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路
(英華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114)
Wi-Fi 測試架構包括SA 及FA Wi-Fi 測試,即板端的及整機的Wi-Fi 測試,兩者有不同測試方案。測試儀器一般選擇IQxel-M6 或者M8。當SMT 打好板子以后,通過了CPU 的測試,接下來就是射頻的測試,測試之前需要加上屏蔽蓋,進行SA Wi-Fi 的測試;完成后進行上殼、響體等機構件的組裝,接下來就是FA Wi-Fi 的測試,此性能直接關系到用戶的體驗感受。
IEEE 802.11b/g 標準工作在2.4G 頻段,頻率范圍為2.40~2.48 GHz,共83.5M 帶寬[1-2],通道的分布如表1 所示。
一共14 個信道,在實際的測試過程中,不可能對所有的信道進行測試,所有選擇了(如1 信道與2、3、4、5 信道有頻率重疊)信道(Channel)1、信道(Channel)6、信道(Channel)11 這三個信道,既保證了測試的準確性,同時也確保這三個信道之間沒有干擾,如圖1 所示。
測試所需硬件包括:Litepoint(IQxel-M6)、4 Port PCI Express Gigabit Ethernet PosE PSE Network Card、屏蔽箱、電源供應器(N6700C&N6734B)、SMA cable(射頻線)、功分器(型號為5-Way Power Divider 2-8GHz)、衰減器(Attenuator 6 dB)、掃描槍(Scanner,用于讀取待測品條碼)、工業(yè)級別的電腦(PC,使用網線與CPU 通信;同時用USB 接口控制電源控制器;使用串口(RS232)控制測試項目)、數據采集器(Measurement Computing DAQ Unit USB-201)、Network HUB(NETGEAR GS105),圖2 是硬件架構。
表1 信道與頻率對照表
測試環(huán)境的搭建以NI 的TestStand 和Labview 為基礎,并利用萊特波特的無線測試儀器對待測試的機器的WiFi 性能進行測試,主要測試項目包括:TX:POWER_AVG_DBM;EVM_AVG_DB;FREQ_ERROR_AVG;MASK_MARGIN_DB,RX:PER;RSSI;NF;SNR0[3]。
圖1 2.4G 對應的各個頻段
圖2 SA WiFi 測試的硬件架構
需要把測試過程中用到的射頻線的Path_loss(路徑損耗)補償到板子上,以保證校準的準確性。
校準用到的是安捷倫的網絡分析儀。
校準的步驟如下:
(1)用網絡分析儀進行校準,首先是網絡分析儀的自校準;
(2)測量從儀器端的射頻端口到測試探針的path_loss(路徑損耗);
(3)在量測path_loss(路徑損耗)過程中,確保未連接射頻線的端口用50 Ω 的終端連接器連接。
本文列舉了Pathloss(路徑損耗)的范本,2.4G 測試4個信道(Channel),5G測試4個信道(Channel),2.4G(2412,2437,2462,2472)每個信道(Channel)之間盡量保證在1.5 dB 的差異以內,5G(5180,5320,5600,5825)保證在3 dB 的差異以內,如表2 所示。
表2 4 個Chains(通道)的Pathloss(路徑損耗)
(1)把校準好的path_loss(路徑損耗)保存到本地的配置文檔,以便于測試程式運行時調用。
(2)獲取50 臺測試數據并對測試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每個測試項目的正太分布圖,看數據的分布是否集中,如果接近標準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越“矮胖”,表示總體的分布越分散;越小,曲線越“瘦高”,表示總體的分布越集中),則可以根據這50 臺的測試數據為基礎,定義初始的limits(界限),如果數據的正太分布比較分散,則需要重新校準,直到數據的分布能接近正太分布。
(3)用初始的limits(界限)再次收集500+的測試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看每個測試項目的正太分布情況,如果接近正太分布,則可以根據這500 臺的測試數據定義最終每個測試項目的limits(界限)。
SA 測試完成后,開始整機的組裝,在組裝好上殼、箱體、喇叭、網罩及天線等部件以后,接著就是進行FA Wi-Fi 測試。
同樣FA 測試也為相對測試,將在SA 挑選出來的一部分樣機組裝到整機,本文所談智能音響,整機加上了鐵網和外殼等。使用和SA 相同的軟件測試環(huán)境Teststand,利用IQ-xel 作為測試的主要儀器評定射頻的RX/TX 的性能。這樣就能把天線的組裝不良,SAWiFi 網卡單體的不良都能測試出來。
圖3 為FA 測試的硬件架構圖。
(1)固定Shielding box(屏蔽箱)內測試天線位置。
(2)固定DUT Holder(待測機器的夾具)的位置(需要找到一個對于所有信道平坦度都相差不大的位置)。
(3)用熱熔膠槍,把天線和DUT holder(待測機器的夾具)都固定死,防止作業(yè)員在測試時誤觸碰到影響測試結果。
(4)在連接整個硬件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設定每個DUT(待測機器)網絡端口IP,每個端口都不 能 相 同(169.254.1.1、169.254.2.1、169.254.3.1、169.254.4.1)。
FA 的測試和SA 的測試略有不同,主要增加了BT的功能,主要測試項目包括發(fā)送和接收兩部分,發(fā)送的測試項目如下:
(1)發(fā)射電平功率;
(2)發(fā)射頻普掩模;
(3)中心頻率容限;
(4)碼片時鐘頻率容限;
(5)發(fā)射加電和掉電坡度;
(6)RF 載波抑制;
(7)發(fā)射調制精確度。
接收的測試項目如下:
圖3 FA WiFi 測試的硬件架構
(1)最小輸入電平靈敏度;
(2)最大輸入電平;
(3)相鄰通道抑制;
(4)BLE(藍牙)(2412,2437,2472)靈敏度的測試[4]。
這些測試項目都是行業(yè)內的標準,測試完成后還會對每個測試項目做GRR(隨機誤差),當GRR(隨機誤差)小于10%,測量觀測值的變差中,由于測量過程導致的變差可以忽略,代表測量得到的數值可以用于數據分析。
用挑選好的樣機進行校準:
(1)調整衰減的大小和功率的大小直到每個信道的PER 丟包率小于10%,讓MCS(速率)盡可能的保持一個高水平;
(2)把輸出的功率保持在3~11 dBm,如果在11 dBm 的時PER(丟包率)過高即超過10%,則需要降低MCS(速率);
(3)如果選擇的衰減不能滿足這個標準(發(fā)射功率在3~11 dBm,速率在0~7 Mb/s,則必須要重新調整待測機器的擺放位置和測試天線的位置。
(4)校準完成后,得到一個power_table(功率表)。
(1)把校準好的power_table(功率表)保存到本地的配置文檔,以便于測試程式運行時調用。
(2)獲取50 臺測試數據并對測試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每個測試項目的正太分布圖,看數據的分布是否集中,如果接近標準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越“矮胖”,表示總體的分布越分散;越小,曲線越“瘦高”,表示總體的分布越集中),則可以根據這50 臺的測試數據為基礎,定義初始的limits(界限),如果數據的正太分布比較分散,則需要重新校準,直到數據的分布能接近正太分布。
(3)用初始的limits(界限)再次收集500+的測試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看每個測試項目的正太分布情況,如果接近正太分布,則可以根據這500 臺的測試數據定義最終每個測試項目的limits(界限)。
本文針對智能音響上WiFi 測試,總結了生產過程中的測試方案,所涉及的測試原理對不同領域的其他的產品也是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