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靖偉 徐文生
摘 要:以線寫形是中國繪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在最初的原始繪畫中,中西方都不約而同運用線來進行繪畫,并從最初原始的樸素發(fā)展到后期的成熟。線最接近繪畫本體,也是最能表現(xiàn)情感的重要繪畫要素。中國畫的工具來源于書寫的書法工具,書法通過一根線條體現(xiàn)節(jié)奏及起、轉、藏、露,能很好地傳達人類的情感,文則數(shù)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因此中國畫線造型及線的獨立審美具有深刻的影響。要想在繪畫過程中表現(xiàn)出獨有的特點以及精神內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中國畫中線造型的語言和表現(xiàn)方式。
關鍵詞:中國畫;線;線造型;線語言
繪畫上,線不僅僅是物象的界限,也是畫家用于表現(xiàn)物象體積、質感、空間層次的一種手段。它是一種視覺藝術的語言符號,是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tài)要素,也是畫家向觀者展示自己作品精神所在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一條線的粗細長短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表達著不同的藝術語言,傳達著其本身的內在美。因此在繪畫過程中,對線的掌握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繪畫是通過使用書法工具——毛筆來表現(xiàn)中國文化韻律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書法通過一根線條體現(xiàn)的節(jié)奏及起、轉、藏、露,能很好地傳達人類的情感,而中國繪畫的線造型則是通過對線的運用來將繪畫中的物象展現(xiàn)出來。以線造型在不同的繪畫時期語言和表現(xiàn)有所不同,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fā)展變化。1949年于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具有獨立意義的繪畫作品。這兩幅作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線造型,在其繪畫語言上,使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畫中人物的具體情況。畫中的人物位于畫面中心位置,其姿態(tài)成正側面姿勢,線的描繪使人物面部刻畫具體,畫中女子身姿端莊虔誠,男子身姿英武瀟灑,充分顯示出畫中人物的神情和動態(tài),突出了線造型的表現(xiàn)性。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線條粗獷豪放,充滿了張力,運用夸張的手法來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線造型發(fā)展得越來越穩(wěn)定,成為了畫家在描繪物象時強有力的語言,同時也表現(xiàn)了畫家的精神境界以及時代特征。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這兩幅畫同樣都展示了顧愷之在刻畫人物時的繪畫語言特征以及當時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水平及面貌特點。畫中人物形象有古意,以線造型為主,用筆流暢且具有節(jié)奏感,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整個畫面形象生動,能讓觀者深刻體會到當時的時代特色。到了唐代,中國繪畫的線造型已走向成熟,涉及的題材較為廣泛,在作品的語言風格與具體表現(xiàn)手法上各不相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反映了唐代強盛的時代特征。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細致刻畫各位帝王的精神氣質;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用筆流暢又有頓挫,瀟灑自如,賦予線條強烈的運動感和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出了“吳帶當風”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為中國繪畫開創(chuàng)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周昉的《紈扇仕女圖》用線秀勁細麗,人物刻畫細膩,將宮中嬪妃的寂寞、空虛、無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五代時期繪畫的人物造型、形象、神采、構圖乃至設色都達到了空前的藝術水平,如《韓熙載夜宴圖》大到整體畫面布局排列聚散有致,疏密呼應,小到每個人物的細微神情變化都惟妙惟肖,不僅如此,從主人公韓熙載的動作、表情的描繪,使觀者可以感受到韓熙載抑郁不得志的精神狀態(tài)。宋代的李公麟創(chuàng)立線描塑造型的“白描”畫法,梁楷的水墨大寫意畫法開創(chuàng)了人物畫新局面。到了明代唐寅的仕女圖的演繹,用筆流利灑脫,畫法兼工帶寫,寄寓著畫家的思想情感,寓意深遠。清末海上畫派畫家任伯年表現(xiàn)世俗生活、神化傳說、歷史故事的人物畫,工筆、寫意都極其傳神。
在中國繪畫中,線造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從著重刻畫人物神情到注重畫家精神內涵的傳達,從重視表現(xiàn)宗教貴族的生活到世俗生活的展現(xiàn),既能表現(xiàn)出對客觀對象的提煉與概括以及強大的視覺表現(xiàn)能力,又能體現(xiàn)出不同時期中國繪畫所獨具的藝術文化語言及時代精神韻律。
線作為畫面的骨架支撐以及物象立型的手段,使得線造型還能在中國繪畫不同的形式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與特點、不同的用線含義以及藝術功能。中國繪畫可以分為兩大不同類別,即工筆畫和寫意畫。所謂工筆畫,就是先用線勾勒出畫面物象的外輪廓,然后再用顏色進行填充,這就是所謂的“勾線填色”。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tài)與形體的完美統(tǒng)一。而在表現(xiàn)手法上,工筆畫也十分注重寫實,具有極強的描寫性,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暢和內容的詩情畫意。以宋代宋徽宗趙佶花鳥畫《芙蓉錦雞圖》(圖1)為例,此圖為典型的工筆花鳥畫,其線條工細沉著,構思嚴密,全圖設色艷麗,畫面中點綴著芙蓉和菊花,而畫面中最令人注目的錦雞則扭頭觀望著飛舞的雙蝶,姿態(tài)優(yōu)美且生動逼真,使觀者能夠直觀地品讀畫家所表達的藝術語言以及畫家繪畫的高超意境。
而寫意畫則與工筆有著明顯的差別,是直接一筆就畫出物象的形體特征。寫意畫的特點是揮毫潑墨講究神韻,相較于工筆畫更能抒發(fā)畫家的審美和情懷,其造型觀念更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重本源、輕現(xiàn)象、重悟性、輕邏輯”的傾向,其線造型則表達了其獨特的審美意義,形成了豐富的性格和特點,具有“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特質,使心靈與線條保持一種動態(tài)平衡。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圖2),畫面中以線造型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彩,山巒或濃或淡,皆以干而枯的筆勾皴,在山的脈絡上施以墨點,突出了山巒的層次和質感;近樹用干筆勾點,尤其松針不用以往的放射形細線描繪,而是以濃墨點繪,概括而生動;遠樹叢林、濃陰密樹多用橫筆大混點為之,隨意且柔和;最后就是用簡括的水墨涂出影影綽綽的遠山遙岸,江中沙灘以濕潤的禿筆掃出。畫家筆法輕松生動且變化多樣,不僅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感,同時洋溢著畫家灑脫放達的氣度,體現(xiàn)著畫家寧靜淡泊、超然脫俗的精神情懷。
因此,認清不同時期或不同類別的線造型所展示的藝術語言及表現(xiàn),了解繪畫中線的不同形態(tài)所形成不同韻律的意義,掌握線造型的不同用筆風格及特點,會對我們學習中國繪畫有很大的幫助,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藝術修養(yǎng),增強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促進中國繪畫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中國繪畫能夠更好地弘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徐文生.鋼筆畫語言與表達[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8.
[2]羅瑩.線形象:中國繪畫的起源與形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徐書城.中國畫之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