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虎, 張鐘月, 郭亞波, 張 松, 王生文
(1. 遼寧省能源地質勘查開發(fā)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13; 2. 遼寧省地震局,遼寧 沈陽 110031)
團山子鐵礦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柳河子地區(qū),緊鄰著名的歪頭山鐵礦附近。鞍山—本溪地區(qū)是我國鞍山式磁鐵礦研究程度最深入的地區(qū)[1-3]。前人對團山子鐵礦附近的歪頭山鐵礦從巖石地球化學特征、構造、成因類型及形成時代等多個方面做了詳細研究[4-6]。依據該區(qū)地質特征結合高精度磁法測量,遼寧省能源地質勘查開發(fā)研究院在團山子地區(qū)發(fā)現(xiàn)兩條良好的磁鐵礦礦體,顯示了該區(qū)良好的磁鐵礦成礦地質條件。
礦區(qū)位于著名的歪頭山鐵礦西側,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太古界中鞍山群茨溝組、大峪溝組變質巖系和第四系(圖1)。茨溝組主要分布在礦區(qū)東部,大峪溝主要分布在礦區(qū)西部。巖漿巖主要為中生代早白堊世花崗巖,對礦體有一定破壞作用。礦區(qū)構造比較復雜,既有褶皺構造又有斷裂構造。區(qū)內褶皺構多為復式褶皺,斷裂多以北東~南西向斷裂為主。
通過前人工作成果,磁性參數測定,研究區(qū)磁鐵礦石磁化率變化范圍在1 000×10-6~1 300 000×10-64πSI之間,剩余磁化強度變化范圍在500×10-3~460 000×10-3A/M之間。1∶10000高精度磁測共發(fā)現(xiàn)3個高值異常區(qū),T1異常區(qū)鉆探揭露共發(fā)現(xiàn)兩條鐵礦體。
圖1 研究區(qū)地質圖
圖2 礦區(qū)1∶10000高精度磁測ΔT異常等值線圖
從ΔT等值線平面圖看,本區(qū)被高值異常覆蓋,異常值變化不均勻、不集中。異常最高值為1 200 nT,最低值為-400 nT。其中西北部出現(xiàn)高值異常并且有繼續(xù)向北延伸的趨勢,東部存在對應的低異常并且有繼續(xù)向東延伸的趨勢;在東南部出現(xiàn)高值異常,其西北部存在對應的低異常,兩側異常近于對稱。兩邊窄中部寬,整體向西南側方向寬度有漸增的趨勢。
從ΔT等值線平面圖看,本區(qū)異常最高值為1 000 nT,最低值為-400 nT。高值異常呈包體狀,異常值變化均勻、集中,向四周異常值呈環(huán)狀有漸減趨勢;西南部出現(xiàn)負異常。異常體走向北西,傾向西南。
從ΔT等值線平面圖看。異常最高值為1 200 nT,最低值為-600 nT。其中異常區(qū)中東部出現(xiàn)包體狀高值異常;西北部出現(xiàn)正異常,呈對稱狀,中間為負異常;南部出現(xiàn)負異常。整體異常值變化均勻,呈現(xiàn)北部異常值高,南部異常值低。等值線呈現(xiàn)北部窄南部寬,整體向西南側ΔT等值線寬度有漸增的趨勢。
T1異常區(qū)鉆探揭露共發(fā)現(xiàn)兩條鐵礦體,礦體地表出露不佳,多為隱狀的盲礦體賦存在太古宙鞍山群地層中。礦體頂部埋深253.15~385.90 m(標高~148.00~342.29 m),賦存于太古宇鞍山群大峪溝組中,呈單斜厚板狀產出。
區(qū)內已經發(fā)現(xiàn)的鐵礦化主要分布在礦區(qū)的西南部,礦體即為達到工業(yè)品位的條帶狀磁鐵石英巖。鉆探工作共圈定兩個礦體,形態(tài)為板狀,與圍巖界線清楚。
1號礦體產狀傾向南西210°~240°,傾角30°,呈單斜層產出。見礦深度在253.20~423.60 m之間,礦體寬約50~100 m,延伸超過380 m,厚度在8.3~43.8 m之間,厚度平均約為17.48 m,品位在15.00%~39.11%之間,平均品位28.55%,礦體內夾層從0.2~2 m不等。
2號礦體產狀傾向南西210°~240°,傾角45°,呈單斜層產出。見礦深度在291.40~451.80 m之間,礦體寬約150~200 m,延伸超過380 m,厚度在8~60 m之間,厚度平均約為32.45 m,品位在15.00%~45.28%之間,平均品位30.54%,密度為3.4 g/cm3,礦體內夾層從0.2~1.5 m不等。
(1)礦石礦物的成分。礦石礦物主要為為磁鐵礦,含量15%~47.5%,伴生礦物為黃鐵礦,約占1%以下。礦石中的礦物成分較簡單。通過光、薄片觀察研究,鐵礦石中發(fā)現(xiàn)有十余種礦物,分別屬于氧化物、碳酸鹽、硅酸鹽、硫化物等4大類。按其生成環(huán)境可分為原生及次生兩大類。原生礦物主要有磁鐵礦、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透閃石、陽起石、綠泥石、電氣石、黃鐵礦、黃銅礦;次生礦物主要為鏡鐵礦、假象赤鐵礦、絹云母、滑石。
(2)礦石的結構構造。鐵礦層經歷了多期次的變形變質作用的改造,形成了不同的結構構造類型。構造類型有條帶狀、條紋狀、角礫狀、小褶皺狀、塊狀、石香腸狀等,以條帶狀為主,其次為角礫狀及小褶皺狀。條帶狀構造的條帶寬窄不一,最寬條帶>35 mm,最窄條帶<0.5 mm,多數條帶寬為1~5 mm;條帶由黑白相間的鐵質條帶和硅質條帶構成,黑色條帶主要由鐵礦物組成,有少量的石英、硅酸鹽礦物及碳酸鹽礦物;淺色條帶主要由石英及少量碳酸鹽礦物和硅酸鹽礦物組成。
結構類型有鑲嵌粒狀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柱狀粒狀變晶結構等。鑲嵌粒狀變晶結構,二種粒徑的條帶呈相間分布,粗粒粒徑在0.15~0.25 mm之間,細粒粒徑在0.025~0.05 mm之間,細顆粒間呈鋸齒狀、港灣狀接觸,見有后期的碳酸鹽礦物呈脈狀平行條帶貫入,粒徑在0.035~0.35 mm之間。
團山子床鐵礦位于鞍山—本溪鐵礦成礦帶內。結合區(qū)域資料,斜長角閃巖層原巖系海底拉斑玄武巖,石榴陽起片巖夾黑云片巖等原巖為泥質、砂質沉積巖,陽起石英巖原巖為鎂鐵質、硅質沉積巖[5]。含鐵的基性火山巖進入海水后經化學沉積形成鐵硅質化學沉積巖,以后經歷了漫長的地質作用,區(qū)域變質作用而形成了鐵礦床[3,7]。本礦床產于鞍山群茨溝組與大峪溝組之中,在區(qū)域上其特征與周邊的歪頭山、馬耳嶺、棉花堡子鐵礦特征相似[4]。對比鄰近的歪頭山鐵礦,團山子鐵礦床應為典型的變質火山~沉積鐵礦,即鞍山式鐵礦。
(1)該區(qū)鐵礦主要富集在鞍山群的茨溝巖組與大峪溝組中,它們是找尋鞍山式鐵礦的主要層位。
(2)航磁異常和地磁異常異常是本區(qū)尋找鐵礦的重要地球物理標志。
(3)該區(qū)地表廣泛發(fā)育褐鐵礦化,在深部均有延伸,地表褐鐵礦化較發(fā)育也是本區(qū)尋找鐵礦重要的蝕變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