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孜
《中國古代紀時考》,張衍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
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月球繞地球公轉,根據(jù)月相盈虧,三十天為一個月;地球繞太陽公轉,四季交替,是一年。具備了這些現(xiàn)代天文學知識,今人還要利用鐘表和日歷來確認時間。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數(shù)算時日,記錄和表達時間呢?其實,自夏代開始,祖先們已經(jīng)具備了歷法知識,在其后4000年的歲月里,中國古代的記時方法不斷演變。本書圍繞“時間”這個既抽象虛無又具體真切的概念,去粗取精,講述了中國古代的紀日、紀時辰、紀月和紀年的方法,既道出了古人對時間的認識過程,也全面地展現(xiàn)了時間演變的客觀規(guī)律。天干地支緣何而起?子丑寅卯怎樣說得明白?二十四節(jié)氣與紀時方法有什么關聯(lián)?這些疑問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靠著古老廣博的智慧,打造自己的時間之舟,將歷史演繹得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