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立三
日本的魯迅傳播與中國的魯迅傳播幾乎同步發(fā)生。1918年~1919年間,魯迅接連發(fā)表《狂人日記》《藥》《孔乙己》《明天》《一件小事》等之后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作品,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引人注目的一員文壇大將。日本文學界和文化界對此立即作出反應。1920年9月~11月,京都帝國大學教授青木正兒在《支那學》雜志上連載《以胡適為漩渦中心的文學革命》,文章第三部分夸贊魯迅“是一位頗具前途的作家”,認為“魯迅涉足的境界是迄今中國的小說家都不曾抵達的”。青木正兒和他的文章翻開了日本魯迅傳播的第一頁。1927年,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將《故鄉(xiāng)》譯成日文,刊載于他本人主編的《大調和》雜志上,這是魯迅作品首次被譯成日文并在日本本土媒體上發(fā)表,也是魯迅及其作品在日本傳播的真正開始。1928年,鐮天正國譯《白光》《孔乙己》發(fā)表在《支那學》雜志上。1932年,《中央公論》雜志刊載佐藤春夫譯《故鄉(xiāng)》《孤獨者》?!吨醒牍摗愤@份刊物當時在日本銷量很大,名家佐藤春夫的親自譯介,無疑在日本民眾中對宣傳魯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1935年,巖波書店出版佐藤春夫、增田涉譯《魯迅選集》,從此,“文豪魯迅”走向日本的尋常讀者。而20世紀50年代多篇魯迅作品進入日本語文課本至今,則說明魯迅在日本民眾心中類乎“國民作家”的地位。
一、日本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選編史簡況
魯迅作品“登陸”日本列島近三十年之后終于迎來了輝煌的時刻。1953年,由日本魯迅研究專家竹內好翻譯的《故鄉(xiāng)》第一次被選入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中學國語教科書,供初中三年級學生閱讀。當時,中日關系仍處于戰(zhàn)后緊張時期,因此,《故鄉(xiāng)》入選日本教科書的意義,其實已經超越了教育領域而擴展到兩國外交關系,成為1972年中日邦交正?;募铀賱┖椭屏?。這一年,日本國內通行的六套中學國語教科書均編入《故鄉(xiāng)》,表明此后凡是上過中學的日本國民均讀過《故鄉(xiāng)》。魯迅在日本青少年群體中的知名度可見一斑。進入21世紀依舊如此,日本5個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全都收錄竹內好譯《故鄉(xiāng)》,分別是: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新國語》、學校圖書株式會社《中學校國語》、三省堂株式會社《現(xiàn)代國語》、教育出版株式會社《語言交流·中學國語》、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國語》。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和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教材中,魯迅還是唯一的外國作家。這種情況在日本極為罕見,日本學者藤井省三更稱其享受“國民文學”般的待遇。
如此說來,選人日本中學語文課本將近七十年的《故鄉(xiāng)》,在日本人看來無疑是魯迅的代表作,是日本語文課堂上繞不過去的一篇文學經典。然而,在日本中學語文課本中還有一篇十分重要的魯迅作品《藤野先生》。竹內好這樣評價此篇作品:“這篇文章不僅對于魯迅,而且對于我們也是應該珍惜的。像這樣樸素的、可以接受的文章并不多?!迸c《故鄉(xiāng)》在日本課本里長盛不衰一樣,《藤野先生》自1963年首次進入日本高中語文課本后便沒再離開。如今,多數(shù)日本高中語文課本均編入《藤野先生》,代表教材是東京書籍株式會社《精選現(xiàn)代文B》、三省堂株式會社《高等學?,F(xiàn)代文》、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精選現(xiàn)代文》,另有筑摩書房和桐原書店的版本。尤其是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四種高中語文課本,只收錄了兩位外國作家的作品,其中之一便有魯迅《藤野先生》,而三省堂版的現(xiàn)代文課本有兩種,其中《高等學?,F(xiàn)代文(改訂版)》中僅有《藤野先生》一篇外國作品。
另外,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精選現(xiàn)代文(改訂版)》除《藤野先生》外還選入《(吶喊)自序》,桐原書店《展開現(xiàn)代文(改訂版)》中還收錄了《一件小事》。不過,這兩篇作品被編入的頻率及版本數(shù),與《故鄉(xiāng)》《藤野先生》兩篇根本無法相比。
二、日本中學語文課程中對兩篇魯迅作品主旨的理解
身處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讀者,對同一篇作品的理解肯定是有差異的。拿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摹短僖跋壬穪碚f,在中國大陸的語文課本中和語文課堂上,都會濃墨重彩地突出愛國主義這一主題,但在日本文化視野之下,在日本中學語文課本中和語文課堂上,則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對于當代日本學生來說,愛國主義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一位曾留學中國的日本學生專門對日本中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問他們《藤野先生》這篇課文講的是愛國主義還是其他,90%學生的意見是:1.寫的不是愛國,而是人道主義思想;2.既有愛國也有兩國之間的情誼,還有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3.愛國只是隨筆帶過,更深層的應該是魯迅和藤野先生超越普通朋友的深厚情誼和關愛;4.講的是藤野先生的大方大氣,先生不會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產生歧視,而且還對魯迅更加關愛、關心;5.尊重及愛護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要尊重別的國家。由此可見,大部分日本中學生認為,《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主要表達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而不是愛國主義。概言之,在日本語文課程中,《藤野先生》一課的理解重點是藤野先生與“我”的關系。藤野先生雖是日本人,卻沒有民族偏見(特別是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時代),他關心中國留學生,不僅不歧視“我”,還給予“我”深深的關愛與指導。這不只是作為一個教師的責任心,而是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的證明。如此,對這篇作品主旨的理解便上升到“跨國交流”和“異族文化理解”的維度。
日本中學語文課程中對《故鄉(xiāng)》理解的側重點也頗顯出與中國大陸的差異。這里僅對其中兩個版本加以考察。日本三省堂株式會社出版的《現(xiàn)代國語》第三冊,要求學生閱讀這篇小說時“深入思考‘在歷史中生活的人所應該具有的生活態(tài)度”,“重新關注自己和現(xiàn)實狀況的關系”。同樣,在光村圖書株式會社出版的《國語》第三冊中,《故鄉(xiāng)》一課所在單元主題被明確標示為“在所處的狀態(tài)中深入思考人生和社會”。與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新國語》相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中,《故鄉(xiāng)》一課列出的學習要點中就有“培養(yǎng)對異國文化和歷史的關心;對翻譯文學與日本文學作個比較,就文學加以思考”的表述。中國最新統(tǒng)編教材中,《故鄉(xiāng)》所在單元閱讀目標之一為“感受小說展示的人生經驗,加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確立自我意識,獲得自我成長的教益”,這一表述雖與日本教材一樣指向對當下人生的啟悟,但教學參考書對《故鄉(xiāng)》這一課進行引讀和理解時,只是強調“我”與閏土、楊二嫂等人之間存在的巨大隔膜是“舊中國一種普遍現(xiàn)象”,是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象導致的結果”,卻未與學生當下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加以關聯(lián),因而所謂理解社會人生、確立自我意識、獲得成長教益的單元目標實際上未能實現(xiàn)。
三、日本最新語文課本中兩篇魯迅作品的編排特點
出于研究的需要,筆者日前托人從日本購回兩冊日文語文課本,一冊為初中課本,內收魯迅小說《故鄉(xiāng)》;另一冊為高中課本,內收魯迅散文《藤野先生》。筆者發(fā)現(xiàn)日本課本中魯迅作品編排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編排項目具體周詳
比較發(fā)現(xiàn),日本中學語文課本對兩篇魯迅作品編排項目考慮得相當周詳。以東京書籍株式會社2016年出版的《精選現(xiàn)代文B》中的《藤野先生》為例。(1)開篇提示。提醒兩點:閱讀時,一要理解描寫的人物和社會以及語言表達;二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并深入思考人該如何生活。(2)課文注釋。除一般生字、生詞、人名、地名及文化術語之外,還在正文中用符號標示重點語句。(3)作者和譯者介紹。對于這個項目,中國大陸的語文課本將其放在課文標題注釋下面,且一般不介紹譯者。而日本語文課本將其放在課文后面,也許自有他們的道理。(4)思考練習題?!短僖跋壬芬徽n設計了“學習筆記”(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表達和言語活動”(語言表達訓練)、“漢字和詞匯”三類思考練習題。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國語》第三冊中的《故鄉(xiāng)》一課,其編排項目則更為詳細,僅這篇課文的助讀材料就有多項:(1)課文標題下面的“目標”;(2)課下注釋(包括生詞解釋、生字注音、文化術語等);(3)作者簡介;(4)譯者簡介;(5)擴展閱讀(推薦松枝茂夫《藤野先生》和藤井省三《故鄉(xiāng)》《阿Q正傳》日文譯本)。另外還在練習設計中插入“學習之窗”,標題為《場面和人物設定》并作具體解釋:“文學作品必須考慮人物與場景設定,才能加深讀者的理解,要思考作者以一種什么樣的視角、什么樣的觀點、為什么要這樣設定場景和人物,如:某一場景是怎樣排列的,排列在何處?人物性格和特征放在一種什么狀態(tài)下描寫的?人物之間身份、性格、外貌等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2.練習設計富有層次
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國語》第三冊中,《故鄉(xiāng)》的課后練習名目為“學習”,編者先將標示在本課開頭的學習目標重復一遍,從而提示學生在練習前不要忘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通過關注作品場景和人物的設定,去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在時代和社會變遷中人與人的關系。具體來說,本課練習設計有思想內容、言語擴展、復習鞏固、漢字學習四類。以下是練習設計的完整呈現(xiàn)。
在《故鄉(xiāng)》中,作者對所描寫的人的外貌,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對比。試討論: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1.初步確認:確認課文中現(xiàn)在的和回憶中的場景,“我”與作品中其他人的關系。
2.深入理解:閱讀課文,要關注描寫的場景和其中的主要人物。
(1)現(xiàn)在和回憶中的人和事,下列幾項有什么變化?從文中找出相關描寫并寫下來。
◎遠望故鄉(xiāng)◎“我”家的樣子◎閏土◎楊二嫂
(2)與兒時比,現(xiàn)在的“我”和閏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3.獨立思考:課文最后談“希望”。同學討論:“我”希望將來是一種怎樣的社會?
4.言語擴展:課文中的人物對話用了許多“……”,想想其中蘊含了什么未說的內容。
5.復習鞏固:課文中過去與現(xiàn)在比較的設定是如何表達的?你在閱讀時重點關注到了課文中的什么內容?是否關注到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6.漢字學習:(1)新學漢字(略);(2)新學詞語(略);(3)漢字部首識別(略)。
再如《精選現(xiàn)代文B》中,《藤野先生》的課后思考題有三類?!皩W習筆記”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讀全文,看看‘我前后經歷了哪些事,心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迸濉拔摇苯洑v的“事”和因之產生的“心情”的“變化”,就大體讀懂了這篇課文的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表達和言語活動”即語言表達訓練:“寫一個簡介,向沒有讀過《藤野先生》的人介紹這篇作品?!薄皾h字和詞匯”共三道小題:把下列讀音寫成漢字;注意下列漢字字形區(qū)別,并再舉出兩個與這樣的字有關的詞;注意下列字的音讀和訓讀并舉出兩個一樣的詞語。這樣,從課文內容理解到寫作表達訓練,再到漢字和詞匯的積累,訓練層次分明。
3.閱讀指導具有可操作性
衡量一套語文教科書好用的標準,除教科書本身學習目標明晰、學習重點突出、助讀項目詳細和練習富有層次等之外,還要有與教科書相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指導材料。下面是日本課程中的一份《故鄉(xiāng)》的閱讀教學策略指導:
1.學習活動:通讀《故鄉(xiāng)》全文,展開預想,提出疑問,記下體會。
(1)就“故鄉(xiāng)”這個詞義展開想象。
(2)閱讀開頭的場面,交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感受,和小說中“我”見到故鄉(xiāng)時的感情進行比較,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3)通讀全文,記下感想、認識。
2.指導的要點。劃分場面,教師范讀,讓學生把預想的內容或提出的疑問,用符號記錄下來。
(1)閱讀全文前,可就一些詞語進行交談,如“溫暖的”“依戀的”“美麗的”等。
(2)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交談自己印象中的故鄉(xiāng)和小說中的故鄉(xiāng)有什么不同,以啟發(fā)他們的興趣。提出閱讀中的種種疑難問題。
(3)家庭作業(yè):把用符號畫下來的內容,加以整理,列出提綱或寫成文章。
“提出疑問,記下體會”“交談……感受”“記下感想、認識”“提出……疑難問題”……這些專門為學生設計的“學”的活動,換一種說法,就是閱讀策略。它們均聯(lián)系學生的體驗而設計,讓學生展開文本閱讀與交流,引導學生讀寫結合,讀思結合,可謂步驟清晰,教師使用方便,有可操作性,是為有效閱讀指導策略。
四、總結與啟示
面對同樣的魯迅經典,中日兩國語文教材的理解各有側重,均符合各自的國情與文化傳統(tǒng),對魯迅作品的編排亦各有特色。僅以《故鄉(xiāng)》課后練習設計而言,中日兩國教材對其內容的基本關注點是一致的,即人物之間關系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變化”和課文結尾關于“希望”的理解。如中國統(tǒng)編教材中《故鄉(xiāng)》課后練習第一題:“這篇小說寫故鄉(xiāng),主要是寫故鄉(xiāng)人的變化。通讀課文,梳理這些變化,并用一張示意圖表示出來?!钡谒念}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作品結尾一段話的含義。日本光村圖書《國語》練習設計二“深入理解”和第三題“獨立思考”,是分別圍繞“變化”“希望”這兩個核心詞而設計的。同時,中日兩國教材均通過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日本教材的“關注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中國教材的“結合社會人生”就課文末一段話寫片段作文,都是課內學習的延伸性活動。看來,讀與思結合,課內外溝通,已成為中日兩國母語教育的共識。
然而,日本教材中魯迅作品編排頗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之處。同樣以課后思考練習設計為例。日本教材練習設計中,內容理解、寫作技巧和語言學習三者兼顧,中國教材中的《故鄉(xiāng)》編排,關于小說寫作技法的思考練習題一向缺席,而從經典名篇中獲取寫作技法的借鑒,是我們在理論上強調與重視的,卻在具體的課程編制中未能落實。還有日本教材對語言訓練的重視,如《故鄉(xiāng)》課后設計“詞語擴展”和“漢字學習”,亦可比較出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從統(tǒng)編教材中《故鄉(xiāng)》課后練習設計來看,真正有力度的語言訓練題是缺失的。而日本教材中思考練習設計所體現(xiàn)出的層次性和豐富性,反襯出我們的教材練習設計的籠統(tǒng)與欠科學性,前后習題之間缺少梯度。魯迅是現(xiàn)代白話語言大師,其作品是青少年學習書面語言的典范,應該有更為豐富和更具層次性的語言訓練設計。
我們的中學魯迅作品教學,過去一直重視思想教育,現(xiàn)在則偏重文學欣賞能力培養(yǎng)。而日本中學語文教材中《故鄉(xiāng)》《藤野先生》的解讀與編排,對作品固有的政治色彩和社會批判性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消化或淡化,強化了作品中的“人際關系”和“跨國界文化交流”,通過閱讀魯迅的這兩篇作品,最終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這方面也可供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