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雯
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一群大馬哈魚即將開啟一段4800千米的旅程,它們要回到故鄉(xiāng)的河流中產(chǎn)卵,孕育生命對于它們來說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野外拉練”。河水湍急、處處漩渦,暗礁窄道比比皆是,還有早就等待著它們的“獵手”阿拉斯加棕熊。一路上,大馬哈魚們會遭遇重重阻礙,每一次奮力向前對它們來說都是殊死搏斗。
大馬哈魚的大腦含有一些鐵微粒,它們就像指南針一樣,幫助魚群確定地球的磁場線,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回家的方向。這群大馬哈魚的家鄉(xiāng)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西海岸,那里有淙淙流淌的小溪、密如網(wǎng)織的淡水湖泊以及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溫帶雨林。在未被破壞的森林地區(qū),土壤下面成千上萬條樹根不斷凈化著水源,令河水清澈、甘甜。或許是故鄉(xiāng)的“味道”太難以忘懷,嗅覺靈敏的大馬哈魚可以從800萬升海水中分辨出故鄉(xiāng)的那滴水。
而它們朝思暮想的河水卻會奪走它們的生命。從深海到湖泊,水中鹽分陡然降低,大馬哈魚的腎臟和其他器官不得不迅速做出調整。在這期間,它們通常會停止進食,甚至中斷飲水,只依靠體內儲存的能量游到上游。大馬哈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這也是大馬哈魚媽媽們要不遠萬里回到故鄉(xiāng)產(chǎn)卵的原因。
森林每年的降水可達3米深,雨水沿著陡峭的巖石不斷匯聚到河流里,河水的水位迅速上漲,而這正是大馬哈魚所期盼的。不斷提升的水位能幫助它們進入較小的河流,那里有溶氧量充足、礫石遍布的產(chǎn)卵場所。繁衍的本能驅使著大馬哈魚逆流而上,它們的軀體呈流線型、肌肉堅實,鉚足了勁兒穿越前方的瀑布。除了死亡,沒有什么能阻擋它們。
隨著激素不斷分泌,大馬哈魚的膚色開始發(fā)生改變——雄魚的皮膚上點綴著紅色、橙色的斑點和條紋,被稱為“紅馬哈魚”;雌魚因體色較暗而被稱為“黑馬哈魚”。它們在水中追逐,繁育后代。產(chǎn)卵過后,大馬哈魚媽媽已經(jīng)筋疲力盡,它們會用河石將卵覆蓋掩藏,給后代最后的保護,而它們自己已無力再返回大海,從此葬身故鄉(xiāng)。
11月,正值圣誕島的雨季,每年這個時候,幾百萬只紅蟹從地勢較高的熱帶雨林出發(fā),成群結隊地朝海岸行進,去赴一場繁育后代的盛會??茖W家們觀察發(fā)現(xiàn),紅蟹遷移產(chǎn)卵的時間與月相變化的周期有關——在海灘上看到大規(guī)模的紅蟹產(chǎn)卵,肯定到了下弦月。這屬于動物周期性的節(jié)律運動,也就是說,紅蟹大規(guī)模的遷移產(chǎn)卵繁殖活動,是受體內“生物鐘”的支配,是周期性的。
若此時去圣誕島,你能看到浩浩蕩蕩的紅蟹大軍從島嶼中心一直延伸到海邊的淺灘,宛如一張鋪開的紅色地毯,又像無邊無際的紅霞染紅了島上的道路。細看這支隊伍你會發(fā)現(xiàn),打頭的是體形壯碩的雄蟹,緊跟著的是雌蟹,小蟹和幼蟹在后面。雄蟹會提前到達,一到海灘,它們便把長螯浸泡在海水中,迅速補充因長途跋涉而損失的水分和鹽分,接著便在海邊挖掘舒適的洞穴,迎接雌蟹的到來。短短的“洞房之夜”后,每只紅蟹媽媽都會退回洞穴中,等待著新生命的到來。
紅蟹大軍持續(xù)數(shù)周的不懈行進,為的就是這一天。在這個月夜,數(shù)萬只紅蟹媽媽同時把自己體內的受精卵排入大海,場面蔚為壯觀:一部分紅蟹媽媽會爬上海邊的巖石或懸崖,高舉雙螯,抖動身體,使勁兒擠壓腹腔,將卵排進大海;另外一部分則立于淺灘上,抬起長螯劇烈地晃動身體,將卵撒向海中。時常會有紅蟹媽媽在海浪的沖擊下站立不穩(wěn),還沒來得及爬上岸,就被卷進大海。過不了多久,不計其數(shù)的紅蟹幼體將孵化出來,把海水染成一片棕色,然后隨著退潮游向遠方?,F(xiàn)在,幼蟹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海風、潮汐、洋流的手里,前途未卜。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年后,又會有大批紅蟹登陸圣誕島,續(xù)寫種族繁衍的生命傳奇。
章魚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不論是淺海還是1000多米以下的深海,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章魚大都是“夜行俠”,喜歡夜間出來覓食,它們有獨特的“護身法”——通過改變自己身體的形狀和顏色來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章魚身體柔軟,既沒有堅硬的骨骼,也沒有類似盔甲的硬殼,但是它們卻有非常強健、靈活的腕。這些腕不僅可以用來捕食和攻擊“敵人”,更是章魚媽媽用來保護和愛撫孩子的“溫柔的手”。
一塊個頭兒不小的巖石被一團團滑膩的水草覆蓋著,一只章魚媽媽打算將卵產(chǎn)在巖石的空隙中,只見它拖來幾十只活牡蠣,將這些牡蠣一個個壘疊起來,筑起要塞似的洞。每當章魚媽媽產(chǎn)下一些卵后,便將這些卵穿起來掛在洞里,而一只雌章魚在半個月內就能產(chǎn)下30多萬枚卵。卵開始孵化后,章魚媽媽片刻不離,一直守護在自己孩子身旁。只見它俯身于洞內,兩只凸出的眼睛不時向外張望,警覺地注視著周圍的一切,兩條最長的腕伸到洞外,末端不斷向各個方向翻動,似乎在防御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敵人”。章魚媽媽的警惕性很高,一旦發(fā)現(xiàn)有“敵人”入侵,便立即將其驅逐出境。
另一只章魚媽媽則干脆用8條腕交織成網(wǎng)籃似的窩,將凝膠狀的卵護在里面。孵卵的時間長達2個月之久,它寧愿不吃不喝,也要保護子女的安全。章魚媽媽用腕溫柔地撫摸著卵,腕上的吸盤如同小吸塵器一樣,拂去污垢,防止寄生蟲對卵的侵襲。此外,章魚媽媽還不時向卵噴水,使卵得到充足的氧氣。
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小章魚終于從卵中孵出來了。它們穿著閃閃發(fā)亮的新裝,到水下密林中探險去了。章魚媽媽卻還是一動不動,不肯進食,它的腕毫無意義地搖著、拍著,護衛(wèi)那些剩下的空卵殼。原來,這位盡責的母親早已筋疲力盡,為了育兒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品種繁多、體色艷麗的非洲慈鯛主要分布于東非的三大湖——馬拉威湖、坦干伊喀湖和維多利亞湖。在自然環(huán)境中,非洲慈鯛的食物種類可謂包羅萬象——藻類、浮游生物、水草、蝸牛、沙子等都是它們的食物。為了避免種族間因競爭而吃掉對方的魚卵或幼魚,慈鯛媽媽慢慢練就了“口腔育兒”的絕技。
每到繁殖季節(jié),雄慈鯛便全力以赴地維護自己的巖岸領地,為交配產(chǎn)卵做準備。它們在領地中央用細沙筑起產(chǎn)卵的溫床,并通過求愛的方式,吸引雌慈鯛至產(chǎn)卵處。慈鯛媽媽會將產(chǎn)下的卵一粒一粒輕巧地銜入口中進行孵化。孵化期間,慈鯛媽媽停止進食,有的慈鯛媽媽的體色還會變得異常鮮艷奪目。這是一種警告色,說明此時慈鯛媽媽正處在防衛(wèi)狀態(tài),具有極強的攻擊性,一旦周圍的環(huán)境引起慈鯛媽媽的警覺,它便會瘋狂地驅趕其他魚類。
孵化期間,慈鯛媽媽的口腔是個不折不扣的“孵化器”,待到幼魚出生,口腔便成為“育兒袋”。剛出生的幼魚只有米粒般大小,靠吃水中的浮游生物為生,絲毫沒有抵御能力,所以,慈鯛媽媽用嘴驅趕企圖靠近的“敵人”。如果遇到異常危險的情況,它還會把幼魚含進嘴里“避難”,待危險過去后再吐出寶寶,最多的時候一口可以含上百條小魚。成群的幼魚把媽媽的口腔當作游樂場,慈鯛媽媽也就忍受著孩子們在自己的口腔里“大鬧天宮”。十幾天后,這些幼魚就會長大,不再依賴慈鯛媽媽的口腔,而是成群結隊地緊緊跟隨著媽媽。
看了這些海洋動物媽媽的行為,同學們有何感想?可以用來形容媽媽的詞語或許有100個、1000個,但其實它們都擁有同一個內核,那就是“愛”。而“愛”是最不設限的一種行為或狀態(tài),大自然中的所有生靈都沐浴在愛中。感受愛、傳遞愛,原本就是最幸福的事。五月份的第二個周日是母親節(jié),讓我們心懷感恩,向自己的媽媽真摯地道一聲“我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