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該文提出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梳理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應堅持的時代性、先進性、廣泛性、針對性、生動性原則,并從實踐層面提出了做好資料采集基礎性工作、加強文化載體開發(fā)創(chuàng)作、豐富工作方式和手段、發(fā)揮科學家言傳身教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等有關措施,探索了發(fā)揮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化功能,使科學家精神在更廣泛的人民群眾中得到弘揚的路徑。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 群眾文化 原則 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7;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4-0060-05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并闡明了“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這些由科學家群體集中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特質(zhì),是中國化、時代化、人格化和社會化了的科學精神,而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科學和人文合一的文化。如何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在進一步開拓群眾文化工作新領域的同時,發(fā)揮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化功能,使科學家精神在更廣泛的人民群眾中得到弘揚,是值得認真思考的新命題。
一、弘揚科學家精神與群眾文化工作的關聯(lián)性
(一)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首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中國科學家的成長與當代中國的命運始終緊緊交織、息息相關。從“科學救國”到“科技興國”,直至踏上科技強國新征程,科學家群體所呈現(xiàn)出的獨特精神氣質(zhì)凝練為科學家精神,是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淀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織,承載著文化的、歷史的精神內(nèi)涵,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的精華,成為引領中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及祖國強盛的強大精神動力,彰顯了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并以其強大的感召力薪火相傳、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思考并致力于科學家精神的弘揚,使之能夠影響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推動人類社會和科學文化的不斷進步,是實現(xiàn)和彰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良好的群眾文化環(huán)境是滋養(yǎng)科學家精神的土壤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因素是影響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和一個共同體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條件[1]。任何一種精神從萌芽到蓬勃,都離不開文化的土壤,科學家精神也不外乎于此。如何將科學家精神注入民族文化,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2]。只有當科學家精神不僅僅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價值遵循和精神支撐,而是融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成為一種全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導向,才會形成人人尊崇科學家精神、人人追求科學家精神的社會氛圍,科學家才會成為備受尊崇和被更多人向往的職業(yè),科學家精神也才會在更深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蓬勃、生發(fā)。
(三)科學家精神弘揚和群眾文化工作對象的一致性
科學與文化從來都是相通的,正如科學精神并非只是關乎自然科學領域的精神,而是整個人類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科學家精神也并非只是科學家的精神,而應是中華兒女精神中自然流淌的一種文化基因,是公眾的科學家精神。從這個角度而言,科學家精神應當是被弘揚和普及的對象,同群眾文化工作對象具有一致性。應當把科學家精神作為群眾文化供給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群眾文化工作方式和手段,使之潤物細無聲地對公眾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的原則
(一)深刻把握時代背景,立足時代性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從“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提出,再到科教興國發(fā)展戰(zhàn)略和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目標,及至通過創(chuàng)新驅(qū)動戰(zhàn)略建設科技強國的思想,中國的科學家群體正是在黨的領導下,聚焦各個歷史時期的現(xiàn)實需求和科技發(fā)展目標,取得一個個劃時代科技成就。可以說,中國科學家的成長過程,與新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歷程緊密交織;中國的科學家精神,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時代精神的具體凝結與體現(xiàn),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薄伴L期以來,我國科技界涌現(xiàn)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碑斍?,中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期,新時代更加需要偉大的精神的支撐和引領。因此,在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過程中,要將其放在時代背景下加以闡述,使人民群眾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同科學家精神的豐富時代內(nèi)涵。
(二)聚焦精神文化內(nèi)核,彰顯先進性
科學家精神代表著一個社會的精神高度,也是一個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這種精神始終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始終把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辯證轉化、具體化和特色化[3],無論從歷史尺度或是價值尺度來考量,科學家精神都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要義。因此,在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更加強調(diào)科學的社會屬性,強調(diào)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科學文化傳承,要從昭示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大力弘揚這種精神特質(zhì)中所蘊含的先進性。
(三)覆蓋不同社會群體,注重廣泛性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科學家精神于己而言并非必備之素養(yǎng),認為這只是科學家這一群體應該具備的,從而在主觀上非常自覺、下意識地把自己排除在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和培育主體之外,持袖手旁觀甚至是冷漠、懷疑態(tài)度。而事實上,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是生產(chǎn)力中最活躍的要素。社會大眾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必然離不開社會大眾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大到國家和民族,小到每一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階層職業(yè)的個人都應該有一點科學家精神,這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創(chuàng)新水平和進取精神。因此,弘揚科學家精神絕不能僅僅將重點放在科學家或科技工作者群體上,而應將其融入群眾文化工作,回歸群眾文化的群眾性、傾向性、傳承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廣泛覆蓋全體社會公眾。
(四)呼應當前社會問題,突出針對性
科學家精神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引發(fā)科學精神缺失、價值觀念失衡等諸多社會問題。如科技界存在的部分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問題;部分社會公眾對封建迷信活動、偽科學等依舊缺乏抵御和辨別能力;一些年輕人價值導向出現(xiàn)了偏差,對成功的定義變得功利甚至扭曲,夢想投機暴富或是心懷娛樂至上的明星夢等等。這提示我們,對社會大眾進行科學家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要有所側重地把科學家精神中的不同內(nèi)涵,針對不同社會群體,輸入群眾文化供給側。如針對科技工作者群體,側重于加強愛國奉獻、求真務實、甘于寂寞的學者情懷的培育感化;針對社會公眾,要著重加強科學精神、文化素質(zhì)的提升,使之以科學素養(yǎng)培育健康文明習慣;針對青少年群體,要通過科學家精神的展示、宣傳、教育及組織實踐性、參與性活動等,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好學求知、科學報國的遠大志向。
(五)講好科學家故事,體現(xiàn)生動性
科學精神需要通過科學家精神來體現(xiàn),需要通過科學家來實現(xiàn)[4]??茖W家精神發(fā)端于科學家,換言之,他們是抽象的科學家精神的演繹者。錢學森在祖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之際,放棄優(yōu)渥生活、沖破重重阻撓歸國工作;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的那一刻,做出的用生命守護寶貴科學數(shù)據(jù)的本能選擇;黃大年“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的人生信仰;屠呦呦數(shù)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的埋頭科研;鐘南山院士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逆行而上的始終堅守……他們把科學家精神具象化,并使之擁有了直抵人心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哪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做出的科學成果可能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歷程中成為過去,但這些科學家演繹的人生故事、鑄就的偉大精神,卻仍舊會使人們銘記于心。因此,宣傳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必須大力宣傳那些在各個時期、各行各業(yè)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典型,用多種形式、多種手法生動講好他們的奮斗故事,使之成為人民群眾心中熠熠閃光的精神標桿。
三、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的措施
(一)做好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留存等基礎工作
《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系統(tǒng)采集、妥善保存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這是科學家精神研究和宣傳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能夠通過實物資料,具體呈現(xiàn)科學文化與科學精神在不同時空、不同人和不同事上的表現(xiàn),是把科學家精神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chuàng)成果的源頭性工作。2009年,由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xié)牽頭,聯(lián)合中央組織部等12部委共同組織實施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是當前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中國現(xiàn)當代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同時,目前也有部分省份,如山東省由省級科協(xié)牽頭,自主開展了本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但總體來看,科學家學術史料系統(tǒng)整理、留存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仍需要得到全社會更加廣泛的認同和重視。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大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級科協(xié)開展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并將其作為一項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中國科協(xié)應加大對各級科協(xié)的培訓工作,從采集技術指標,把握、培養(yǎng)、建立省級采集骨干團隊等方面加強指導;教育部門、科技部門、高校、科研單位,甚至企業(yè)、鄉(xiāng)鎮(zhèn)基層領導干部、科研人員都了解采集工作、重視采集工作,都要有保存檔案的意識,有意識地圍繞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做好基礎性工作。
(二)加強科學家精神相關文化載體開發(fā)創(chuàng)作工作
科學家精神文化載體是科學家精神弘揚宣傳中十分關鍵的媒介性要素,其中涉及三個重要概念:科學家精神、文化和載體。文化在辭書中的解釋是“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而言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chǎn)品”,載體則是承載這種精神活動產(chǎn)品的具象介質(zhì),包括文字、書籍、音像制品、文藝作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等一系列具體的文化表達形式。這些文化載體,發(fā)揮凝練、傳遞、升華科學家精神的作用,可以使科學家精神長出“情感突觸”,讓精神的傳承變得更加有溫度、有質(zhì)感、有形和有聲,更易在公眾傳播、激發(fā)共鳴、引發(fā)思考,增進公眾對科學家這一社會職業(yè)的了解,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之間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繼而獲得更大范圍的文化和價值認同?!蛾P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要求:“引導文藝工作者運用影視劇、微視頻、小說、詩歌、戲劇、漫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講好科學家報國故事”,這應成為各責任主體在科學家精神文化載體創(chuàng)作方面的共識。
(三)不斷豐富弘揚宣傳科學家精神的手段和方式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科技進步,信息傳播途徑更加豐富,公眾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這需要我們適應新形勢要求,創(chuàng)新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的方式方法,增加相關內(nèi)容供給。一是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文化場館等公共社會資源弘揚和宣傳科學家精神,如在科技館、文化館等場館常設主題展廳,或不定期組織臨展活動等。在這方面,中國科協(xié)及部分地方科協(xié)、科技館已進行過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推動科學家精神教育進學校、進課堂。學校要將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內(nèi)容,教育部門要聯(lián)合各相關部門、單位,廣泛開展科學家精神校園巡展、巡講活動等。三是更加重視新媒體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渠道。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更習慣通過網(wǎng)絡查閱、接受信息。應在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及宣傳欄等傳統(tǒng)宣傳手段的同時,更加注重主題網(wǎng)站建設及微信公眾號、微博、各類短視頻平臺等數(shù)字化平臺的運用,推動科學家精神入腦入心。中國科協(xié)依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項目,于2016年上線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wǎng)絡版,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形象化、多側面展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的門戶網(wǎng)站。四是更大程度地將科學家精神的弘揚宣傳融入群眾性科普、文化活動,如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活動,及組織舉辦大學生、青少年科技競賽等活動,組織進行科學家精神宣講教育進社區(qū)、進校園等,傳播科學精神和愛國奉獻的價值理念。
(四)更加重視發(fā)揮科學家群體言傳身教的力量
科學家群體作為科學家精神的締造者,傳承、育人本身就是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部分,需要讓他們更多地直接參與進來,積極走進大眾中去做科學家精神的傳播者。如通過科學家報告團、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搭建平臺,使科學家主動走進科研院所、校園乃至社區(qū),開展座談、報告等活動,傳播愛國奉獻和務實求真的價值理念;利用電視及網(wǎng)絡、報刊,設立科學家訪談欄目等主題專欄,邀請科學家們呼應觀眾的關切和好奇,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他們的求學經(jīng)歷、科研收獲及感悟,或是圍繞科學精神等方面內(nèi)容進行解讀,讓大眾能夠消除和科學家這個“遙不可及”的群體的距離感,讓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更有溫度、更觸手可及。
(五)形成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群眾文化工作的合力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不僅需要科學家群體的努力,更需要集中黨政部門、群團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各類公益性群眾文化組織、企業(yè)和媒體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即發(fā)揮群眾自身的主體作用。比如,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項目后補助等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設科學家精神小型展館,或依托校史館、科學家實驗室等舉辦科學家精神專題展覽或活動等,設立免費開放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科技、群眾文化類社團承接弘揚科學家精神職能,開展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群眾性宣講及文化活動;相關部門、單位及企業(yè)科研及項目研發(fā)預算中可允許預留一定比例款項,用于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之外,面向公眾進行科學家精神弘揚宣講,并將其計入工作量;各類群眾文化工作機構應將弘揚科學家精神、講述科學家故事納入作品創(chuàng)作及文化惠民等工作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葉肖娜,劉偉霞.在科技館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實踐[J?].學會,2020(1):54-59.
[3]胡祥明.中國科學家精神時代內(nèi)涵的凝練及塑造[J].科協(xié)論壇,2018(12):8-11.
[4]潛偉.科學文化、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J].群眾,20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