的能力。我國內地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在討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因主導者即領讀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fā)展模式。
由表1可知,半數(shù)以上的公共圖書館舉辦讀書會會與專業(yè)的嘉賓合作,這也是讀者較為熟知的一種獲得專業(yè)知識的方式,也可以看出,隨著民間讀書會和志愿者文化的發(fā)展,以民間讀書會和文化志愿者為領讀者開展活動的讀書會也在逐漸增多,但是由民間讀書作為領讀者發(fā)展模式的讀書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
表1 我國內地公共圖書館2018年讀書會發(fā)展模式情況Table 1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2018 Reading Club of public libraries in mainland China
2.3.1 模式一:圖書館+專業(yè)嘉賓+讀者
“圖書館+專業(yè)嘉賓+讀者”,這種模式圖書館一般作為組織者和策劃者,設置相應的主題,邀請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專業(yè)嘉賓作為領讀者,與讀者進行討論交流。專業(yè)嘉賓一般由高校的老師、作家、畫家、社會機構專業(yè)人士擔任,如寧波市圖書館的“天一約讀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中圖悅讀會”、廣州圖書館的“悅讀沙龍”、深圳圖書館的“南書房夜話”等讀書會品牌都是采取這種模式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模式一般采用講座的形式進行,其優(yōu)點是領讀者的專業(yè)性比較強,故信息知識傳遞環(huán)節(jié)開展會比較順利,讀者接受到的信息也較為有效,整個讀書會在信息、知識獲取方面會比較直接,參與的讀者人數(shù)可以比較多,規(guī)模比較大,覆蓋面比較廣,這個模式的讀書會很適合進行知識的分享和社會教育。但是它也有明顯的缺點,讀者輸出理解并進行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會被縮短,整個讀書會以領讀嘉賓的輸出為主,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并不是那么重要。
2.3.2 模式二:圖書館+民間讀書會+讀者
“圖書館+民間讀書會+讀者”,這種發(fā)展模式是以圖書館與民間讀書會合作的方式進行,如廈門圖書館的“讀書沙龍”、浙江省圖書館的“文瀾讀書·每月一書”、廣州圖書館的“助讀·認知”是這種發(fā)展模式的代表。民間讀書會與公共圖書館進一步的合作則是組建讀書會聯(lián)盟,如溫州市圖書館與民間讀書會組建的溫州讀書會聯(lián)盟、東莞圖書館與民間讀書會組建的東莞閱讀聯(lián)盟主題讀書會。讀書會的閱讀聯(lián)盟是公共圖書館與民間讀書會更深度的合作,圖書館是主要的陣地,各個民間讀書會自愿加入這個陣地中,接受聯(lián)盟的一些規(guī)則,融合各方力量,共同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和多元的文化交流。讀書會聯(lián)盟的一個優(yōu)勢是舉辦的讀書會場次明顯增多,溫州讀書會聯(lián)盟在2018年就舉辦了14期活動,而東莞閱讀聯(lián)盟主題讀書會則多達約有40場,這遠遠超過很多圖書館一月一期或者兩月一期的活動。此外,聯(lián)盟舉辦的讀書會主題更加豐富多彩,東莞的閱讀聯(lián)盟不僅有當?shù)仫L俗的導讀、方志文化的欣賞,也有一些經典名著的賞析,溫州的閱讀聯(lián)盟還有各種與讀者交流密切的旅行分享、親子古詩共讀等。
“圖書館+民間讀書會+讀者”的模式一般由圖書館主辦并提供場地和圖書資源,民間讀書會成員確定讀書會的主題、討論方式等,嘉賓多都從民間讀書會的成員中來。一般而言,不同于前一種發(fā)展模式中領讀者與嘉賓之間因知識的差異而存在著一種明顯的邊界,在這種發(fā)展模式中嘉賓與參與的讀者之間聯(lián)系比較密切,同一個場次的參與讀者與領讀者的閱讀興趣方向較為一致,因而討論交流也更為深入。在讀者獲取信息方面,不同于前者中從領讀嘉賓處直接獲取知識信息的直線型模式,這種發(fā)展模式讀者知識信息的獲得有一個回旋的曲折過程,因同在一個民間讀書會的密切聯(lián)系,領讀嘉賓的知識輸出后,讀者不是直接地接收,而是將這些信息知識與自身的觀點進行一番碰撞后,再選擇性地接受一部分,自身觀點與領讀者輸出的信息知識碰撞后,可能會在領讀者與參與讀者之間形成一種共識。無論是參與的讀者,還是作為主要信息的輸出的領讀者,其原有的信息系統(tǒng)都會有一定的修改。在這種模式下,讀書會的交流討論不僅影響參與的讀者、領讀者,而且所形成的共識還會影響社會其他人。傳遞信息知識、修正自我信息,進而影響社會,這正是公共圖書館舉辦讀書會的關鍵意義所在。
2.3.3 模式三:圖書館+文化志愿者+讀者
“圖書館+文化志愿者+讀者”,這種由“文化志愿者”擔任領讀者的讀書會相對于前兩者的嚴肅性來說有較大的隨意度,休閑性質的閱讀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如首都圖書館的心閱美文讀書會、蘇州圖書館的天香讀書會、河北省圖書館的冀圖閱·享沙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樂齡讀書會和無障愛讀書會、寧波市圖書館的夕陽紅讀書會等是這個發(fā)展模式的代表,這些讀書會所面對的對象多為特殊人群,讀者參與讀書會的主要訴求是獲得休閑閱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及獲得聚在一起討論交流的平臺。在這種模式下,作為領讀者的文化志愿者就從讀者中來,可以說讀者與領讀者之間并無非常大的知識差距,領讀者與讀者之間的討論交流也就更加充分且順暢,觀點的碰撞可能會更加頻繁,讀者的參與積極性也會更高。但是由“文化志愿者”擔任領讀者角色的讀書會所傳遞信息、知識的專業(yè)性也相對沒有那么系統(tǒng)專業(yè)。領讀者的非專業(yè)性和交流的充分這兩個特點就導致了這種模式的讀書會規(guī)模不能太大,不然讀書會的效果會打折扣,讀者的參與度也會降低。
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主題總結起來有以下四種。一是經典閱讀的導讀。許多圖書館的讀書會多以此為主題,如“心閱美文讀書會”對《安娜·卡列妮娜》的誦讀、“天圖悅讀會之立心讀書會”對《論語》的解讀、“天一約讀會”對石黑一雄的小說藝術的探討等。二是傳統(tǒng)文化體驗。與經典閱讀接近的一個主題是在閱讀的基礎上加上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中圖悅讀會”舉辦的琵琶分享會、二胡賞析、國樂賞等,廣州圖書館的“悅讀沙龍”舉辦的剪紙的起源和歷史文化等等。這方面的主題多結合傳統(tǒng)文化體驗及閱讀,將閱讀融合在體驗中,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傳播傳統(tǒng)文化。三是技能知識的分享。如寧波市圖書館“夕陽紅讀書會”舉辦的天文科普講座、眼科常見疾病科普講座,廣州圖書館“助讀·認知讀書會”舉辦的朗誦技巧、科學跑步知識、視障醫(yī)學知識等主題讀書會,重慶圖書館“書友會”舉辦的提高工作效率主題讀書會等,這類讀書會重在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一門知識技能,一般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四是地方文化的分享。這類型主題的讀書會比較有特色,同時也很受當?shù)刈x者的歡迎。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的悅心·讀書會基本上都是邀請本地的作家分享廣西本土的風土生活、壯民族的文化記憶,東莞閱讀聯(lián)盟主題讀書會舉辦一些關于東莞風俗體驗、東莞文化等主題的讀書會。主題非常貼合當?shù)氐奶厣?與一般類型的讀書會相比更有生命力。
盡管讀書會的主題有四種,但是細究除了第四種可以區(qū)分每個地方圖書館的特色之外,前三種是沒有辦法區(qū)分的,并且更多的公共圖書館主題多是前三種,舉辦第四種主題讀書會的公共圖書館比較少。一個讀書會的主題可以放在浙江省舉辦也可以是廣東省或者其他省市舉辦,讀者沒有辦法區(qū)分。主題同質會導致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地方公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們越來越重視地方文獻資源的保護和建設,但是在利用方面還沒充分挖掘。同質化的讀書會主題會使得這些資源得不到挖掘,如同“沉睡”了一般,不被讀者所了解。二是讀書會難以在讀者心中建立品牌。讀書會品牌的建立是一個讀書會能在讀者心中留下記憶點、留下好的口碑,并讓讀者能根據(jù)這個記憶點下次繼續(xù)參加或者向別人推薦此活動的過程。品牌的建立不僅需要周期性和延續(xù)性,更需要內容有特性,能在讀者心中留下記憶點。同質化主題的讀書會難以在讀者心中形成記憶點,不利于品牌的建立。
分眾閱讀是指根據(jù)特殊的讀者群體的特點劃分閱讀群,定制不同的閱讀服務,來滿足這些不同群體的需求。它體現(xiàn)的是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化分眾的概念,分眾范圍越窄,目標越明確,服務就越有針對性[14]。在這次的調研中,可以看到部分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也開始運用分眾閱讀的概念指導讀者閱讀,如針對老年讀者群,有寧波市圖書館的夕陽紅讀書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樂齡讀書會、寧夏圖書館的夕陽品讀會,針對殘障讀者的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無障愛讀書會、廣州圖書館的助讀·認知讀書會、首都圖書館的首圖活動·心閱美文讀書會。
但這兩類的分眾標準是都是以生理特點進行簡單的區(qū)分,還做不到結合專業(yè)、性別、興趣、職業(yè)、家庭關系等特點開展不同的讀書會活動,許多讀者閱讀和交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雖有分眾閱讀的概念指導讀書會組織,但是還是未成體系。
由第二部分的圖2可知,一半以上的的公共圖書館讀書會舉辦的頻次為一個月一次,這對于龐大進館讀者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由表1也可看到,公共圖書館讀書會62%都是“圖書館+專業(yè)嘉賓+讀者”的模式,“圖書館+民間讀書會+讀者”發(fā)展模式只占15%。集中單一的發(fā)展模式對嘉賓的依賴性比較大,頻次也不多,讀書會的交流時間被壓縮,信息知識的交流是直線型的輸出,這些都影響了不同層次讀者獲取信息的需求,也使得文化志愿者、館員、民間讀書會的力量未能很好發(fā)揮出來。
在這次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公共圖書館讀書會舉辦的地點均是圖書館的實地場所,線上的網站一般用于發(fā)布預告、報名和總結時使用,對圖書館的場地依賴性比較大。讀書會的閱讀空間均發(fā)生在線下,這不僅影響讀書會舉辦的頻次和時間,也制約著信息知識的進一步交流和傳播。線下閱讀行為的發(fā)生參與的讀者以及領讀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都是有限的。網上平臺交互式的閱讀空間在讀書會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中未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主題同質化的問題制約著讀書會品牌的建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進一步發(fā)展不僅需要有經典閱讀導讀和傳統(tǒng)文化導讀等基礎主題,而且還需要挖掘地方文獻資源特色,策劃與當?shù)匚幕嗥鹾系淖x書會主題,滿足當?shù)刈x者的閱讀需求。建立各地方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品牌,一方面,要加強館藏文獻資源建設,特別是地方的文獻資源建設。在采訪工作中,注重收集地方文獻。同時還需培養(yǎng)古籍方面的人才,加強對古籍文獻的修復。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文獻資源,加強對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加大地方文獻資源和地方文化的閱讀推廣力度,讀書會的主題可從中選擇,不斷充實地方讀書會的主題,建立讀書會品牌。
雖然現(xiàn)在有公共圖書館根據(jù)讀者的生理特點,舉辦了一些針對老年人和殘障人群的讀書會活動,但是這還遠遠成不了體系,讀者的更多特點,如專業(yè)、愛好、閱讀興趣、性別、行業(yè)等方面還未曾考慮到。圖書館的讀書會需要構建起分眾閱讀指導體系,圖書館一要轉變服務理念,從以“書”為主轉變到以“人”為主,將分眾閱讀指導的理念運用在服務中,構建分眾閱讀的閱讀推廣機制;二要充分調研和分析讀者的閱讀需求,根據(jù)讀者的特點和閱讀需求來策劃不同特點的讀書會;三要培養(yǎng)具有不同學科專業(yè)背景的圖書館館員,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更有助于分眾閱讀指導體系的建立。
圖書館讀書會要在頻次和影響力方面更上一層樓,民間讀書會和文化志愿者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溫州市圖書館和東莞圖書館的做法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依托圖書館建立閱讀聯(lián)盟,完善發(fā)展模式。建立閱讀聯(lián)盟,不僅能讓許多無以為繼的民間讀書會能借助公共圖書館的專業(yè)知識及豐富的館藏資源繼續(xù)開展讀書會,而且公共圖書館也可借助民間讀書會充沛的活力、聚集的讀者群、多種多樣的閱讀興趣,開展更多樣、更有活力、更能暢通交流討論的讀書會。
圖書館讀書會交流平臺可在數(shù)字圖書館以及圖書館閱讀聯(lián)盟的基礎上建立,構建一個圖書館、讀者、領讀者三方均可暢通表達的平臺。圖書館在平臺上不僅可以發(fā)表讀書會舉辦的時間、地點、主題等基礎信息,也可在此引導讀者就相關主題進行討論。領讀者可以在此發(fā)表讀書會開始之前的預先知識,讀者也可在讀書會結束后發(fā)表意見交流,將線下因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拓到這個交互空間上,進一步引導深度閱讀。
本文通過對內地公共圖書館2018年讀書會舉辦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到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在蓬勃發(fā)展,但也存在著主題同質化、分眾閱讀指導不成體系、發(fā)展模式不完善、交互式閱讀空間未得到拓展等問題。讀書會要發(fā)揮閱讀推廣重要服務平臺的作用,在以后的發(fā)展中需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特色,研究讀者多樣閱讀需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形成完善的發(fā)展模式,從而實現(xiàn)精準的閱讀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