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李 潔,王位坐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病毒性腦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CNSI),腦實質受到病毒侵襲后出現(xiàn)感染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所導致的疾病[1],臨床以頭痛、發(fā)熱、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xiàn),重癥患者如治療不當能夠引發(fā)嚴重腦組織損傷,產生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影響預后的關鍵,目前臨床仍然主要以抗病毒藥物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多數(shù)患者病情能夠得到有效緩解,但部分患者因腦組織受損遺留后遺癥,嚴重影響生存質量。近年來,有較多文獻報道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炎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本文通過對綜合康復及常規(guī)治療對病毒性腦炎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情況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了綜合康復干預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2 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36 例為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36 例為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輔以綜合康復輔助治療。對照組患者男性22 例,女性14 例,年齡24~75 歲,平均(56.17±13.00)歲,發(fā)病時間10~72 h,平均(24.37±3.98)h;觀察組患者男性23 例,女性13 例,年齡22~76 歲,平均(56.89±12.34)歲,發(fā)病時間11~73 h,平均(25.16±4.11)h。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選患者均符合《臨床神經(jīng)病學》中關于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2],入院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既往神經(jīng)精神疾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所有臨床治療均經(jīng)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抗病毒、對癥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具體如下:注射用更昔洛韋(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188)靜脈滴注,5 mg/(kg·d),每次靜滴1 h以上,每12 h一次;同時給予吸氧、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如患者并發(fā)肺部、泌尿道等感染時適當選用抗生素;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退熱藥物治療;顱內壓增高者給予脫水降低顱內壓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疏導:耐心了解患者感受,滿足其真實需求,給予足夠關愛,使其建立較好的治療依從性;給予患者家屬適當?shù)男睦硎鑼В洳涣记榫w,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并教會正確的康復及護理技術,以提高治療效果。②綜合康復訓練:待病情穩(wěn)定,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發(fā)病早期即給予輕柔、規(guī)律的肢體按摩,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四肢關節(jié)主動和被動運動訓練,做肢體肌肉收緊和放松的運動等,每日至少進行2次,每次30 min;定時針對性指導患者做語言康復訓練,進行發(fā)音訓練、吸氣呼氣訓練以及吞咽訓練等,每日至少2 次,每次30 min。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后對兩組患者以Fugl-Meyer評分量(FMA)表評價運動能力恢復情況,總分100 分,50 分以下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 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 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 分為輕度運動障礙,故分值越高,表明運動能力恢復越好;以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包括日常進食情況、穿衣情況、走步情況以及二便控制能力等,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恢復越好;同時進行智能及語言功能影響情況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n=36)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n=36)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分組 頭痛改善時間 發(fā)熱改善時間 嘔吐改善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4.91±0.93 6.01±0.65 3.16±0.22 8.96±0.63觀察組 3.11±0.32* 3.78±0.69* 1.25±0.41* 4.87±0.35*
2.2 FMA及MBI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2 個月后,兩組 患者FMA及MBI評分均有顯著升高,且觀察組經(jīng)綜合康復治療后,F(xiàn)MA及MB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n=36)
表2 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n=36)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分組 時間 F M A評分 M B I評分對照組 治療前 6 4.9 1±5.3 9 6 2.1 9±3.5 9治療2 個月 7 5.2 3±4.1 6# 7 6.5 2±4.6 5#觀察組 治療前 6 5.3 2±6.5 6 6 3.2 1±6.4 1治療2 個月 8 4.7 8±7.8 6*# 8 1.9 6±5.8 6*#
2.3 智力障礙及語言障礙比較 觀察組患者智力及語言障礙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智力、語言殘障情況的比較[例(%)]
病毒性腦炎是常見的CNSI,典型的腦炎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高級智能活動下降、癲癇、意識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且病后多遺留有嚴重的后遺癥,直接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成為嚴重影響世界公共衛(wèi)生的主要疾病之一。截止2015年WHO的調査顯示,全球每10萬人口中就有3.5萬~7.4萬 人診斷為病毒性CNSI[3]。在我國年平均發(fā)病率為4/10萬~5/10萬,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4]。
病毒性腦炎初期診斷缺乏特異性,故能夠及時診斷并及早治療是改善預后、避免嚴重后遺癥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鍵,抗病毒治療是常規(guī)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大部分預后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會留下嚴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綜合康復是針對病情在臨床一般治療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優(yōu)質的綜合治療,包括心理情感輔導,健康宣教護理,語言聽力訓練以及肢體鍛煉等[5]。在治療過程中,應盡早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早期開始康復治療可以加快神經(jīng)重建和恢復,縮短康復期,從而降低疾病對運動以及肢體功能的影響,改善患者語言、聽力能力,促進智力提升,提高生活質量。
Fugl-Meyer運動評分量表(FMA)是瑞典醫(yī)生Fugl-Meyer提出的量化量表,是世界公認的運動功能評價方法,其分值與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jīng)功能康復情況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是美國康復機構常用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在我國臨床常用于藥物療效及康復程度判斷,具有較好的靈敏度及可信度。既往兒童的研究[6-8]結果表明,早期護理干預組FMA評分及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針對語言障礙康復治療可降低患兒出現(xiàn)語言障礙的幾率,此外,早期床旁吞咽訓練除了能夠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還可以減低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保證其他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減少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的發(fā)生。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患者癥狀改善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降低,F(xiàn)MA及MBI評分顯著升高,智力及語言障礙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所以,針對性康復功能鍛煉對于運動功能的改善以及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給予綜合康復干預輔助藥物治療,可促進運動能力康復及智能、語言功能改善,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因此,應早期開始綜合干預以減少致殘率,從而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