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貴貞*,邱林子
徐州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徐州 221018)
有機化學實驗是食品類、生物類和化學化工類等相關(guān)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核心必修課程,是更好理解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重要輔助。通過該門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三基”(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能力)[1]和科學素養(yǎng)。但目前有機化學實驗項目設置大多為驗證性、簡單物質(zhì)的合成實驗,缺少對產(chǎn)物結(jié)構(gòu)的表征和性質(zhì)測試[2],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在《關(guān)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要求的實驗教學中應增加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有差距[3],同時也難以實現(xiàn)目前要求培養(yǎng)的新工科復合型人才及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保等生態(tài)文明理念滲透到實驗教學之中[4-5]?;诖?,很多高校都對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實驗內(nèi)容、授課模式進行探究與實踐,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科研素養(yǎng)和研發(fā)能力[6],推動學生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7],成為具有較強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且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才。
殼聚糖是天然高分子,生物相容性很好,可以代替化石基高分子,現(xiàn)已被廣泛用于食品、醫(yī)藥等行業(yè)[8-10]。殼聚糖是經(jīng)甲殼素堿解得到,而甲殼素廣泛存在于甲殼類物質(zhì),故可從廢棄的甲殼類物質(zhì)中提取。一方面,可提高廢物利用,提高環(huán)保;另一方面,可減少化石原料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蝦殼基殼聚糖的制備實驗涵蓋有機化學合成知識、實驗操作、結(jié)構(gòu)的表征、性能測試等項目,具有多個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將“蝦殼基殼聚糖的制備及表征”設計成有機化學綜合實驗,能夠提高實驗趣味性,有利于強化學生綜合實驗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還可使其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價值觀。
氫氧化鈉、鹽酸、雙氧水、冰醋酸、亞硫酸氫鈉、乙酸鈉及溴化鉀,均為分析純;蝦殼,市售冰凍蝦的殼。
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DZF-6020真空干燥箱(上海賀德實驗設備有限公司)、SHB-Ⅲ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山東省菏澤市祥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JM-A10002電子天平(上海方瑞儀器有限公司)、ALPHA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德國布魯克)、Q20差示掃描量熱儀(美國TA公司)、Q50熱重分析儀(美國TA 公司)。
主要內(nèi)容包括蝦殼的預處理、甲殼素的提取及殼聚糖的制備,經(jīng)過蝦殼洗滌、粉碎、過篩、稀酸、稀堿反應、脫色及與濃堿反應等一系列步驟得到殼聚糖,如圖1所示。涉及有機化學理論知識、實驗基本操作知識、大型儀器操作技能、譜圖解析等。
1.3.1 原料預處理
選取冰凍蝦,剝其殼,去除蝦尾及蝦足,留其背部殼,然后清洗至基本無泡沫,瀝干水分,于真空干燥箱80 ℃干燥4 h,研磨過20目分樣篩得蝦殼粉,裝袋密封,備用。
1.3.2 甲殼素的制備
稱取7 g蝦殼粉,用90 mL 4%的鹽酸溶液,浸泡一定時間。過濾酸液,蒸餾水水洗至中性。用200 mL 10%的氫氧化鈉溶液于90~100 ℃下攪拌2 h,過濾堿液,蒸餾水水洗至中性。80 ℃真空干燥得甲殼素粗品。甲殼素粗品先用5%雙氧水室溫浸泡1 h,抽濾,蒸餾水水洗除去雙氧水至中性。再用5%亞硫酸氫鈉溶液室溫浸泡1 h,抽濾,蒸餾水水洗至中性,80 ℃真空干燥得白色或淺灰色半透明的片狀固體甲殼素。
1.3.3 殼聚糖的制備
取0.3 g上述所制甲殼素,用40%氫氧化鈉溶液進行處理,堿煮溫度為90~100 ℃,堿煮時間分別為1,2,3,4和5 h。過濾,水洗至中性,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殼聚糖。
圖1 試驗流程圖
1.4.1 甲殼素灰分含量的測定
采用劉俊[11]灰分含量的測定方法。用洗凈并在550 ℃高溫下灼燒0.5 h,在干燥箱冷至室溫的瓷坩堝稱取一定量的甲殼素樣品,準確至0.000 2 g。先在普通電爐中烤至炭化,然后在馬弗爐中于550 ℃下灼燒3 h,取出,在空氣中冷卻1 min,再在干燥器中冷卻30 min,稱質(zhì)量,然后再放入電爐中灼燒1 h,冷卻,稱質(zhì)量,直至兩次質(zhì)量之差小于0.001 g為恒質(zhì)量?;曳趾堪词剑?)計算。
式中:W0為已恒質(zhì)量的空坩堝質(zhì)量,g;W1為坩堝加樣品的質(zhì)量,g;W2為灰化后坩堝加灰分的質(zhì)量,g。
1.4.2 殼聚糖脫乙酰度的測定
采用孫琳等[12]的紅外光譜法測定殼聚糖的脫N-乙?;取⒅苽涞臍ぞ厶菢悠吩?0 ℃下真空干燥2 h后,稱取適量殼聚糖樣品與干燥的KBr充分研磨混勻,用壓片機壓片,置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中,掃描次數(shù)為64次,分辨率為4 cm-1,記錄4 000~400 cm-1范圍內(nèi)的光譜。
式中:DD為脫乙酰度;A為吸光度。
1.4.3 殼聚糖黏均分子量的測定
按照文獻[13]的方法進行測定。所有標準液體均應經(jīng)純化。使用烏氏黏度計測分子量時,務必先檢查再嚴格洗凈。測量時,水浴溫度必須恒溫在30 ℃(波動小于0.05 ℃)。
1.4.4 殼聚糖的熱重分析(TG)
將殼聚糖樣品在真空干燥箱中60 ℃下干燥2 h,采用Q50 TGA熱重分析儀,升溫速率為20 ℃/min,溫度范圍為30~800 ℃,高純氮氣為保護氣。
1.4.5 殼聚糖的差示掃描量熱(DSC)法
將殼聚糖樣品在真空干燥箱中60 ℃下干燥2 h,采用Q20 DSC儀器,升溫速率為30 ℃/min,溫度范圍為40~500 ℃,高純氮氣為保護氣。
稀鹽酸脫鈣采用一次(反應4 h)和兩次(先用鹽酸反應一段時間,傾去酸液,再進行第二次反應,具體分為1/3,2/2和3/1 h)的工藝。所得甲殼素灰分如圖2所示。采用二次反應的方式所得甲殼素灰分含量均低于一次反應,其中1/3 h的兩次酸浸脫鈣時間為制備甲殼素灰分含量最少的組別,說明用二次酸浸脫鈣法比用一次酸浸脫鈣法能更有效去除無機組分。
圖2 反應時間對甲殼素灰分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濃堿煮時間的增加,脫乙酰度也在增加,當濃堿煮時間為4 h時,脫乙酰度達87.2%;超4 h以后,增加趨勢放緩。堿煮時間對殼聚糖的收率影響并不大。綜合考慮節(jié)約能源和時間因素,堿煮時間選為4 h,可獲得較高的脫乙酰度和收率。
不同堿煮時間所得殼聚糖的FTIR見圖4,峰歸屬見表1。由圖4可看出,3 424 cm-1左右的吸收峰為—OH伸縮振動特征峰,吸收強度隨堿煮時間的延長向低波數(shù)移動,處理2 h時移動最明顯,為6 cm-1,這說明分子間氫鍵減弱。1 638 cm-1左右的酰胺I譜帶隨堿煮時間的延長而減弱,說明酰胺基含量減少。
圖3 堿煮時間與脫乙酰度及收率的關(guān)系
表1 殼聚糖FTIR譜帶歸屬
計算各溶液對應的相對黏度(ηr=T/T0)、增比黏度(ηsp=ηr-1)和比濃黏度(η=ηsp/C),并以5個比濃黏度作圖,可得一條直線,將此直線外推,求得截距,此截距為特性黏度[η]。黏均分子量參照文獻[14]進行計算:[η]=1.81×10-3M0.93,即可求得殼聚糖的黏均分子量,具體結(jié)果見圖5。隨著時間的延長,黏均分子量增加,反應4 h所得殼聚糖的黏均分子量為9.18×10-5,達到最大;5 h時,降為8.5×10-5。
圖6是脫乙酰度為87.2%和85.9%兩個樣品的熱失重圖。其熱分解過程分為三個部分:30~268 ℃之間,268~420 ℃之間以及420 ℃之后,主要熱分解發(fā)生在268~420 ℃之間,這與文獻[15-17]報道是一致的。樣品在260 ℃之前,都有一個輕微的失重,這是因為試樣中存在少量的小分子物質(zhì)吸附水的熱解析和對空間水的先脫除,而樣品主要的質(zhì)量未損失,證明在此溫度前,殼聚糖性質(zhì)較穩(wěn)定。而所有樣品在400℃之后,熱分解逐漸趨于平穩(wěn),性質(zhì)也比較穩(wěn)定。
圖5 不同堿煮時間所得殼聚糖的黏均分子量
圖6 不同脫乙酰度殼聚糖的TG圖
不同脫乙酰度殼聚糖的DSC譜圖如圖7所示。熱解過程在124 ℃出現(xiàn)一個吸熱峰,可能是形成的一些小分子揮發(fā)性物質(zhì)所引起的;在325 ℃左右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尖銳的放熱峰,可能是殼聚糖劇烈分解、氧化、熱交聯(lián)等反應放熱所致。
圖7 不同脫乙酰度殼聚糖的DSC圖
從蝦殼制備殼聚糖,二次1/3 h脫鈣反應所得甲殼素灰分含量較低;堿煮4 h,所得殼聚糖脫乙酰度和收率較高,黏均分子量達到最大,為9.18×10-5;不同脫乙酰度的殼聚糖其熱穩(wěn)定性有所差異。蝦殼制備殼聚糖的綜合實驗,實現(xiàn)了有機化學理論教學、實驗操作教學、文獻調(diào)研和儀器分析等多學科交叉的有機結(jié)合。學生通過查閱文獻了解課題進展、儀器使用等知識內(nèi)容,以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過程、儀器操作、數(shù)據(jù)處理、譜圖解析等,學生可感知科學的趣味性、嚴謹性和準確性。通過該綜合實驗的教學訓練,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有所提高,有助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厚基礎、善實踐、能創(chuàng)新、高素質(zhì)”的新工科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