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峰, 閆成金, 李夢麒, 姬德茹, 劉趙淼,2,*
(1. 北京工業(yè)大學 機械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學院, 北京 100124; 2. 北京工業(yè)大學 現代工程力學研究所, 北京 100124; 3. 北京工業(yè)大學 先進制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24)
微液滴能夠為細胞培養(yǎng)提供獨特的微環(huán)境,具有流體剪應力低、避免細胞間交叉污染、可精確操控微環(huán)境等優(yōu)點[1-3]。近年來,液滴微流控技術已成為細胞培養(yǎng)和生化特性分析的新平臺,在醫(yī)療診斷、新藥物開發(fā)和腫瘤細胞分析等領域顯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4-6]。Brouzes等[7]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實現了細胞高通量篩選。Lee等[8]進行了液滴的生成、捕獲與操控研究,并利用液滴包裹和培養(yǎng)細胞。Pan等[9]觀測了微液滴包裹的微藻類細胞隨時間變化的增殖情況。Liu等[10]開發(fā)了一種基于微凹槽結構的微流控芯片裝置,具有低的流體剪應力環(huán)境,可用于細胞的長時間培養(yǎng)。Yu等[11]將包裹細胞的液滴捕獲于微通道特定位置,觀測了多霉素對乳腺癌細胞增殖的影響。
目前,微凹槽內的流場特性對捕獲的液滴內部微環(huán)境有重要影響,已引起了學者關注[12-13]。Shen等[12]開展了顯微粒子圖像測速(Micro-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Micro-PIV)實驗,根據結果定義了微凹槽內部的3種流動形式,即附著流、過渡流和分離流。Yew等[13]利用數值模擬和實驗,研究了低雷諾數(Re)下,矩形長凹槽內部流場剪應力和營養(yǎng)物質輸運對凹槽底部細胞培養(yǎng)的影響。研究發(fā)現,凹槽內為附著流時,營養(yǎng)物質能夠到達凹槽底部和細胞進行充分的物質交換,此方法可以模擬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液中的生存環(huán)境,為細胞培養(yǎng)技術提供參考[14]。Liu等[15]利用Micro-PIV實驗研究了彎曲通道中液滴內部流場,發(fā)現液滴內部存在復雜的渦胞結構,渦胞對液滴內部的剪切變形率有明顯影響。
然而,上述文獻報道的方法需要液滴生成、捕獲、固定等操作步驟,操控過程復雜,且生成的液滴尺寸較小,也不利于長時間的細胞培養(yǎng)。此外,實現液滴內部微環(huán)境的精確調控,尚需深入的流體力學研究,比如,液滴內部的渦胞特性、剪應力分布、流場中培養(yǎng)液流動及輸運特性等。為了精確調控液滴內的微環(huán)境,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微通道矩形凹槽生成并封裹液滴的新方法,利用高速顯微攝像系統(tǒng)和Micro-PIV系統(tǒng),研究了Re對微凹槽內液滴形貌及內部流場速度矢量場特性、剪應力分布的影響。
實驗中的微流控芯片如圖1(a)所示,包括直的微通道和位于一側的矩形微凹槽。芯片包含2個入口(1為水相,2為油相)和一個出口。微通道橫截面為矩形,寬度W=200 μm,深度H=100 μm。凹槽寬度固定為Wc=600 μm,長度分別為Lc=600、1200、1800和3000 μm等4種,長寬比分別為e=Lc/Wc=1、2、3和5,深度均為H=100 μm。類似的矩形微凹槽結構在文獻中已有報道[16-18],而本文中凹槽長寬比更大。芯片材料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利用軟光刻技術制作[12]。實驗發(fā)現,e=1和2時,凹槽內無法生成穩(wěn)定的液滴;e=5時,液滴內部剪應力不均勻;e=3時,凹槽內更容易封裹生成液滴,實驗效果最佳,故本文采用e=3的凹槽。此芯片可在凹槽內部簡便地生成、捕獲、固定液滴。通過調節(jié)微通道入口流量,可精確調控液滴內部微環(huán)境,并且微環(huán)境內剪應力平均值極低,可實現長時間觀測。
實驗中采用高速攝像動態(tài)顯微系統(tǒng)(Keyence,VW-9000)實時觀察液滴形貌變化,利用Micro-PIV系統(tǒng)(Dantec Dynamics)測量液滴內部流場速度矢量場。Micro-PIV系統(tǒng)基本包括:雙脈沖激光器(Nd:YAG,單脈沖最大值135 mJ,波長532 nm)、高靈敏度CCD相機(HiSense MKII,12 bit,1344 pixel×1024 pixel)、同步控制器、Leica倒置顯微鏡、圖像采集處理系統(tǒng)(Dynamic Studio)和三維電動控制平臺(精度為2 μm)等,實物圖如圖1(c)所示。Micro-PIV是一種整場、瞬態(tài)、定量的微流場可視化測量技術,能夠在2個脈沖的瞬間記錄大量示蹤粒子在流場內的分布信息,形成2幅粒子圖像,然后對粒子圖像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最終得到空間流場的速度分布,并可進一步處理得到流線、渦量以及剪應力分布等[12,15]。實驗中觀測液滴的z方向中心平面(z=0~50 μm),采用的物鏡大倍數為10×,數值孔徑NA為0.25,景深約為18.4 μm。根據拍攝的粒子圖像亮度,設置的激光器的單脈沖強度為75 mJ,CCD幀率為12幀/s,曝光時間根據入口流速不同其調節(jié)范圍為80~800 μs。采用自適應互相關算法(Adaptive Cross-Correlation,ACC)進行圖像處理,判讀區(qū)大小設置為32 pixel×32 pixel (50%疊加)。
采用葵花油(密度ρ=0.918 g/cm3,黏度μ=46 mPa·s,表面張力γ=26.3 mN/m)作為連續(xù)相,去離子水(密度ρ=0.998 g/cm3,黏度μw=1 mPa·s,表面張力γw=72.8 mN/m)作為離散相。連續(xù)相和離散相在PDMS表面的接觸角分別為50.5°和98.7°,兩相界面張力為25.7 mN/m。實驗溫度為20 ℃,實驗過程中,首先在微通道中充滿離散相,然后再以一定的流量通入連續(xù)相,使連續(xù)相對離散相施加一個大于其界面張力的壓力,從而將凹槽內的離散相剪斷,完成液滴的生成及捕獲[16]。采用中性懸浮的聚苯乙烯紅色熒光微球作為示蹤粒子(平均直徑約為0.86 μm、密度約為1.03 g/cm3,激發(fā)波長為532 nm,Duke Scientific)。示蹤粒子添加在離散相溶液中,并添加表面活性劑(Tween 20,0.2%V/V),以防止示蹤粒子聚集及吸附在微通道壁面,5次疊加的示蹤粒子圖像如圖1(d)所示(Re=16.7)。
圖1 實驗系統(tǒng)
入口流量用雷諾數表征為:
(1)
其中,ρ,μ和U分別為連續(xù)相流體的密度、黏度和在微通道內的平均流速。微通道的水力直徑為:
(2)
液滴內部流場中剪應力計算公式為:
(3)
其中,μw,V和s分別為離散相液滴的黏度、流場速度矢量和相鄰速度矢量間的距離,且τ>0。
利用高速攝影動態(tài)顯微系統(tǒng)觀察了Re(5.6~55.5)對微凹槽內液滴形貌的影響。隨Re增大,凹槽內液滴面積逐漸減小,液滴形狀也從最初的長條狀開始向圓形轉變,如圖2所示。當Re=11.1時,液滴總長度為1.6 cm,液滴上側與凹槽底部邊緣接觸面積較大,液滴下側兩相界面傾角較大。當Re=22.2時,液滴的長度減小為1.16 mm,液滴上側與凹槽邊緣接觸面積明顯減少,液滴下側兩相界面變?yōu)樽笥覍ΨQ狀態(tài)。當Re=33.3時,液滴長度減小為0.8 mm,為Re=11.1時液滴長度的一半,且液滴形狀更加趨于圓形。Re繼續(xù)增大時液滴面積減小趨勢減弱。此外,微凹槽內生成的液滴形貌長時間保持穩(wěn)定。
推測上述現象的產生是由于PDMS芯片的可變形性所導致的[19]。當Re較大時,微通道內部壓力升高,導致微凹槽在深度方向發(fā)生擴張。從圖2中還可以發(fā)現,隨著Re從11.1增大到33.3,液滴輪廓線形貌逐漸變寬,顏色變深,證明了液滴在深度z方向尺寸逐漸增加。此外,液滴下側界面形貌是由連續(xù)相流動、兩相接觸角和液滴界面張力作用共同決定的。當Re=11.1時,由于微通道內的連續(xù)相流動方向為從右向左,液滴在壓力作用下有被連續(xù)相向左上角擠壓的趨勢,故出現液滴下界面左側明顯大于右側的現象。隨著Re增大,液滴下界面位置上移,連續(xù)相流動作用減弱。同時,隨液滴z方向深度的增加,液滴界面張力和兩相接觸角作用逐漸增強,導致液滴更趨于圓形,液滴更加呈現出三維空間形貌特性。此外,隨Re增大,液滴上側界面與凹槽底部2個角所圍成的區(qū)域內連續(xù)相流體體積不斷增大。
圖2 不同Re下長凹槽內液滴的形貌變化
液滴內部流場特性對細胞培養(yǎng)和營養(yǎng)物質輸運有重要影響,利用Micro-PIV測量了不同Re(5.6~55.5)下微凹槽內液滴內部的速度矢量場特性,結果如圖3所示。Re=5.6時,液滴內部未觀測到渦胞結構,液滴速度最大處位置在液滴下側界面的右側區(qū)域附近,這是因為液滴內部流動是由連續(xù)相流動剪切作用引起的,故兩相界面附近區(qū)域流速值較高,如圖3(a)所示;Re=11.1和33.3時,如圖3(b)和(c)所示,液滴內部有明顯的渦胞結構出現,且Re=11.1時的渦胞尺寸面積較Re=33.3時大,這是由于Re=33.3時的液滴長度減小所致。Re=44.4時,由于液滴面積減小并向微凹槽底部移動,導致液滴內部渦胞結構消失,液滴內部速度分布相對較為均勻,如圖3(d)所示。隨著Re從11.1增大到44.4,液滴內部速度最大值位置向液滴下側中心處移動,且最大速度區(qū)域作用面積減小。此外,根據文獻[15]報道和圖3(d)的流線結果推測,液滴內部流場存在復雜的三維空間渦胞結構。
為得到液滴內部流場在x和y方向的速度分布變化情況,提取了液滴內部x和y方向的速度云圖,分別如圖4(a)和(b)所示。圖4(a)結果表明,除了液滴與連續(xù)相接觸界面位置附近,液滴內部流場在x方向的速度分布與圖3中總速度分布趨勢大致相似,但x方向速度梯度比總速度梯度小,x方向速度相對更加均勻。然而,在y方向上,速度分布變化較明顯,如圖4(b)所示。在Re=11.1和33.3時,液滴內部形成渦胞,渦胞左側y方向相對高速流場區(qū)域較大,可以驅動液滴內部流動形成渦胞。而在Re=5.6和44.4時,渦胞左側y方向高速區(qū)域較小,不足以驅動液滴內部流動形成渦胞。以上結果表明,液滴內部渦胞結構的形成是由于流場y方向速度梯度較大所致。
圖3 Micro-PIV測量的不同Re下液滴內部流線圖及速度云圖
圖4 Micro-PIV測量的不同Re下液滴內部x和y方向的流場及速度云圖
提取了液滴內部渦心豎線位置的速度值,如圖5所示。當Re=16.7和22.2時,液滴內部平均流速隨Re的增大而增大;Re=33.3時,液滴內部平均流速達到最大值,約為10 μm/s;Re=44.4和55.5時,液滴內部平均流速隨Re的增大而減小。結果表明,渦胞產生時,液滴內部平均速度增大,加快了液滴內部的物質輸運。
圖5 提取的不同Re下長凹槽液滴內豎線位置的流速分布
Fig.5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line across the droplet in the long microcavity for differentRe
剪應力(τ)是影響細胞活性和微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實驗結果提取了不同Re下液滴內部流場剪應力分布云圖,如圖6所示。Re=16.7時,剪應力較大的位置在渦心下側及液滴與連續(xù)相接觸界面附近;隨Re的增大,液滴內部的剪應力分布趨于均勻;當Re=44.4和55.5時,液滴內部渦胞消失,液滴下側出現低剪應力區(qū)。
圖6 不同Re下的長微凹槽液滴內部流場結構及剪應力分布云圖
為了進一步的量化分析,提取了液滴內部渦心豎線位置的剪應力值,如圖7所示。結果表明,液滴內部剪應力值分布整體較為均勻且變化微小,入口Re對液滴內部平均剪應力無明顯影響。同時,液滴內部整體剪應力τ平均值小于1.5×10-4Pa,遠低于細胞活性的剪應力承受值(1.0 Pa)[20]。研究結果表明液滴內部存在較低的剪切力環(huán)境,利于長時間的細胞培養(yǎng)與分析。
圖7 Micro-PIV測量的不同Re下長凹槽內部壓力
本文利用微流控技術在微通道矩形長凹槽內生成固定的液滴,并對其內部流場進行了Micro-PIV測量,研究了不同Re(5.6~55.5)下的液滴形貌特性、內部速度矢量場和剪應力分布的變化。結果表明,長微凹槽可以容易地生成并固定液滴,且隨著Re的增大,液滴面積逐漸減??;同時,在連續(xù)相流動剪切作用下,液滴內部流場出現渦胞結構,渦胞隨Re的增大呈現從無到有再到無的變化規(guī)律;此外,液滴內部剪應力τ較小(平均值<1.5×10-4Pa),且Re對τ無明顯影響。以上結果表明微凹槽液滴可提供穩(wěn)定、均勻、可精確調控的微環(huán)境,為長時間的細胞培養(yǎng)及分析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