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鳳,馬勤芬,吳偉林,梁建英,朱明清,劉丹丹,陳蘇寧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6)
急性髓細胞白血?。ˋML)是發(fā)生于血液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因髓系白血病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而使骨髓正常造血受抑制[1]。髓過氧化物酶(MPO)為存在于髓系細胞中的一種過氧化氫酶,可利用H2O2為氧源氧化各種底物[2]。過氧化物酶(POX)染色是利用粒細胞及部分單核細胞含有POX,使H2O2的氧釋放出來,將試劑中的聯(lián)苯胺氧化為聯(lián)苯胺藍,后者與亞硝基鐵氰化鈉結合成藍色顆粒,定位于胞漿中,無顆粒出現(xiàn)者為陰性反應[3],為鑒別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的簡便有效方法之一。為探討AML患者骨髓POX的染色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對我院245 例初診AML患者進行了分析總結。
1.1 一般資料 245 例AML均來自2011年7月—2018年12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門診或病房的初診患者,經(jīng)MICM確診,其中男148 例,女97 例,中位年齡48(10~87)歲,根據(jù)形態(tài)學分型M0 27 例,M1 43 例,M2 35 例,M3 29例,M4 41 例,M4E0 32 例,M5 38 例[4]。
1.2 方法 觀察245 例骨髓POX染色標本中白血病細胞的POX染色的陽性率(強陽性率,弱陽性率);并計算陽性病例數(shù)(陽性率≥1%即為陽性病例);總結AML各亞型的POX染色陽性特點;觀察骨髓細胞增生程度;各系列(粒系、紅系、單核系、淋系等)各階段細胞比例并分析與POX染色結果的相關性;其中87 例同時具有流式MPO檢查的患者,對比POX染色陽性率與MPO陽性率的結果,并對二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POX陽性率計數(shù)方法為觀察100 個原幼細胞中陽性顆粒,陽性顆粒多而粗大為強陽性,陽性顆粒少而細小為弱陽性,兩者相加為POX總陽性率,計數(shù)結果以百分比(%)表示。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相應的數(shù)據(jù)分析及處理軟件為SPSS 18.0,相關性分析采用秩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OX染色在AML(除M6、M7)各亞型中的特點 M0中多為陰性且陽性率均<3%;在M1、M2中陽性率高且強陽性比例明顯高于弱陽性比例;在M3中基本為100%強陽性;在M4、M5中陽性率較M1、M2低,且弱陽性比例高于強陽性。見表1、表2。
表1 AML(除M6、M7)各亞型中POX染色特點及各系統(tǒng)各階段細胞比例
表2 急性粒系白血病與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病中POX染色特點及各系統(tǒng)各階段細胞比例
2.2 POX染色結果與骨髓各系統(tǒng)各階段細胞比例的相關性分析 從表1可見早幼粒細胞、中晚幼粒細胞與POX染色陽性率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原幼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與POX染色陽性率存在負相關關系。
2.3 POX染色與流式MPO對比 在M0中POX染色陽性例數(shù)為25%(2/8;此兩例病例陽性率分別為2%,1.5%,均<3%),而流式MPO陽性例數(shù)為100%(8/8);POX染色陽性百分比為0.44%(<3%),而流式MPO陽性百分比為5.38%(>3%)。在M1-M5中,除在M5中有2 例POX染色為100%陰性外,其余病例均為陽性,其POX陽性例數(shù)與MPO陽性例數(shù)基本相符;在M1-M5中POX染色陽性百分比均高于MPO陽性百分比,但差距越來越小。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兩者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見表3。
表3 POX染色與流式MPO對比
2.4 POX染色陽性百分比在粒系相關白血病及單核系相關白血病中的特點 粒系相關白血?。∕1-M3)POX染色陽性程度較單核系相關白血?。∕4、M5)高,超過50%病例陽性率>90%,尤其M2、M3的患者,80%以上的病例其原幼細胞的POX陽性百分比在90%以上。而單核系相關白血病(M4、M5)POX染色陽性程度相對較低,大多數(shù)病例其陽性率多集中在10%~50%,僅M4E0的陽性百分比相對高一些,近一半的病例可達到50%~90%。而M5的病例達到>90%陽性率的病例很少,僅在5%左右。見表4。
表4 AML(除M6、M7)各亞型POX染色陽性強度特點
隨著醫(y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和分型目前已趨完善,從最初的形態(tài)診斷分型(FAB標準)逐步過渡到結合形態(tài)、細胞免疫表型、遺傳及分子生物學特征的MICM診斷分析體系[5]。形態(tài)學作為基礎分類其POX染色是區(qū)分急性白血病類型的最主要的化學染色方法。由結果(表2、表4)可見,急性粒細胞相關白血?。∕1、M2、M3)的POX染色無論陽性病例數(shù)還是陽性百分比均高于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4、M5),且前者的強陽性比例更高,此結論與教材及相關文獻相一致[6]。
目前,隨著多種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白血病的MICM分型逐漸廣泛應用,不同的檢測方法與既往單純的形態(tài)學分類互相補充,使白血病的診斷分型更趨準確完善。流式細胞儀檢測中的MPO抗原與形態(tài)學分型中的POX染色相對應。本文研究對比發(fā)現(xiàn)AML中除M0外POX染色陽性百分比均高于MPO陽性百分比且總體趨勢一致,在相關性分析中發(fā)現(xiàn)兩者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表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0中骨髓POX染色陽性率均<3%,這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鑒別有一定困難,主要靠檢驗者經(jīng)驗診斷,而流式MPO檢測100%病例為陽性(且陽性率>3%),所以M0的診斷流式檢測更為精準。
從表2可見紅系、淋系細胞在急性粒系相關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病大部分病例中比例均較低,呈現(xiàn)受到抑制的表現(xiàn),且二者在此兩類不同亞型的白血病中受抑制程度無明顯差別。在此兩類白血病中巨核系同樣計數(shù)不高,增生受抑,但在急性粒系相關白血病中數(shù)量少于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病,說明急性粒系相關白血病與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病相比,巨核系細胞受抑更明顯。表2還可見成熟單核細胞在急性單核系相關白血病中比例明顯高于急性粒系相關白血病中比例,由此可見成熟單核細胞比例增多易見,且其原幼細胞POX染色以弱陽性為主,二者結合對鑒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在相關性分析中(表1),原幼細胞比例與POX染色呈負相關關系,分析可能是由于原幼細胞比例高的患者其細胞分化程度比較差,白血病細胞處于更早期的原始階段,其POX尚未形成,活性較低,因此POX陽性率反而不高。而早幼粒細胞比例及中晚幼粒細胞比例與POX染色呈正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這兩類細胞比例越高,說明細胞分化程度較好,其原幼細胞POX活性也較高。單核系細胞中,由于部分單核細胞POX缺乏或活性較粒細胞中POX活性低,所以其比例越高POX陽性率反而越低,二者呈現(xiàn)了負相關關系。而紅系與POX染色結果無相關性。
總之,POX染色作為白血病形態(tài)學診斷的必要補充,其在白血病分型中的輔助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每種不同亞型的AML其POX染色具有不同的特點。由此可見,在白血病的形態(tài)學診斷及分型中,可以不僅僅通過POX染色的陽性率,還可以細致分析其陽性百分比的高低、陽性強度,以及參考骨髓中的相應系列細胞的比例等,綜合分析以達到對AML準確分類的目的。而結合MICM的整合分析使白血病分型更加準確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