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中,考生應該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在已知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展開想象,使最后的結論跟正常推理不同,但又合乎情理。要使想象有“獨到之處”,就要使筆下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與眾不同,考生應利用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使作文內容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1.逆向設想法
這種方法就是運用逆向思維對論據作反向假設,推測在這種虛擬的條件下可能產生的某種結果,從反面論證論點的方法。逆向設想法的主體部分由假設復句構成,假設部分來源于論據,推測部分服務于論點,所以不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虛擬條件。運用幾個假設復句要從實際出發(fā),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假設,分析會比較全面,說理也比較深刻,也會增強行文氣勢。倘有多個假設,應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組合,不可任意湊合。如2019年浙江卷高考佳作《向心而行,廣納百川》的片段:
假如一個人沒有“讀者意識”,他極易把個人的價值追求放在至上的位置,無視他人,這樣的“作品”難于精彩。
創(chuàng)作“生活”這部作品,假如只是堅守個性而孤立于時代之外,未免庸俗淺薄;假如只為取悅“讀者”而無自己的靈魂,也便丟掉了這部“作品”本身存在的意義。
這里就明顯采用逆向設想法進行推理分析,闡明一個人僅僅堅守自我,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生活”作品,唯有將堅守自我與聽取“讀者”意見相結合,方能寫出精彩人生,成就經典作品。
2.對比評析法
即舉出正反兩個例子從而構成鮮明的對比,然后用比較對照得出的結論來支持論點的方法。對比評析法適用于對比論證,分析文字圍繞對比展開,對比后的結論要與論點相吻合??忌治鰰r可按“比——評——升華”的思路進行。其中“比”是對材料的概括比較,既收束全文,又為“評”張本?!霸u”是對截然相反的事實進行評價,或揭示其本質,或探究其原因?!吧A”所得到的道理則把材料和觀點“焊接”在一起,從而完成論證過程。如2019年北京卷高考佳作《文明的韌性》中的片段:
這讓我想起了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在歷史的長河里,在歲月的淘洗中終究沒有逃脫厄運,而中國卻一直發(fā)展至今,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這是為何?這是文明的韌性,讓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是中國人民的韌性成就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
在這里,考生把中國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國進行對比評析,贊美了中華民族文明的韌性。
3.本質評述法
這是對事例進行深層挖掘,揭示其本質屬性,從而闡發(fā)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關系,把兩者聯結起來的方法。運用此法充分析理的關鍵在于能否以本質屬性為內核,對論據進行概括的評述。因此,我們在揭示本質屬性之后不要急著煞尾,而應充分展開評述,把論據和論點聯結起來。如2019年北京卷高考佳作《文明的韌性》中的片段:
何為韌性?理性地說,是指物體受外力作用時,產生變形卻不易折斷的性質;感性地說,是一種頑強不息、歷久彌新的精神。中華文明,正因為有了深厚的文化之韌、悠遠的歷史之韌和無數偉人先輩的品格之韌而源遠流長,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文化之韌,在于海納百川……
歷史之韌,在于烈火真金……
品格之韌,在于不屈的民族之魂……
在這里,考生對“文明的韌性”進行了“本質評述”。即先對“韌性”的理性定義和感性定義進行界定,然后進行切分,分別從“文化之韌”“歷史之韌”“品格之韌”三方面說開去,既道出了中華文明韌性的具體表現,又深入地分析這種韌性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是對“文明的韌性”的本質評述,見解新穎,推理有獨到之處,給人以啟發(fā)。
4.創(chuàng)造想象法
即不依據現有的描述,而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在頭腦里獨立地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方法。創(chuàng)造想象,其特點是新穎、獨創(chuàng)、奇特。有效地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儲備豐富的表象,二是要善于分析和歸納。如2019年天津卷高考佳作《我是一棵麥子》就運用創(chuàng)造想象法,將自己想象為“一棵麥子”,見證了清朝覆亡、民主革命、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新時代強國五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最后將“麥子”從物質食糧轉化成中國發(fā)展的精神食糧,借麥子的感恩引出每個炎黃子孫都應當感恩祖國這一中心,揭示出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由物及人,以小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