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惜妍
最美四月天,仙境在天山。錯過伊犁河谷,就錯過了天山。
伊犁河谷是亞歐大陸干旱地帶的一塊“濕島”,土地肥沃,草原遼闊,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靜悠然的牧場,又有人神共織的農(nóng)耕大地。
野杏樹是新疆的特有品種,絕大部分生長在伊犁河谷兩側(cè)山麓。從霍城縣的大西溝、小西溝開始,沿博羅科魯山,經(jīng)果子溝、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再到中天山、西天山的鞏留縣、特克斯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nèi)有兩處有名的杏花溝,一個在新源縣吐爾根鄉(xiāng),一個在霍城縣大西溝鄉(xiāng),分別位于伊犁河谷的一東一西。
作家碧野在《天山景物記》中寫道:“春天繁花開遍峽谷,秋天果實壓滿山腰,每當花紅果熟,正是鳥雀百獸的樂園?!北桃肮P下的地方就是霍城縣北部的大西溝。那里曾經(jīng)是盛極一時的道教、佛教、喇嘛教圣地,也是當時最為繁華的區(qū)域之一。近年來打造成了景區(qū),名為中華福壽山。
大西溝如它的名字一樣,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條長長的漏斗形山溝,面積152平方公里,有40多萬株野果林,以野蘋果、野酸梅、杏、山楂為多。野酸梅學(xué)名櫻桃李,是唯一分布在大西溝境內(nèi)海拔900~1600米的典型逆溫帶山區(qū)的罕見物種,這里也因是野櫻桃李的原產(chǎn)地,被命名為“中國野生櫻桃李之鄉(xiāng)”。
每年的花期約有一個月。四月初野杏花率先開放,其次是野刺梅、野酸梅,五月初野蘋果花壓軸出場。也就是說,每年的4~5月,隨便哪一天來,都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花樹。
野杏樹有20多萬株,層次起伏,山坡線條優(yōu)美,緩坡陡崖搭配恰當,更為難得的是遠處的雪山蓋頂,景象壯美震撼。
也許櫻桃李的盛名壓過了野杏樹的風頭,這里不如吐爾根杏花溝名氣大。但是大西溝的杏花要比吐爾根杏花溝晚開5~10天,假若趕上倒春寒,奔向吐爾根的人沒有觀賞到杏花,可掉頭再行三百公里,大西溝的杏花在此等著大家“一期一會”。
新源縣廣為人知的當屬那拉提草原,瓦剌蒙古語意為“綠色谷地”(元明清時期這里是瓦剌輝特部牧區(qū)),哈薩克語意為“白陽坡”,是發(fā)育在第三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原。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qū),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牧場。
近幾年,臨近那拉提草原的吐爾根也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坡,變成欣賞野杏花的旅游熱門地。
在遼闊的原野上,一條大路通向無盡的遠方,前方峰頂上終年不化的冰雪以及繚繞的云朵,牽引著游人的目光。杏花溝如同秘境一般,唯美、清新又有神秘感,在山路盡頭豁然出現(xiàn)。
這是一片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最大原始野杏林,海拔2000米,占地3萬多畝。因為是自然衍生的奇跡,這片花海從上到下呈垂直分布,是新疆野杏林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
野杏花在冰峰雪嶺的映襯下,粉得嬌艷,白得純凈,頗有超凡脫俗之美。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青綠色的山谷與杏花的璀璨相互映襯,讓人目眩神迷。下到溝底觀賞杏花,間或可見花叢掩映的牧舍、悠閑的牛羊,仿佛走進傳說中的“桃花源”。柔曼的山脊、飛瀉的流云、蒼藍的天穹、盤旋的烏雕、蔥綠的草場、爛漫的杏林、逶迤的馬道、午夜的星空,以及溢滿空氣的草香,構(gòu)成一幅塞外江南的春光圖。
吐爾根杏花溝(張巧英/ 攝)
杏花漫山遍野地開,野杏林顯得更加野性、無拘奔放。到了這里,人們既有策馬揚鞭的沖動,也有落英繽紛的溫情涌動。而行走在野杏林中,游客和杏花一道隨著山巒起伏,一會兒跌入谷底,一會兒又被拋上浪尖,花海連綿不絕,賞花人則內(nèi)心激蕩。
有意思的是,吐爾根山谷只有野杏樹一個品種,花期僅十幾天,燦爛如霞的美景動人心魄,消失得也像流星劃過夜空。且多變的山地氣候讓人難以把握,卻絲毫不影響每年大批的游人蜂擁而至。
杏花并不罕見,罕見的是花海。有人說符合花海的定義需要兩個條件,首先面積要足夠大,大得讓人瞠目結(jié)舌,忘記一切計量單位?;ê5拇我獥l件是色彩純凈。杏花溝的野杏樹,幾乎都是孿生,沒有別的品種混入其中。遺世而獨立,或許就是杏花溝的魅力所在吧。
伊寧縣位于伊犁河谷中部,盛產(chǎn)蘋果、大白杏、葡萄等,尤以大白杏聞名遐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縣域現(xiàn)有四萬余畝杏樹,素有“伊犁杏鄉(xiāng)”之美譽。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杏園游走著閑情逸致的人,賞花、攝影、聚餐,或者什么目的也沒有。這種以集體主義方式表現(xiàn)出的浪漫和情趣,讓人突然意識到:在被物質(zhì)生活緊緊包裹的肉體里,居然還保留著一顆詩意未泯的心。
祥和杏園占地面積200余畝,園內(nèi)杏樹品種繁多,有近10個種類1000余棵,許多樹齡都已超過50年,最長的已超過100年。除了杏樹,園內(nèi)桑樹、野山植樹、榆樹、核桃樹等交錯叢生,古木參天。
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弓月古城遺址坐落于此,更增添些許懷古惜今的風韻。
弓月城遺址分大、小二城,東西寬 1.8 公里,南北長 4.5 公里,總面積約 8 平方公里。當?shù)厝朔Q之為“阿勒吞勒克”,即“金城”。弓月城遺址于1957年被列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史料記載,弓月城是唐代西突厥首領(lǐng)阿史那賀魯?shù)囊粋€牙庭,崛起于北齊,毀于宋元,是伊犁河谷最早的軍事重鎮(zhèn),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顯慶二年初(公元657年)因程知節(jié)討伐賀魯貽誤戰(zhàn)機,追賊不及無功而返,唐高宗再次決定以蘇定方為“伊犁道行軍大總官”分兵南、北兩路西征阿史那賀魯,65歲高齡統(tǒng)帥唐軍的蘇定方不負使命西征討伐,打敗阿史那賀魯,平定了西突厥叛亂。
杏花溝如同秘境一般,唯美、清新又有神秘感,在山路盡頭豁然出現(xiàn)。
隋唐時期的弓月城還是絲綢之路北線的一個繁華商埠,1959年新疆文物考古發(fā)掘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所獲的漢字文書中,就有一份《高昌縣上西安都護牒》殘片提到了弓月城。
“風光谷雨尤奇麗,伊犁河外草初肥”,這是清代著名詩人洪亮吉筆下谷雨時節(jié)美麗的伊犁。每一個春天,天南海北的游人,會沿著天山迤邐而行的800公里風景長廊,赴一場天山杏花的粉色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