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學校教師,海南省省級骨干教師,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理事。
時維五月,序屬初夏。小塘里的荷已經展露新葉,樹尖的葉也由淺及深。風吹過,有暮春的微曛和初夏的清爽。一切都慢慢顯露出生機勃發(fā)、歲月靜好的樣子。神州大地剛剛歷經過一場劫難,結束了一場全民總動員的抗疫斗爭。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新型冠狀病毒反擊戰(zhàn)的親歷者,無數(shù)的醫(yī)務工作者奔赴前線,義無反顧,日夜奮戰(zhàn),體現(xiàn)出他們的醫(yī)者仁心;無數(shù)的平凡之人出錢出力,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少年“停課不停學”,把學習當作一種堅守,是祖國希望的未來朝氣。
塵埃落定,時間留下了些什么?用筆說話。這一期的微寫作,方老師想要和你聊聊這個遲來的春天,以及發(fā)生在這個春天的寫作故事。
這個春天,方老師算是過了一回主播癮,始終戰(zhàn)斗在網絡授課第一線。只是我的“敵人”不是可怕的病毒,而是屏幕對面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小神獸們。作為歷史的見證人、時代的參與者,沒有理由不拿筆記錄下當下的生活。可是一道家門,隔離了疫情,可能也意味著封閉——如果你不主動關心窗外事。方老師要求自己的學生拿起筆記錄下自己親歷的這場疫情,用歷史見證者的視角觀察和思考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和疫情有關的事情。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每天關注數(shù)據和輿情。每一次搜索和點擊,都是時代對我們的召喚,也是未來之責任。
方老師提出了特殊時期“疫情”寫作的要求:要有歷史的宏觀視角,從事件的微觀落筆,體現(xiàn)特殊事件下人的力量和偉大?!昂暧^視角,微觀落筆”,簡單點講,就是方老師希望學生可以從人類發(fā)展的角度,關照歷史,聚集人物。
說句實話,才上七年級的學生可能寫不出“時代的塵埃,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這樣的句子。筆力單薄,除了因為能力不足,還因為閱歷不夠。能夠讓人成長的一般都是生離死別的痛徹心扉。同學們一方面接受方老師的“輕視”,另一方面又鉚足了勁想要喊出一兩句振聾發(fā)聵的句子,還真有點難。
如何利用好已有的寫作技能,又能讓筆頭傳遞出更大的精神力量?方老師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借力而為。
直播課籌備之初,我們定的計劃是上七年級下學期的新課,備課時七下第一課是《鄧稼先》。也是寫人,寫時代。我們是不是可以跟著它學一點什么呢?課文的第一個小標題引起了我的關注。這不就是我要找的借力點:歷史的延伸和事件(人物)的聚焦。我們來看這個標題: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和八國聯(lián)軍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
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wèi)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
今天,一個世紀以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偉大勝利。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正文只有301個字,卻寫出了歷史的滄桑變化和人類改變歷史的偉大。首先看題目,“從……到……”是有變化過程的。作者從浩瀚的歷史中截取百年,又聚焦1898年,用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jié)點和事件的羅列來營造一種沉重感、屈辱感,以體現(xiàn)關鍵詞“最黑暗最悲慘”。接著作者這樣評價:“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鼻璨皇墙K結,作者筆鋒一轉,時間的邈遠都聚焦在了今天,一個世紀之后,完成了對題目的照應。作者肯定了中國人民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的起到的作用,繼續(xù)收攏鏡頭,最后焦點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又“鮮為人知”的鄧稼先。
這種大開大闔的敘事營造出一種宏大的時空,我們的視線被牽引著,從茫茫的歲月之川到眼前的這一群,再到特殊意義的那一個。有一種大時空和小人物對撞的震撼人心,又有一種小人物改變大格局的振奮人心。
所以,當我們把個人和民族的價值,放眼于歷史長河當中,我們就不僅僅是在記錄那些人、那些事,而是在記錄人的力量、人類的力量。這就是在歷史的延伸中聚焦人物的寫法,是不是有一種蒙太奇的感覺?
學生說,老師,這有點難。我說,沒關系,能學一點是一點。從仿寫開始,還是可以一試的。說得簡單一點,宏觀是以時間的羅列顯示歷史的延伸,微觀是用鏡頭的聚焦來引出重要的人物。來看我們的微話題。
★微話題:
請你仿照課文《鄧稼先》的第一個小標題,結合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由事到人,體現(xiàn)出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微盤點:
從驚慌失措到鎮(zhèn)定自若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重大疫病的爆發(fā)給人類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失,是人類歷史上令人痛心又無奈的回憶。舉其中重大的幾件為例:
十四世紀在歐洲一直被稱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近五千萬人死亡。
1520年墨西哥爆發(fā)天花,喪失近兩千萬人。
1630年意大利發(fā)生瘟疫,死亡五十萬人。
……
非典、埃博拉,這些瘟疫時不時會出來威脅人類,它們讓人類恐慌。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fā),危及所有人的安全。無數(shù)的醫(yī)護人員主動請纓上了前線,他們救死扶傷,努力讓疫情不再猖狂肆虐。他們是人間的天使,是黑暗中的燈火,是值得人們崇敬的白衣天使,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是他們,讓我們從驚慌失措到鎮(zhèn)定自若。
(??谑形逶春訉W校七(5)班·劉暢祺)
從非典肺炎到新冠病毒
17年前在我國廣東發(fā)生了“SARS疫情”并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逐漸消失。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性肺炎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
17年后的今天,在我國武漢市,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迅速向全國各地蔓延。截止2月12日,累計確診病例44653例,死亡病例1113例,治愈出院4740例。
病毒是因為人類食用野生動物而傳染給人類的,環(huán)境的破壞導致病毒變異。人類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這兩次重大疫情中,我們不能忘記有一位可敬可愛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護佑著我們——鐘南山爺爺。
(??谑形逶春訉W校七(5)班·吳霏陽)
從驚慌失措到發(fā)起反擊
新冠肺炎的突然降臨,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這幾年來爆發(fā)的最大、最可怕的一次瘟疫。短短30多天的時間就有四萬多人感染病毒。
12月下旬,武漢市開始出現(xiàn)不明肺炎,但是沒能引起武漢人民的重視。
1月初,醫(yī)院有醫(yī)護人員被感染的病例出現(xiàn)。
1月20日,國家衛(wèi)建委鐘南山院士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可以人傳人的。
1月23日凌晨,武漢市宣布封城,人們驚惶失措,新型冠狀病毒迅速蔓延。
從全國各地應援而來的醫(yī)護人員匯聚武漢;從全國各地急馳而來的緊缺物資支援武漢;國家組建的最強大的科研小組開始向病毒發(fā)起進軍。中國人民已經從驚慌失措開始向病毒發(fā)起反擊。
(??谑形逶春訉W校七(5)班·李道情)
★微點評:
方老師從學生習作中選取了三個不同的角度。第一例從人類歷史中比較嚴重的疫情說起,最后聚焦在人們主動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表現(xiàn)上。體現(xiàn)出人類在與病毒戰(zhàn)斗的漫長歷史中的變化和決心。第二例是將17年前的SARS疫情和現(xiàn)在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結合起來說,通過時間和數(shù)據的羅列,引發(fā)觸目驚心之感,讓人感到沉重。最后聚焦于兩次疫情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鐘南山院士身上,使人物的意義和價值得以凸顯。第三例從新型冠狀病毒出現(xiàn)開始,羅列時間,聚焦事件,時間線的回顧,給人一種緊迫感,但結尾聚焦到人的力量,又讓人溫暖而充滿信心。
三位同學在仿寫中有自我的思考和突破,有歷史的視野和事件的聚焦,傳遞出歷史的滄桑感和使命感。三個小標題都有耐人尋味的地方。
方老師在《經典仿寫,文有墨香》中談到過微仿寫的運用,這一次借疫情說話,是對這一話題的延續(xù)。有句話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希望我們通過回望歷史,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正是因為我們身邊有這些最可愛的人,才撐起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民族精神。仿寫只是開始,思想還需延續(xù)。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今天的微口訣吧。
★微口訣:
宏觀視角溯歷史,微觀落筆說事件。
個人縱只一塵埃,家國情懷聚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