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新出的微單(無反)相機不強調一下自己擁有4K視頻拍攝,那就渾身難受,像是落后了一個時代。
而一些更有追求的廠商還會再告訴你一些參數,比如:
●內錄4K8bit420
●外錄4K10bit422
●內錄6K10bit422
●Slog 2,Slog3,C-log
以上功能、參數均為視頻而打造。
國內UGC內容的崛起,與影像器材相輔相成。要不是獨立個人up主的強勢崛起,相機的天秤不會有這么快傾向于視頻,更不會有主打視頻的相機出現。而前面的參數更不會有這么快的技術下放到一臺幾千元、一萬元的相機上。
而且相機的RAW照片進化到現在,已經出現飛躍式的進步,而視頻方面就不同了,它還有很多種可能,還有很多技術下放。比如,現在就沒有一臺消費級12bit 444的相機出現,更沒有傳說級別的16bit RAW。
所以,相機在視頻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廠商推出的每一代視頻機型才能夠有巨大的飛躍,消費者也愿意等更好的技術應用在這上面,這是一個互利互惠合作模式。那么,相機必然會向視頻拍攝傾斜。
微單(無反)相機的機身內部結構與傳統單反不同,取消掉了反射光線至取景器的「五棱鏡」設計,因此不必在相機的頂部做出一個凸設計,體積自然節(jié)約不少,還有其它的設計我就不再一一例舉。
小型化的趨勢不論是在專業(yè)級相機還是入門級相機,都在變小。
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影像領域一直在被手機擠壓,如果還做得像以前一樣,又大又重,恐怕就沒有人愿意再把它帶出門了,而且現在的相機即使體積只是比手機大一點點,它的成像也一定要比手機好很多,這樣人們才愿意把它帶出去。
既使是在專業(yè)領域的BMPCC 4K、Z CAM E2、松下S1H,哪一個做得不是比以前的專業(yè)領域相機小,而且是小得不只一點點,但畫質和功能性又沒有受到影響。
所以小型化與其說是廠商的想法,不如說是消費者倒逼廠商做出來的決定,要不然就沒人用。
降低對CMOS面積的依賴,這個很好理解。俗話說「底大一級壓死的說法」,這個話并沒有錯,但到了2019年,甚至是2020年的微單相機來說就不是特別的適用。
我們可以看到京東上熱賣的微單(無反)里面,擁有全畫幅CMOS的又有幾個。
拿準電影機來說,最多人使用的BMPCC 4K來說,M4/3畫幅,怎么也和大底扯不上關系,但是人家的成像就是好,寬容度就是好,高感也不錯,那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臺能夠拍攝4K視頻的相機,它的像素數量最低要多少。行業(yè)內的4K標準有兩套,3840×2160和4096×2160,不論是哪一套,長寬相乘都不超過900萬,也就是說900萬像素的CMOS就可以完全勝任4K拍攝。
其次,我們還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在CMOS體積不變的前提下,總像素越少,單個像素感光面積就越大」。
畫張示意圖給大家看。在這個棋盤上,每一個格子相當于一個像素的單位感光面積。我在棋盤大小變的情況下,想將單位感光面積變大,那就只有減少格子(像素)數量。比如,每4格合并成一個像素,這樣感光面積就變成了原來的四倍。
所以,BMPCC的像素才806萬,剛好達到拍攝4K視頻所需像素的最低標準,其它的面積全部讓給單位像素,以提升高感和寬容度。
「低大一級壓死人」仍然存在,廠商也會將旗艦相機都升級到全畫幅,甚至更大的畫幅。但對于其它定位的相機而言,這樣做就是「可以,但沒必要」。通過減少像素,提升感光面積的操作已經夠用,沒必要再增加CMOS面積。而且CMOS體積一分錢一分貨,越大就越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其高昂售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