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峰,姜俊秋
(1.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檢驗科,遼寧 大連116027;2.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附屬第二醫(yī)院 藥學部,遼寧 大連116027)
急性白血病是由于患者造血干細胞、祖細胞惡變,其正常的增殖、分化能力丟失,出現(xiàn)持續(xù)的、不可控的增殖,然后逐漸通過血液浸潤到患者的全身器官、組織的惡性腫瘤,多發(fā)于兒童及青少年[1]。臨床相關資料顯示,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病原因可能和電離輻射、病毒、化學因素密切相關,相關研究對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沒有明確,現(xiàn)目前兩次治療主要是延緩病情發(fā)展,延長壽命[2,3]。近年來,臨床相關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白血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由造血調控因子發(fā)生紊亂導致,我院旨在研究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在不同類型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及預后判定,對我院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展開相關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接診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急性白血病[4]。②患者臨床表現(xiàn)均為感染、貧血。③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存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患有精神障礙而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組50例,男女比例31:19,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36.05±9.43)歲;其中L1有31例、L2有13例、L3有6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組50例,男女比例29:21,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6.49±9.83)歲;其中M1有5例、M2有14例、M3有15例、M4有4例、M5有5例、M6有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LL組采取靜脈滴注柔紅霉素(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726,規(guī)格:20 mg)40 mg(每3周連用3天)、長春新堿(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772,規(guī)格:1 mg)2 mg(每周1次)、左旋門冬酰胺酶(協(xié)和發(fā)酵麒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00137,規(guī)格:5000 KU)5000 ku(每天一次),均加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溶解后滴注,此外,患者需口服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10 mg,1日3次。AML組患者采取采取柔紅霉素(用法同ALL組),阿糖胞苷(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127,規(guī)格:100 mg)100 mg,均加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溶解后滴注。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進行骨髓象的復查。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5]: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緩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緩解。②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離心10 min(速度3 000 r/min),取上層血清,置于-20℃的環(huán)境待測。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進行檢測。
2.1 ALL組和AML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分析
ALL組和AML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603,P=0.8061),見表1。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比較分析
ALL組和AML組患者的IFN-γ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GF-β、IL-6和IL-17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ALL組血清IFN-γ、IL-6水平高于AML組(P<0.05),但兩組患者的血清TGF-β、IL-17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ALL組和AML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n(%)]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與AML組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比較分析
ALL組顯效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無效患者(t=8.6250,P=0.0000),TGF-β水平低于無效患者(t=4.5539,P=0.0000),IL-6水平低于無效患者(t=12.9912,P=0.0000),IL-17水平低于無效患者(t=10.0341,P=0.0000)。AML組顯效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無效患者(t=27.4937,P=0.0000),TGF-β水平低于無效患者(t=4.6727,P=0.0000),IL-6水平低于無效患者(t=5.5393,P=0.0000),IL-17水平均低于無效患者(t=11.7118,P=0.0000)。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水平比較
3.1 急性白血病的危害
急性白血病是一種惡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原因是造血干細胞和祖細胞的水平基因出現(xiàn)突變,使細胞進行惡性增生[6,7]。急性白血病在臨床上被分為以下兩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兩類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病癥狀幾乎一樣,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感染、出血以及貧血等癥狀,但其早期的臨床癥狀不特殊,在對急性白血病早期患者進行診斷時,時常發(fā)生誤診的情況。急性白血病具有發(fā)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點,近年來,對急性白血病患者多采取化學治療、對癥支持治療為基本手段的治療方法[8]。
本研究結果顯示,ALL患者與AML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ALL患者與AML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上升;治療前,ALL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高于AML患者。表明IFN-γ能較好地反映急性白血病的發(fā)展與預后情況。
3.2 急性白血病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
TGF-β能夠調節(jié)細胞生長與分化,臨床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不確定原因導致具有習慣性流產(chǎn)患者外周血、絨毛組織的TGF-β水平降低。
IL-17和IL-6受體結合,然后介導各個的炎性反應,IL-17能夠保護機體在炎性反應中不受來自外源物質的損傷,但也會導致慢性炎癥,加快機體多種慢性炎癥的發(fā)展。本文研究表明,ALL患者與AML患者的血清TGF-β、IL-6、IL-17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ALL患者與AML患者中,治療效果比顯效患者的血清TGF-β、IL-6、IL-17水平降低,說明這些免疫因子能較好抑制血管的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與轉移的作用。
3.3 急性白血病的相關研究成果
王曉成等[9]研究發(fā)現(xiàn),對初診Ph呈陽性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采取化療聯(lián)合達沙替尼治療,療效維持的時間較長,能夠緩解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提高遠期的生存率。但是,化療聯(lián)合達沙替尼治療急性白血病可以緩解病情,其臨床療效一般,不能治愈急性白血病。相關文獻顯示,患者體內(nèi)的造血干細胞對免疫功能存在影響[10],IFN-γ能診斷結核分歧桿菌感染,臨床診斷價值較高。王曉成等[11]研究結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GF-β、IL-17、IL-4的水平明顯升高。IL-6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分泌而成,廣泛存在機體的組織與細胞中。IL-6參與機體免疫反應細胞的增殖分化,提高免疫細胞功能。
綜上所述,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與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可作為臨床盡早診斷急性白血病與評價其預后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