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拉斯基;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政治學;自由主義
摘 要:哈羅德·拉斯基作為英國現(xiàn)當代對自由主義危機和發(fā)展弊端進行反思與評判最為激進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獨特的視域研讀、審視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很大程度上糾正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范式,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英國化,將馬克思理論與英國的傳統(tǒng)哲學方式進行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試探,為之后英國馬克思主義的體系建構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發(fā)展條件,體現(xiàn)了獨特的時代價值和理論價值。
中圖分類號:B1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0)03-0055-07
Harold Laskis Ideas of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WEI Ning-hai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66, China)
Key words:Laski; Marxism; capitalism; political science; liberalism
Abstract:Harold Laski was one of the contemporary representatives in Britain who reflected and criticized the crisis of liberalism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to the most radical extent. He studied, investigated and interpreted Marxism from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and corrected the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Marxist research, which had made a great exploration to realize the Angl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o fuse Marxist theory with British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had set the stage for the later system of British Marxism, and had embodied distinctive value of times and theory as well.
哈羅德·拉斯基在上世紀憑借“對自由主義思想理論的一種新審視與再思考”,敏銳覺察到傳統(tǒng)自由主義已行將就木,[1]8提出了一種介入了馬克思主義元素的政治思想,并致力于將這種政治思想向經(jīng)濟社會領域拓展,進而切中西方社會經(jīng)濟狀況嚴重不平等現(xiàn)象的要害。拉斯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對“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糾正與革新,引領了后來整個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那么,拉斯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主要的思想內涵包括哪些?又能夠為我們提供哪些反思的空間呢?
一、拉斯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建構
眾所周知,文學傳統(tǒng)(Literary Tradition)始終在英國的學術傳統(tǒng)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縱觀整個英國的學術發(fā)展史,也始終是圍繞著文學傳統(tǒng)來建構的。當人們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來思考社會的組織過程和文化建構問題時,發(fā)現(xiàn)并不是社會學家在從事這一研究,因為當時的英國,根本沒有社會學家,社會學的概念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理解當中,并沒有獲得發(fā)展,更談不上通過量化的研究方法對社會問題進行重要的研究了。唯一能觀察到的是強烈的文學批判,它們充斥并掌握著整個學術界。學者們通過研究小說、散文、戲劇來理解社會的組成和運作。他們采用闡釋學的方法而非社會學的實證方法,所重視的是價值,而非社會學傳統(tǒng)所重視的事實。[2]所以,1930年以前,英國歷史學者鮮有引用馬克思主義。
拉斯基是馬克思主義在英國得到推廣的主要推手。雖然19世紀英國已經(jīng)有少數(shù)文人借用馬克思的觀點討論中古時代的社會問題,但是并未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學理性探索。直到20世紀初,隨著一些奧地利、意大利和德國學者陸續(xù)引用馬克思主義討論古代希臘、羅馬史,像威廉·保羅這樣的英國學者才開始紛紛效尤。[3]大致來說,在30年代之前,英國的工人階級社會史研究主要還是受湯恩比、韋伯夫婦、漢蒙夫婦和柯爾夫婦的影響,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在英國并未形成主流思潮。[3]拉斯基此時卻能夠在理論荊棘中開辟一條蹊徑,成為一位依據(jù)歷史方法闡明政治思想理論、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進行批判的代表性人物。
當時的拉斯基深諳要使自己的思想理論能說服人們,并有用于社會,必須借助前人的理論。[4]181-182因此,他分析論證問題的模式就是從理論原則到現(xiàn)實,進而以理論原則批判現(xiàn)實,據(jù)此論證現(xiàn)實應當符合理論原則的預期。即從歷史的思想理論中,先假定存在一些人類公認的,永恒不變的準則,再用這些準則去衡量社會現(xiàn)狀,進而得出結論,并改造社會現(xiàn)狀。例如他在《主權的基礎》一書中,就特別注重歷史事實的分析,并得出國家是“一組特別歷史事實產物”的見解。
拉斯基接觸馬克思主義后,在1927年出版的《我所了解的共產主義》一書中,多次提起并深刻認識到“馬克思對黑格爾感到興趣的地方,不是他的學說的效果,而是他的方法。使馬克思得到啟發(fā)的是黑格爾所說的每一個時代所產生著矯正本時代缺點的因素的見解”。[5]27充分表露出他對馬克思的這種思維取向的贊賞。自此,他還積極吸納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經(jīng)濟分析方法,不再盲目迷信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架構,并從業(yè)已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的客觀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以及對已出現(xiàn)過的國家社會制度利弊進行整體的、透徹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重構、修正和補充的認知與見解。所以,拉斯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并不局限于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文本的解讀,他注重在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進行系列比照與追問,展示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他的這種方法,也秉承了英國經(jīng)驗論傳統(tǒng)遺風。拒絕抽象的理論構建,主張在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過程中展現(xiàn)理論的“技藝”。因此,他的文本著述具有鮮明的經(jīng)驗特征,基本上都會牽涉到英國的具體問題,并在具體分析過程中,折射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印跡來,體現(xiàn)出一種既非傳統(tǒng)、正規(guī),又非教條、修正地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范式。盡管這種范式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品質,但從根本上說,它并沒有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現(xiàn)實、歷史條件緊密契合起來,帶有濃厚的主觀構想和邏輯推理色彩,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超越現(xiàn)實,游離于歷史條件之外的議論。[6]181這反映出拉斯基對初始路徑的依賴,深刻制約著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所以,拉斯基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卻始終達不到創(chuàng)造英國本土馬克思主義的應有高度。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急劇變化的時局帶來的實踐發(fā)展給拉斯基提出的問題,可能要遠遠超出馬克思主義原有視域和理論半徑。拉斯基能努力按照馬克思主義思維取向研究時代需要的新哲學,即使身處“右派”云集的倫敦院校,同樣能夠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并堅持認為國家各自建立“本國馬克思主義”是實現(xiàn)世界治理的前提條件,[7]48體現(xiàn)出了支撐他開辟英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質。[8]99
二、拉斯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階段化邏輯建構
拉斯基一生思想表現(xiàn)出“多元主義國家觀”“費邊主義”“拉斯基—馬克思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多個特征鮮明的階段,成為對英國政治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社會主義政治學家。美國人菲利克斯·弗蘭克福特曾言,拉斯基“對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行動的影響也許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大”。[9]580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翰·斯坦利認為,不管怎么說,在20世紀30年代,拉斯基在歐美亞三大洲既是社會主義的燈塔,又是自由主義的一盞明燈。[10]720世紀20年代初期,拉斯基是在其多元主義政治觀念形成之后,才逐步接觸、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因此,在其龐雜的思想體系里,深深地植根于這樣兩個思想基因,即一以貫之的自由主義情愫和不斷地吸納、包容理解各時代多元學說的姿態(tài)。[11]101-105也正是這種緣故,拉斯基在他自己思想的演變進程中,總是會凸顯出一種似乎不連續(xù)的階段性。
拉斯基思想體系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印跡也是極具鮮明的階段性走向,基本上呈現(xiàn)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十月革命”后到經(jīng)濟大蕭條前(1917—1929)。期間,拉斯基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有條件地接受馬克思主義。但此階段因其尚未真正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僅僅把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視為一種思潮,并未完全轉向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國家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在拉斯基的思想中只是與其他諸多政治概念相平行的政治學術語,比如在他的理解中,國家并不具有特殊性或重要性,它只是分屬于社團中的一部分或者一種獨立存在方式,而無產階級的問題更是為他所忽略。[12]10可以說,處于多元主義政治階段中的拉斯基,馬克思主義的因素只不過在他的政治觀點中不斷閃現(xiàn)和萌發(fā)。他在1919年創(chuàng)作的《主權的基礎》,就是這種成長的集中體現(xiàn)。從這部著作可以觀察到,馬克思主義雖未能構成拉斯基這一階段的主導邏輯,但如前所說,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因素正在他的思想中聚集和成長。當然,在拉斯基創(chuàng)作的早期還有大量的作品包含著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討論,如《卡爾·馬克思》(1921)、《社會主義與自由》(1925)、《我所了解的共產主義》(192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和缺點》(1928)等。特別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拉斯基就曾站在政治學的立場對馬克思的有關工人階級斗爭的理論進行了分析,他在回顧了馬克思的一生之后認為,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包括英國憲章運動、邊沁的個人主義、歐文的空想主義等在內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或理論的延續(xù),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終極目標,即實現(xiàn)人的自由。[13]在1927年發(fā)表的《我所了解的共產主義》中,拉斯基系統(tǒng)地對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做了闡述,以批判的視野介入到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領域中,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基本原理、贊揚了“十月革命”,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贊揚和肯定。在強調共產主義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同時,極力抨擊布爾什維克主義中的宗派主義,并反對暴力革命。由此可見,拉斯基是反對以暴力革命推翻現(xiàn)行社會制度的,并主張避免革命,用改良防止革命。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拉斯基肯定了列寧的“起義是一種藝術”,但還是認為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既或具備了這種環(huán)境,也只有杰出天才人物才能順勢加以利用。[5]127-128坦率地講,即使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論在當時拉斯基的思想中未能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馬克思主義中的諸多思想正成為拉斯基構建自己理論的重要推動因素。[14]49
第二階段是激進的“紅色十年”(1930—1940),由于受繁雜多變的時代格局影響,此階段拉斯基已從多元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學人吳恩裕(拉斯基的博士生)認為,“美國實用主義,英國功利主義、康德哲學這些因素,在拉斯基思想中也許都有,但最重要的卻是馬克思學說的成分。他自《國家的理論與實際》(1935年)一書出版以后,幾乎沒有一本書不具濃厚且?guī)械鸟R克思理論色彩。”[15]實際上,拉斯基是想探尋一條真正的通往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以此才公開宣稱自己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從拉斯基的文本邏輯可以判斷,拉斯基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已經(jīng)邁入第二階段,即從一名旁觀者轉向熱情的推崇者,轉向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索與運用。隨著拉斯基對資本主義批判的不斷深入,他已經(jīng)充分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蘊含著更加豐富的真理性,他開始沖破社會現(xiàn)象的表層,不再局限于對政治權利在社會配置層面的追索,而是轉向對本質層面的經(jīng)濟權力的不對等性的批判。同時要求對經(jīng)濟權力進行約束,建立監(jiān)督機制,使樹立在其上的政治權力實現(xiàn)民主平等。[13]75-76據(jù)此觀點,拉斯基認為國家無法包容和代表所有的社會關系;國家的權利不應當是無限的,不受制約的,社會權力不應當完全集中于國家,而應當分散于社會;權力過于集中國家,這會導致權力失控和權力濫用,會使人民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受到壓抑。所以“國家只是人類團體的許多形式之一”[14]65。拉斯基認為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優(yōu)越性與科學性在于它是關于社會整體的哲學,而不只是某一門具體的“科學”。在此之后,他果斷舍棄費邊式的漸進性社會主義立場,轉而強調英國的工人運動必須直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因此,他“成為英國學術界第一個敢于公開使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著名知識分子學者”。[9]360-361
第三階段是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1941—1950),此階段中現(xiàn)實的社會重大事件為拉斯基的理論發(fā)展提供了諸多的鮮活素材,也使得拉斯基在分析社會主義時更加游刃有余。早在二戰(zhàn)初始階段,拉斯基經(jīng)歷過“紅色十年”準馬克思主義者的亢奮后,堅定認為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文明已接近尾聲了,社會正面臨“變革的時代”(period of revolutionary change),我們正生活在一場世界革命之中。他認為,蘇聯(lián)是已經(jīng)確定發(fā)生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的唯一國家,但他又極其敏感地意識到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已然是專制主義了,并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這促使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矛盾的偏見和曲解進一步得到擴張,并造成他認為當下現(xiàn)有的理論與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巨大的鴻溝,因而,其改良和改造馬克思主義的意識亦進一步得到強化,并促成其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
拉斯基思想在中國社會的傳播已經(jīng)頗有歷史,可追溯到民國時期。20世紀30—40年代是研究其思想最為密集的階段,這主要是通過拉斯基的中國學生們實現(xiàn)的。較典型的有蕭公權的《拉斯基政治思想之背景》(《清華學報》第7卷2號)、樓邦彥的《拉斯基之自由學說》(《民族雜志》,1934年2月)、陳春訴的《拉斯基之政治思想》(《民族雜志》,1935年5月)、孫斯鳴的《拉斯基之多元主義論》(《東方雜志》第33卷3號)等。應當指出的是,正確地對待這些研究成果,重新探究拉斯基的理論嬗變過程,對于審視英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分析當前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馬克思主義重要范疇在不同歷史語境下所發(fā)生的內涵流變。在不同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語境中,即使相同的概念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解釋。[25]37如果用今天的話語體系去理解,可能出現(xiàn)差異甚至相悖的含義。譬如貫穿拉斯基各個時期文本的國家概念,在不同的文本中就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拉斯基早期在多元主義的理論邏輯下,他的國家概念主要是相對于黑格爾的一元主義國家概念而提出,為了在工團主義語境中與反對國家權力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相抗衡。到了“紅色十年”期間,拉斯基的國家觀增添了不少馬克思主義元素。尤其在1935年出版的《國家的理論與實際》一書中,他公開使用了馬克思主義觀點,解析國家與政府關系,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解釋經(jīng)濟制度和國家發(fā)展問題,還進一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史觀闡釋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其當前危機,成為一名“紅色教授”。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之后,許多西方學者在重新關注拉斯基多元主義國家觀的過程中,又將國家概念同他關于國際關系問題的闡述和個人主義立場的堅持結合起來,形成了新自由主義背景下破解全球治理難題的重要思想資源。但是這一國家概念又與拉斯基所闡釋的國家范疇截然相反。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而又審慎地對待社會經(jīng)濟領域中的相關范疇,通過對其發(fā)展所遭遇的社會歷史境況來認清其具體的理論所指。如此,我們才能避免陷入“意識形態(tài)的尷尬境地”。就當下國內相關學術研究而言,我們看到國內學者對于拉斯基的整體性研究不足,往往拋開拉斯基理論中邏輯轉化和社會歷史語境的變化,而抓住某些特定的概念或范疇不放手,甚至作出相對性的解讀。這種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和拉斯基的邏輯轉化來考察的方式當然是不足取的。
其次,要進一步挖掘20世紀上半葉英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雖然國內外的學者都明確地指出,即使拉斯基的理論發(fā)展中已有為我們所認同的“紅色十年”,實際上也并非證明拉斯基真正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只是在他的理論中,將自由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同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嫁接。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探索拉斯基理論中的馬克思主義印跡,他為我們去認知20世紀上半葉英美學界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解釋路徑,并且將過去常常為我們所忽視的這一時期英美左翼學者的思想重新拉回到我們的視野。特別是在20、30年代——這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極速分化的年代,我們能夠透過拉斯基的思想發(fā)展來把握這一時期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動態(tài)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比如拉斯基與悉尼·胡克的異同問題。從他們的共同點來看,二者在20世紀30年代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過積極的認同,并且都積極嘗試將歷史唯物主義與杜威的實用主義進行融合,當然這在當時是與英美學術界的思想環(huán)境和英國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直接相關的。但是在30年代后期,二者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同時剝離甚至告別自己理論中的馬克思主義特質,尤其是胡克,他在理論轉向和對斯大林主義的批判中逐漸與馬克思主義漸行漸遠。對比二者的經(jīng)歷,可以獲得那個時代英美左派學者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即他們在面對資本主義的危機和矛盾時會去尋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支援,在面對斯大林主義的振起之時又開始剝離馬克思主義的印跡,甚至背離。不管他們是走進還是走出馬克思主義,對于他們留下的理論遺產,我們都應認真而理性地面對。以吳恩裕為例,他曾在拉斯基的指導下利用MEGA1的文獻資料來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及其相關的政治思想,其博士論文《馬克思的哲學、倫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譽為“我迄今見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論文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值得深度挖掘并反思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但這部作品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反思,如何在充滿荊棘的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中,甄別篩選出他們思想中的有益部分,如何在他們理論中穿透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保持理論清醒與警惕,值得我們不斷地分析與思考。
最后,要注重梳理資本主義的歷史變遷與左翼立場的轉變軌跡,從中凝練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思維。拉斯基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自由競爭向壟斷急劇轉變的時代,而拉斯基重新被理論界拉回討論視域的時代,又是“冷戰(zhàn)”格局的終結和全球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而又矛盾不斷凸顯的時代。因而關于拉斯基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既有理論的研究,在本質上指向了如何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變遷作出明確的梳理,以及在這歷史變遷過程中如何堅持左翼立場的問題。從學術界本身的發(fā)展動態(tài)來看,拉斯基的形象也可謂是千變萬化、褒貶不一,有人站在思想發(fā)展的立場將其視作“20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思想導師之一”,有人站在政治實踐的立場將其視作“充滿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宣講家”,有人站在價值判斷的立場將其視作“善良的獨立知識分子”……而這些不同標簽化評論的背后,無非是后來的研究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自由主義、多元主義等概念范疇理解的差異所造成。那么,面對拉斯基這個經(jīng)典的“個案”研究對象,從“拉斯基時代”探尋某種有益的參照就是我們具體的實踐路徑之一。這條路徑不僅在于啟迪、激勵我們后人,在面對新時代、全球化錯綜復雜的形勢時,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始終如一地堅持社會主義理想。并且更要在我們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全面準確地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內在機理和外部特征,冷靜地分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邏輯及其現(xiàn)實依據(jù),深刻反思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與行動范式,站在人類歷史文明優(yōu)秀成果之上,開啟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新征程。
參考文獻:
[1] 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上[M]. 鄭明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8.
[2] Perry Anderson. Component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J].New Left Review,1968(50):3-57.
[3] Raphael Samuel.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1880-1980:Part One[J]. New Left Review,1980(120):28-30.
[4] Peter Lamb. Harold Laski: Problem of Democracy, the Sovereign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5] 哈羅德·拉斯基.我所了解的共產主義[M]. 齊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1.
[6] 魏寧海. 拉斯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觀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7.
[7] Desmond Ball, Sheryn Lee.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ssays in Honour of Coral Bell[M]. Canberra: ANU Press, 2014.
[8] Kenneth R. Hoover. Economics as Ideology: Keynes, Laski, Hayek,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M].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
[9] Isaac Kramnick , Barry Sheeman. Harold Laski, A life on The Left, New York and Harmondsworth:Allen Lane[M]. London: The Penguin Press,1993.
[10] Harold J. Laski. The Rise of European Liberalism[M].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11] Michael Newman. Harold Laski: A Political Biography[M].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2009.
[12] Harold J. Laski. Studies in the Problem of Sovereignty[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7.
[13] 魏寧海. 從多元主義到多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張力——兼論拉斯基《〈共產黨宣言〉是社會主義的里程碑》的合題意義[J].理論探討, 2016 (5):74-78.
[14] Harold J. Laski. Authority in the Modern State[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9.
[15] 吳恩裕. 拉斯基教授從學記[J].客觀(重慶版),1945(10).
[16] 金斯利·馬丁. 拉斯基評傳[M].奚博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7] 哈羅德·拉斯基.論當代革命[M]. 朱會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8]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Michael Newman. Harold Laski: A Political Bioraphy[M]. Houndmills and London: Macmillan, 1993.
[21] Ralph Miliband. Harold Laskis Socialism[J]. Socialigst Register, 1995(31):239-263.
[22] Andrew Vincent. The Theories of State[M]. 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87.
[23] 魏寧海. 重訪“拉斯基時代”——國外拉斯基研究的最新動向及其中國意義[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27-33.
[24] 杭立武,陳少廷. 拉斯基政治多元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5] Uday Singh Mehta. The Anxiety of Freedom[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責任編輯:錢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