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亢 婷
(寧夏大學 新華學院,寧夏 銀川750021)
當流行病在一個地區(qū)開始蔓延時,相關部門通常會通過宣傳報道來使人們意識到流行病的存在,人們獲知流行病爆發(fā)的消息之后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降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2013 年,Manfredi等[1]研究了人們的行為改變對流行病傳播過程的影響.2017 年,Kumar 等[2]將“易感人群行為反應項”引入到艙室模型中,于是得到了如下的具有信息干預的SIRS流行病模型:
其中,S、I、R 和Z 分別表示易感人群、感染人群、康復人群和人群中信息的密度.模型中的參數(shù)均為非負常數(shù),Λ表示易感者的常數(shù)補充率,β 表示接觸率,μ表示自然死亡率,μ1表示人們對信息的反應強度,m 表示由于信息干預使得人們行為的改變率,γ表示感染人群的康復率,ε 表示病死率,δ 表示恢復者免疫喪失率,a表示信息的增長率,b 表示飽和常數(shù),a0表示信息的自然消失率[2].由于資源、經(jīng)濟水平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的存在,人們對信息干預的反應不會達到100%,所以信息干預項取為μ1mZ(t)S(t).
在許多傳染病模型中,傳染病發(fā)生率都取為雙線性的,即βSI,表示每一次接觸中被感染的概率相同.然而有研究表明,非線性的發(fā)生率比雙線性的更加合理[3-4].在實際情況中,當感染者人數(shù)較多時,發(fā)生率會由于對易感者采取保護措施或?qū)Ω腥菊哌M行隔離而降低,而雙線性的感染率不能刻畫出這種變化,所以應當在模型中引入非線性的發(fā)生率.受文獻[3]啟發(fā),在本文中使用飽和發(fā)生率βSI/(1+αI).
圖2 左列表示隨機模型(2)中S(t)、I(t)和R(t)在不同噪聲強度下的路徑,右列表示當σ取不同值時I(150)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直方圖Fig. 2 The left column shows the path of S(t),I(t)and R(t)for SDE model(2)under different noise intensities,the right column displays the histogram of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I(150)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σ
流行病的爆發(fā)給人類的健康和國家的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本文提出了一個具有信息干預和飽和發(fā)生率的隨機SIRS 模型,研究了疾病的持久性和隨機模型解平穩(wěn)分布的存在性.最后通過數(shù)值例子驗證了理論結(jié)果.
(定理1 中定義的一個常數(shù))的表達式中可以看出I(t)的下界會隨著μ1的增大而減小,所以信息干預可能會抑制流行病的爆發(fā).
致謝 寧夏大學自然科學基金(ZR16013)給予了本文資助,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