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念
四十歲以后,于丹才第一次登上廬山。
立冬時節(jié),在南昌講完課的她一路輾轉(zhuǎn)抵達廬山腳下,已是下午四點半。還沒來得及換運動鞋,就被廬山管委會的領(lǐng)導(dǎo)招呼,“您先別急著放行李,就現(xiàn)在,跟我上山?!?/p>
天色漸漸暗沉,云深霧重,抓一把空氣,仿佛能攥出水來。于丹心想,明天再來也是可以的吧?但帶路人斬釘截鐵的語氣打動了她。臺階濕滑,越走暮色越重,眼前灰茫茫一片,帶路人領(lǐng)著她不斷往前走,不時告知她“還不夠高”。就在她走得近乎絕望的時候,空氣中的暮色漸漸開始稀薄,出現(xiàn)了干松的魚肚白,隨著魚肚白的擴散,中間又浮現(xiàn)一圈淡淡的粉紅,沒過一會兒,周圍就燃燒得姹紫嫣紅,出現(xiàn)漫天燦爛云霞。而此時,于丹就站在山頂。
那樣震撼的美,她至今想來都周身溫暖。而與他人不同,她穿過美景,參透了人生:人啊,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攀援,才能突破困鎖的云霧。但這之中,唯一能左右自己的,就是向上走。
于丹一直在向上走,無關(guān)歲月的更迭,向高處、開闊處,向有光的地方走。
于丹是獨生女,這在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是非常罕見的。受當時大環(huán)境的影響,她從小就在孤獨中長大,因為沒什么人和青少年時期的她交流,她每天都沉浸在父母的幾柜子書籍里。她喜歡寫日記,喜歡思考,甚至早早地察覺了自己的短板與長處——不擅長數(shù)理化,但對所有的文字都很癡迷。從小到大,她的語文一直拔尖,作文常常被當作范文。
當一個人很早就意識到自己的短板與長處時,一輩子都能清晰地知道該如何揚長避短,也從不會忘記初心。早慧的于丹,大學(xué)選擇了中文專業(yè),碩士的研究方向是先秦兩漢文學(xué),博士階段則專攻傳播學(xué)。她說:“我的初心就是用傳播學(xué)的方法,把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激活,然后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講給老百姓聽。”從前她講《論語》、講詩詞,如今,她作為“漢字之美”的發(fā)起人,生動又趣意盎然地傳遞著漢字與中國文化、中國人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皾h字之美”這個項目源于她的一本書《字解人生》,而這本書的成型,最早出于她教女兒識字的需要。
在女兒擁有了不錯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后,于丹就在思考怎樣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孩子懂得漢字的意義。她問女兒:寶寶的小手能做什么?女兒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抱媽媽、摸摸臉、拍桌子、捏豆子、打皮球……女兒說一個,于丹就寫一個,然后告訴女兒:這些用手做的都是提手旁。以此類推,她又給女兒講解了足字旁、草字頭等等?!凹热贿@樣內(nèi)生的變化規(guī)律連小孩子都能夠迅速地理解和記憶,那把漢字文化向世界推廣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借鑒這樣方法呢?”于丹想。
2015年,于丹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部開啟了“漢字之美”項目,走過了法國、美國、日本、奧地利等國家?!皾h字之美”每一次會發(fā)布一個偏旁部首,第一期是心字底和豎心旁,主題為“心生萬物”。由此出發(fā),還開展了“漢字之美”全球青年設(shè)計大賽?!昂芏嘣O(shè)計稿都令人驚喜。作品《拼字系列鐘表》獲得了大獎,這件作品內(nèi)部以‘心字底漢字為主,外部以‘豎心旁漢字為主,隨著時針和分針的轉(zhuǎn)動,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漢字,每一個漢字或表示狀態(tài),或表示情緒,有著獨特的意義,這就是屬于中國人的‘心靈時間?!庇诘ふf。
2019年,“漢字之美”項目依然如火如荼。前不久的羅馬尼亞站,吸引了無數(shù)人參與互動,而未來,還有更多的偏旁部首等待開啟。于丹用行動證明自己為普及傳統(tǒng)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她并不因他人的誤讀而耽擱自己的行動。她說:“我理解外界不同的聲音,也尊敬所有真誠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我在有限的時光里,本乎誠意做了我自己該做的事?!?/p>
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自己不活在陰影里,就沒有陰影能夠困擾你。”
于丹身上有很多光鮮亮麗的標簽:文化學(xué)者、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回歸于生活,又涵蓋了一個女人所擁有的一切角色:女兒、妻子、母親……面對如此多元的身份,于丹堅定地說,“我首先是我自己。一個女性真正的獨立說到底是精神的獨立,這只能依靠自己來完成。坦率地說,所有生而為人可能遇到的困境、掙扎、低迷,我都體驗過?!?/p>
她很欣賞晚清時期文人沈復(fù)的太太蕓娘。她說:“蕓娘是知書達理的才女,即便家道衰敗,仍保持著有情有趣,種綠植、堆假山、做屏風(fēng)……每一處細節(jié)都昭示了她對生活的熱情,活色生香,又不過分苛責(zé)。這樣的平衡,是一種高級的能力?!?/p>
而如果非要以一個詞語來定義女性的成功,于丹覺得是“平衡”,她說:“智慧、美貌、富有等,都是單項指標,靈魂深處方方面面的健全,才尤為珍貴?!?p>
多年來,于丹對女性的關(guān)注是顯而易見的。在現(xiàn)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的角色已經(jīng)裂變得非常龐雜,她曾在多種場合積極呼吁:一定要關(guān)注女性的精神健康。她說:“于外,女性的職業(yè)尤為重要,那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于內(nèi),女性的家庭角色又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女性很‘難,但千萬別被偽命題綁架了?!彼懿毁澩欠N激進式的、狂打雞血的勵志方式,她說:“聲嘶力竭或者淚流滿面地喊著口號說‘我是最好的、‘我不能垮,其實很可怕。就像一個人生了病,需要的是治療,但卻給自己打氣說‘不疼了,當然不管用。古人說‘上善若水,只有從狂熱的喧囂中安靜下來,抽離出來,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境遇,也才能做到水滴石穿,找到真正的自我。所以,女性更需要閱讀、行走、不斷接觸萬物。人沒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寬度是什么?就是要在有限的時光里去無限地嘗試。”
于丹一直秉持著“讀萬卷書”的理念,家里會長期訂閱雜志,她自己會偏向于新聞類、文藝類,給女兒訂的是中學(xué)生相關(guān)讀物,給媽媽訂的是老年讀物,給先生訂的則是一些財經(jīng)和體育類雜志。
有人問,看看手機推送的文章,不是也一樣嗎?
于丹回答:“雜志這種紙質(zhì)文本,特別是一個專題操作,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橫向和縱向挖掘,有清晰的邏輯脈絡(luò),是一篇手機文章所不能替代的。而這些話題,其實可以引導(dǎo)一個人閱讀的興趣,久而久之屬于自己的閱讀習(xí)慣就培養(yǎng)起來了,會逐漸地明確自己想要看什么書,需要看什么書,能夠看得進去什么書,最終,愿意看的、看得進去的書,才是對自己有用的書。所謂開卷有益,培養(yǎng)閱讀的習(xí)慣遠比列出一長串書單重要。”
而在閱讀和工作之外,她更愿意做的是“行萬里路”。平時出去講課和參加活動之余,她很少安安靜靜在酒店歇息,往往會盡量去看一看當?shù)氐娘L(fēng)景民俗,她覺得,有些感悟,特別是那種瞬間的徹悟,都是因此而產(chǎn)生,這種徹悟遠比別人給的經(jīng)驗刻骨銘心得多。
在這樣無限探索的過程中,于丹增強了對自我的判斷,她認為,判斷力對一個人來說至關(guān)重要,學(xué)會判斷,才能知道要去哪兒,才能明確自己人生的方向。她說:“生活其實永遠都是半瓶葡萄酒。有的人會慶幸,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有的人會哀嘆,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同樣的一瓶酒,判斷不同,心態(tài)當然不同,你可以覺得當下是最糟的安排,有解不開的糾結(jié),就困在這一個當下。但你也可以認為當下其實是最好的安排,把一切能抓住的都發(fā)揮到極致,活出豐富的質(zhì)感。”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于丹典型的一天有多忙碌。
早上八點多她就趕到了北師大,參加院里的會、領(lǐng)導(dǎo)班子的會,給學(xué)生上課,經(jīng)常一站就是好久,而外面很多的學(xué)術(shù)會議、文化活動等,她也不能缺席。在如此緊湊的日程中,她還要抽出兩個小時來健身,大多都是有氧運動。她說:“人到中年,不要每天想著怎么養(yǎng)生,這個階段其實是活力再生的時候,要最大限度激發(fā)出自己的活力,就像鷹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去巖石上敲掉它已經(jīng)老掉的喙一樣。而只有人的身體‘再生才能更好地帶動精神的‘再生,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千萬別中年之后看小孩不順眼,看萬物不順眼,那真的意味著老了?!?/p>
于丹自始至終對人生看得通透,做的一切決定、選擇的一切生活也都理性從容。她選擇在適當?shù)臅r候成為一個母親,而不是隨波逐流,她說:“母親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理角色,它其實是一個社會心理角色,母親也需要‘持證上崗?,F(xiàn)在產(chǎn)后抑郁者那么多,除了因為生理上的激素波動,還因為新手媽媽要面臨新舊養(yǎng)育方式的碰撞,面臨對獨立社會地位的取舍等種種壓力和焦慮。當一個女性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坦然和歡喜的心態(tài)面對生育,那才是擁有了迎接新生命的真正條件?!?/p>
孕時的于丹一直如常,依然每天精心地打扮自己,也依然忙碌地工作,預(yù)產(chǎn)期前四天才休息,而在生完孩子后的第二十一天,就從月子中心直接回到北師大上班。她說:“如果身體允許,就不要因為生育而與自己的人生、工作做徹底的切割。很多人正是因為孕產(chǎn)期不打扮、不上班也不社交,把自己歇出了‘毛病?!?/p>
于丹從未在任何時候放棄自我成長,她認為成長是畢生的功課,比成功要重要得多。一個人一旦停止成長,就會被時代拋棄。
隨著女兒從可愛的小嬰兒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于丹也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她說:“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順口說了蜈蚣是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她就會問,蜈蚣真的有100只腳嗎?我就會趕緊去查一查精準的答案到底是什么。這就是共同成長的過程,不要總想著自己沒有這個知識結(jié)構(gòu)就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你可以鼓勵孩子多提問,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在信息時代,尋找答案其實并不困難?!?p>
作為教育者,于丹對女兒的教育更側(cè)重于溝通、陪伴,讓孩子自立自強,懂得為自己的生活埋單,而不是“會背多少詩詞,會做多少題目”。她說:“身為母親,要‘多聽少說,生命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該以標準答案來剝奪孩子的話語權(quán)。母親的寬容和陪伴,會讓孩子坦然地接受自己,并成長為他該有的樣子?!?/p>
于丹說,人生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委屈、焦慮、沮喪、憤怒等種種情緒,我們總會在生活中與之交手。這些“念起”,自己能否覺悟到并及時地去轉(zhuǎn)化和消解,才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向上生長,不憂不懼。于丹始終以專注之心,去迎接生命中隨時會遇見的風(fēng)景與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