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不是簡單的紀律常規(guī)管理,而是立德樹人,音樂之所以能稱得上是人心中的一股清泉,主要在于它可以很好地修樂立德,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結(jié)合作者工作經(jīng)驗,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對德育的滲透。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尊重每個生命的平等與個性,讓音樂使學生快樂的同時,更在實踐生活中做學生的“引路人”。
【關鍵詞】修樂;立德;融合;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147-01
【本文著錄格式】劉懿萱.淺談在音樂課堂中對德育的滲透[J].北方音樂,2020,04(07):147,153.
卡爾威特曾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寫道:“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不僅僅應該是智育,更多的應該是德育”。我認為,一所校園里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并且處處為育人之處,時時是育人之時。
音樂的魅力在于切入人心靈的中樞,是人心中的一股清泉,而美德也亦如此。德育不是簡單的紀律常規(guī)管理,而是立德樹人,而音樂之所以能稱得上是人心中的一股清泉,主要在于它可以很好的修樂立德,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可以將品德教育與音樂教育相融合,那么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我試著將兩者結(jié)合做了大膽嘗試。
一、重視對孩子們音樂課習慣的培養(yǎng)
我覺得把音樂學科教學中的“育音”與“育德”有機結(jié)合,發(fā)揮隱形教育的力量是更好的德育策略。
第一,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奧維德說:“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良好習慣養(yǎng)成是需要點滴的積累。在教授低年級段的孩子時,我從不把自己自居為一名“科任教師”或者“副科教師”。和班主任一樣,不論上課還是下課,都和孩子們親密的接觸,并以巧妙而不失和善的方式糾正孩子們的不良行為。比如音樂課和體育課都是出堂課,那么就要讓孩子清楚下節(jié)課的科目,判斷是否是出堂課以便做好課前準備后迅速排隊到達教室,雖然下課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但充分地利用好依然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為出堂課的有序、準時進行提供了必要條件。播下一個行動,形成一種習慣,要想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要靠注意細節(jié)、點滴積累而來的。
第二,注重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是為高年級更順利的開展深度德育打下基礎。養(yǎng)成習慣就是再不斷地完善自我。就好像在打建地基,而品德教育就好像是搭建房子。只有“地基”打的越早、越穩(wěn),后期的“房屋”才可以蓋得越牢、越高。一切美好的品德都是鑒于好習慣和好行為之上的。所以音樂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堂)一定不要為了“趕進度”而放松對課堂紀律的要求。我認為在必要時是可以暫時停下來將紀律進行整頓后再進行教學的。
第三,可以建立獎勵積分制。一套良性的、合理的獎勵機制是可以激發(fā)孩子對自我的約束及對學習音樂的興趣的。這里簡單說下我在某班推行的“music商店”獎勵機制。它其實是一個設置在音樂教室的某一展柜中的獎品角,孩子們可以通過上課自身的良好表現(xiàn)得到相應的星星印章(印章分為“發(fā)言星”“紀律星”“表演星”“創(chuàng)造星”四種),得到的星星章越多,可以得到的獎品也就越豐厚,孩子們都為得到星星章而換取自己想要的獎品努力。這里要注意實施的持久性。任何一項規(guī)則的實施都要有持久性,教師需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誠實守信、持之以恒的好榜樣;要注意規(guī)則的合理性。制定規(guī)則要符合學生不同的年齡學段,不能千篇一律。不僅要結(jié)合班級特點,更要爭得班級大多數(shù)同學的認可,做到“好做到”“能操作”。做到這兩點,獎勵機制才能更加長遠有效的推行。
二、以學校的活動為契機,修樂立德
在音樂課堂中,既要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及感悟,又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與良好的品德。其實,這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為契機得以實現(xiàn)。比如有一次學校組織公益關愛活動,某班級開展了為盲聾學校的學生獻愛心活動,班主任要求他們分組為盲聾學校的孩子準備一堂課及一些小節(jié)目。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準備起來,有的準備教盲聾學生唱歌、有的準備教樂高、有的要表演魔術、有的要朗誦……他們準備的十分充分,可想而知這次活動很成功。而身為他們音樂教師的我,除了義不容辭地幫助他們排練節(jié)目之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我的音樂課堂上,將這種大愛的品德得以延續(xù)到課堂中得到升華。
我先是搜集了有關盲聾音樂人的勵志故事。為孩子們講述了古典時期鋼琴家貝多芬、日本的作曲家辻井伸行、被譽為“靈樂之父“的雷·查爾斯、以及現(xiàn)代歌手楊光等人的故事,他們都并沒有因為失明或失聰放棄音樂放棄生活,反而更加堅信了自己的目標與信仰,在音樂或某一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其次,我又找尋了許多有關“愛”和“希望”的歌曲進行教學。將孩子們此次去盲聾學?;顒拥恼掌龀闪艘曨l加入到歌曲中,把孩子們的情緒也帶入到歌曲中,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在音樂中體會愛與希望;最后,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盲聾孩子的生活,我?guī)ьI孩子一起學習手語,用手語唱歌、用身體傳達情感。用手語交流,深入體會聾啞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帶上眼罩,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做一個盲人的感覺。為他們個性化地進行了因材施教,讓孩子們進一步的用心感受到了人間的大愛。通過這樣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知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升華,也得到了心靈的凈化。在音樂教育的同時融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這樣所獲得的教育成果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也更好地探究嘗試音樂課程的新思路新走向。
三、學科融合,打破壁壘
教師不但要把知識傳授給他人,自己也要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我想,德育無處不在,需要所有老師共同合作的力量??鐚W科教學探索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新課程改革重視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打破學科的界限就是新課程改革的特色之一,提倡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跨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
比如音樂和語文同上一首古詩,音樂與詩歌的結(jié)合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語文老師和音樂老師可以齊上陣,讓古典中國的詩意或在童聲的吟誦中清新悅耳、或在筆墨的書寫下別具韻味、或在鋼琴的琴鍵上叮咚跳躍。以詩為媒,學習品行,感受韻律,吟詩起舞,修身養(yǎng)性,激發(fā)興趣。在語文與音樂的課堂上不僅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古詩的美,更要關注孩子們內(nèi)心學習情境的形成。讓課堂成為滋養(yǎng)生命成長的樂園,讓古詩成為滋潤孩子品德的甘露再比如,音樂與科學相結(jié)合探索聲音是如何發(fā)出的、音樂與數(shù)學相結(jié)合學習時間與節(jié)奏的概念、音樂與歷史相結(jié)合探究一件樂器的發(fā)展史……等等。教師可以在傳授不同學科知識的同時,通過對相同的德育目標的滲透,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全面的培養(yǎng)。最終通過全體任課教師的努力,讓孩子再學習中發(fā)現(xiàn)將各個學科連帶的關系,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身為一個音樂教師,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尊重每個生命的平等與個性,不僅要努力讓音樂使學生快樂,更要在實踐生活中結(jié)合音樂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拓展。潤物細無聲,在音樂與德育的創(chuàng)新之路上,做一個陀螺,不停地為教育事業(yè)旋轉(zhuǎn)!
參考文獻
[1](德)卡爾·H.G.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出,2009.
[2]胡曉風收錄.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