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晉·庾亮《報溫嶠書》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碑敃r歷陽鎮(zhèn)將蘇峻叛亂,向京都建康進攻,江州刺史溫嶠欲火速前往保衛(wèi)建康,中書令庾亮憂恐荊州方向有失,嚴令溫嶠坐鎮(zhèn)原防,不得越雷池而東。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便成為溫嶠大軍令行禁止必須堅守的“底線”。
“底線”是什么?是指最低的條件,最低的限度。“底線”如“篩網”,有鮮明的分界線,在線上行事便中規(guī)中矩,符合要求;在線下行事,便屬負面,或入“雷區(qū)”或進“陷阱”。如同駕車于懸崖峭壁邊的道路上,“逾矩”而行,越過護欄,必將車毀人傷(亡)。而法紀就是剛性“底線”,越過,其后果與車逾護欄無異。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而“高標”,就是高出準則要求的人的行為或事物,可視為公認的標桿、典范、楷模之類,大家熟知的人物,諸如焦裕祿、楊善洲、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雷鋒、郭明義等等,個個響當當,令人肅然起敬,乃真正踐行“高標”者。
其實,“底線”甚為清晰明了。法紀所限不可為者,就是“底線”。而且針對一定范圍,現今“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就是為了體現先進性。倘若將“底線”作“高標”,并憑此論功行賞,拿著“及格”當“優(yōu)秀”,豈不成了“獨特的風景”,令人嗤笑?還別說,此類情況真就客觀存在。
近日,從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看到一個案例,說北京市通州區(qū)煤炭公司,同所屬企業(yè)簽訂“年度經營目標責任書“,并給下屬企業(yè)“一把手”設立“廉潔自律獎”,獎金萬元,已入個人腰包。巡察組認為,該企業(yè)涉嫌濫發(fā)獎金。最后,公司相關領導受到黨紀處分并被追責處理。在此案例中,“廉潔自律”本為“底線”,是不可逾越的“雷池“,豈能視為拿獎的標桿?假使于線下行事,輕者違紀,嚴重的就可能觸犯刑律。類似者,并非絕無僅有,盡管有的與法紀無關。有的僅僅完成年度任務,卻堂而皇之地分發(fā)年終獎金,因為同未完成任務者比,算是優(yōu)勝者;評先進,遲到早退次數少、病假事假少者可以當選,從中完全能窺出工作紀律的松松垮垮;商家未售假冒偽劣產品,就成為“誠信經營標兵”、“無假貨商場”,似乎售假販劣也算正常;某地評道德模范,將“忠誠婚姻、不虐待老人”作為條件之一,甚覺味道怪異。自貶標準,勢必牽引道德準則下移,敗壞世風,同時削弱公信力。
那么,一拍腦門,隨意抬高標準又當如何?對此不能一概而論。近日有媒體報道,正值秋冬交替,鄭州某街道環(huán)衛(wèi)工,持高壓水槍擊落樹上的黃葉,據說領導要求,“檢查時路上不能看見一片落葉”!環(huán)衛(wèi)工面對“零落葉”的“高標準”,只好用高壓水槍應對。這個“高標準”,不切實際,甚而有些荒誕,暴露出十足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招來“吃瓜群眾”圍觀、質疑、譏諷,如同兒戲般的“瞎指揮”,同樣踩了“四風”的“底線”,社會影響極壞。
看來,確須正視“底線”和“高標”問題,時時心念“雷池”之限,不“越矩”。反之,倘無“戒慎之心”,便會“越矩”而不自知。
摘自《諷刺與幽默》2019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