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南海東北部夏季小型底棲生物研究*

        2020-05-25 00:51:32賈素素喬春艷
        海洋與湖沼 2020年3期
        關鍵詞:站位線蟲沉積物

        賈素素 喬春艷 黃 勇

        南海東北部夏季小型底棲生物研究*

        賈素素 喬春艷 黃 勇①

        (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聊城 252000)

        采用現場調查和實驗室分選的方法, 對在南海東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個站位點的小型底棲生物沉積物樣品進行了分選分析研究。通過對樣品的類群組成、豐度、生物量以及空間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結果表明, 南海東北部海域7個站位點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為(224.3±52)ind./10cm2, 分選出小型底棲動物三個大類群, 其中線蟲占整個小型底棲生物總豐度的95.7%, 其次為底棲橈足類(4.1%), 多毛類(0.2%)。本次研究中線蟲的平均個體干質量為0.15μg/個; 在生物量上, 線蟲為(32.2±12.96)μg/10cm2, 占小型底棲生物總生物量的58.7%。垂直分布上65.7%的小型底棲動物以及其中最優(yōu)勢的線蟲(64.8%)都分布在沉積物表層0—2cm處。本航次樣品中共鑒定出海洋線蟲293種或分類實體, 隸屬于105屬, 26科, 4目, 其中發(fā)現并描述了2個新種和5個新紀錄。主要優(yōu)勢屬有、、、和等。在攝食類型上, 沉積食性者(1A+1B)占優(yōu)勢(物種數占70.3%, 個體數占72%); 雌雄比例為1︰0.45, 幼齡個體占線蟲群落個體總數的32.5%。通過分析研究小型底棲動物各個類群的豐度和生物量以及與其他海域相關研究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 南海相較其他海域整體豐度偏低。就目前已有的南海相關研究資料中, 本文研究的南海東北部海域的豐度也偏低; 南海東北部海域的研究為南海小型底棲生態(tài)學研究補充數據, 為以后我國線蟲的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小型底棲動物; 自由生活海洋線蟲; 底棲生態(tài)學; 南海東北部

        南海是我國三大邊緣海域之一, 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南海平均水深為1212m, 海水表層水溫25—28°C左右, 年溫差3—4°C。南海地處低緯度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獨特的氣候和水文環(huán)境造就海域物種豐富, 生物多樣性高。小型底棲動物是一群數量大、種類多、分布廣的生物。由于小型底棲的個體小、生活周期短、繁殖率高, 因此周轉率較高; 小型底棲既能作為更高營養(yǎng)級的食物又能調節(jié)微生物的生產, 因此小型底棲動物在底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Gerlach, 1971; Montagna, 1995)。小型底棲生物作為更高營養(yǎng)級的食物, 其數量及多樣性的變動會對大型底棲生物的數量造成直接影響(Gerlach, 1971)。在海洋沉積物中, 自由生活的線蟲和底棲橈足類是小型底棲生物中的兩大優(yōu)勢類群, 其豐度、生物量直接決定小型底棲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 而線蟲作為海洋沉積物中最優(yōu)勢的類群, 其豐度可達小型底棲生物總豐度的70%—90%, 部分研究區(qū)域豐度占比高達95%以上,生物量也基本居首位。

        國際上對小型底棲生物的生態(tài)學和對自由生活的海洋線蟲的分類研究較早, 尤其是對于河口以及陸架區(qū)域的研究早在1988年就有相關生態(tài)方面的詳細報道(Coull, 1988; Higgins, 1988)。我國對于小型底棲生物的研究不管是從生態(tài)方面還是分類方面都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四大海域方面, 渤海先開啟了小型底棲生物的生態(tài)學研究, 隨后黃海、東海及臺灣海峽都相繼開展了此類生態(tài)研究(方少華等, 2000; 慕芳紅等, 2001; Liu, 2005; 陳海燕等, 2009; 王小谷等, 2010), 對于自由生活線蟲的分類研究, 黃海是研究最為詳實的海域, 其次為東海, 而渤海和南海對于線蟲的分類研究涉及較少。綜上, 對南海的研究無論是小型底棲生態(tài)學還是自由生活線蟲的分類研究都相對薄弱。目前對南海的研究包括王家棟等(2009)、杜永芬等(2010)、Cai等(2012)、唐玲等(2012)、劉曉收等(2014)對南海部分區(qū)域進行了小型底棲豐度和生物量的研究。南海面積廣闊, 除劉曉收等(2014)對南海北部深海區(qū)的研究以外, 其他都是對近海和淺海區(qū)域的研究。以上的研究海域只占南海面積的一小部分, 還有大面積的海域急需調查研究。南海除小型底棲生物生態(tài)學的研究外, 分類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海洋線蟲的分類研究也相對較少。

        本文研究樣品采自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附近7個站位點, 通過分析研究小型底棲動物各個類群的豐度、生物量、雌雄比例、攝食類型等方面來反映其群落結構, 通過對線蟲的觀察鑒定來分析南海東北部海域自由生活線蟲的種類組成和多樣性特征, 通過對南海東北部海域的研究補充南海海域小型底棲動物生態(tài)學數據及為我國自由生活海洋線蟲的研究積累基礎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利用由醫(yī)用注射器改造的取樣管(管徑2.6cm), 在0.1m2Gray-O’Hara箱式采泥器所采集的未收擾動的沉積物樣品中插管取樣, 同一站位取4個平行樣, 樣芯8cm, 按照0—2、2—5、5—8cm分成3層分別裝入取樣瓶, 然后加等體積的10%海水福爾馬林溶液固定, 用于小型底棲動物的研究(黃勇等, 2007; Jia, 2019)。

        2017年8月搭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綜合考察共享航次“東方紅2號”考察船對南海東北部海域(19°40′—22°6′N, 114°26′— 118°15′E)的12個站位(圖1)進行了小型底棲動物群落的調查研究, 利用0.1m2Gray-O’Hara箱式采泥器, 在12個站位進行了沉積物樣品的采集, 其中只有7個站位采集到了不受擾動的定量樣品(表1), 并對這7個站位進行了小型底棲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

        1.2 數據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數據的處理及分析主要利用Excel和PRIMER 6.0進行, 對各個類群的小型底棲動物進行統(tǒng)計, 通過相應公式計算得到小型底棲動物各個類群的豐度(ind./10cm2)、生物量(μg/10cm2), 生產量[μg/(10cm·a)]以及對海洋線蟲的雌雄比例和攝食結構統(tǒng)計分析。B(生物量)=豐度×各類群的個體干質量; P(生產量)=9B (張志南等, 2004; 蔣維軍等, 2016)。

        圖1 南海東北部采樣站位圖

        表1 南海東北部采樣站位表

        Tab.1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1.3 線蟲的個體干質量的計算

        在光學顯微鏡下, 利用NIS-Elements圖像分析軟件, 隨機測量200條線蟲的體長和體寬, 通過公式: 個體的平均干質量=530××2×1.13×0.25 (Platt, 1985; Jensen, 1992), 獲得這200條海洋線蟲每個個體的平均干質量, 然后計算得出本次樣品海洋線蟲個體干質量的平均值(劉夢迪等, 2018)。因個體干質量乘以海洋線蟲豐度值等于生物量, 所以個體干質量的估算或測量對海洋線蟲生物量正確估算具有決定作用。

        2 結果與分析

        2.1 小型底棲動物的類群組成與豐度

        在2017年8月在南海東北部海域采集的7個站位的沉積物樣品中只分選出了海洋線蟲、底棲橈足類、多毛類三種小型底棲動物類群。綜合圖 2和表2可知, 在豐度上, 小型底棲生物的平均豐度為(224.3±52)ind./10cm2, 其中豐度最高值出現在S2站位, 為(390.1±75.2)ind./10cm2; 其次為8站位(311.3± 119.2)ind./10cm2; 最低值出現在W7站(96.1±46.4)ind./ 10cm2。在小型底棲動物類群中, 線蟲占據絕對的優(yōu)勢, 約95.7%; 其他類群分別是底棲橈足類占4.1%, 多毛類占0.2%。從生物量上看, 線蟲的生物量最大, 為(32.2±12.96)μg/10cm2, 占總數的58.7%; 其次為橈足類(17.4±17.4)μg/10cm2, 占總數的31.7%; 多毛類(5.3±10.2)μg/10cm2, 占9.6% (見表2)。

        表2 7個站位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生物量及生產力

        Tab.2 Abundance, biomass and production of main meiofaunal groups in seven stations

        圖2 7個站位小型底棲動物的豐度柱狀圖

        2.2 小型底棲生物的垂直分布

        對本次研究的7個站位進行小型底棲生物垂直分布統(tǒng)計分析(圖 3), 分析數據顯示小型底棲生物在沉積物0—2cm層占65.74%, 在2—5cm層占23.15%, 在5—8cm層占11.11%。結果表明0—5cm層沉積物中的取樣效率高達88.89%。

        3 線蟲的種類組成和多樣性

        3.1 線蟲的豐度

        本次研究的南海東北部海域7個站位線蟲的平均豐度是(214.6±54.1)ind./10cm2, 占小型底棲動物總豐度的95.7%, 線蟲豐度最高值在S2站位, 為(378.8±76.7)ind./10cm2; 其次是8站位, 為(306.4± 188.3)ind./10cm2, 而最低值出現在W7站位, 豐度僅為(89.1±46.1)ind./10cm2, 其他4個站位的豐度值相差不大(見圖4)。在垂直分布上, 64.82%的線蟲主要分布于沉積物表層0—2cm。線蟲作為小型底棲動物中的優(yōu)勢類群, 線蟲豐度變化以及空間分布情況都與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和空間分布趨于一致。

        圖3 7個站位的小型底棲動物垂直分布圖

        圖4 7個站位的線蟲豐度柱狀圖

        3.2 線蟲的個體干質量和生物量

        3.2.1 線蟲個體干質量 通過公式計算, 本次研究樣品中線蟲的平均個體干質量為0.15μg/個, 根據以往的研究數據, 經驗系數是0.4μg/個, 而采集于北黃海冬季沉積物(于婷婷等, 2015), 長江口及東海海域沉積物(史本澤等, 2015), 南黃海冬季沉積物(黃勇等, 2005)中的海洋線蟲所實測的個體干質量分別為0.196、0.214、0.261μg, 實測結果遠小于普遍使用的經驗系數; 采集于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冬季沉積物(劉均玲等, 2013), 福建九龍江口和洛陽江口紅樹林濕地沉積物(劉夢迪等, 2018)中的線蟲實測的個體干質量分別為0.6μg和0.826μg, 其結果大于經驗系數0.4μg/個。通過對比以往研究結果推斷可能受幼體所占比例和群落結構種類組成等因素的影響, 不同海域所采集的線蟲, 其個體干質量存在較大的差別。從而計算生物量時不推薦統(tǒng)一使用經驗系數0.4μg/個, 應該使用本次所研究沉積物中所實測的線蟲的個體干質量, 從而減少計算生物量及生產量時的誤差。

        3.2.2 線蟲的生物量 按實測的線蟲個體干質量計算, 7個站位線蟲的平均生物量僅為(32.2±12.9)μg/ 10cm2; 按經驗系數計算則平均生物量為(85.4± 34.5)μg/10cm2, 實測值和預估值相差較大, 圖5折線圖中, 系列1表示在實際計算所得系數0.15μg/個下所求的生物量, 系列2表示在經驗系數0.4μg/個的情況下所求的生物量, 圖中可以直觀地可以看出各個站位的實測值與預估值的差距較大。

        圖5 線蟲不同個體干質量下7個站位線蟲的生物量

        注: 系列1: 在實際計算所得系數0.15μg/個下所求的生物量; 系列2: 在經驗系數0.4μg/個的情況下所求的生物量

        3.3 線蟲群落的營養(yǎng)結構

        線蟲雖然整體結構相似, 但因口腔類型不同, 因此攝食結構不同, 在底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不同的營養(yǎng)級。它們取食一般來自細菌、微藻以及有機碎屑, 有些種類的線蟲能捕食其他小型線蟲作為食物。線蟲的攝食機制與其口腔類型密切相關。Platt和Warwick把自由生活海洋線蟲的口腔類型劃分為4種類型, 分別為選擇性沉積食性者(1A)、非選擇性沉積食性者(1B)、刮食者(2A)以及捕食者(2B) (Platt, 1983)。本研究所鑒定的線蟲所有物種中, 選擇性沉積食性者(1A)最占優(yōu)勢, 有112種, 占總物種數38.2%; 其次為非選擇性沉積食性者(1B), 占總物種數32.1%; 捕食者(2B)最少, 占9.2%; 刮食者(2A)則占總物種數的20.5%。按個體數量統(tǒng)計, 選擇性沉積食性者(1A)優(yōu)勢度最高, 占線蟲總數的42%; 捕食者(2B)最低, 占總數的8%; 其他兩種類型1B和2A分別占總數的30%和20%。按照總體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 四種攝食類型的線蟲比例高低順序一致, 為1A型>1B型>2A型>2B型, 而選擇性沉積食性者與非選擇性沉積食性者所占比例接近。總之, 沉積食性者(1A+1B)無論是從數量上(72%)還是種類上(70.3%)均優(yōu)勢度最高。線蟲的營養(yǎng)結構與沉積物里食物類型密切相關。沉積食性者主要以細菌大小的有機顆粒和腐爛的有機碎屑為食, 由此推測本研究樣品的南海東北部海域的線蟲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有機碎屑。

        3.4 線蟲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

        海洋線蟲分為成體和幼體, 成體又包含雌體和雄體。通過對南海東北部海域7個站位線蟲性別比例進行統(tǒng)計(表3), 結果顯示幼體在線蟲群落中所占比例為22.0%—44.3%, 平均比例為30.8%; 雌雄比例為1︰0.30—1︰0.58。在總體數量上, 雌體>幼體>雄體, 只有個別站位中雄體數量多于幼體。

        表3 7個站位雌雄個體數、幼齡個體數及雌雄比

        Tab.3 The ratios of female to male and juvenile to adult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y

        3.5 線蟲的種類組成

        通過對本次南海東北部海域7個站位沉積物樣品的鑒定分析, 本次樣品共鑒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線蟲293種或分類實體, 隸屬于105屬, 26科, 4目, 其中已描述發(fā)表新種2個Jia, 2019,Jia, 2019。在總體屬的水平上,的數量約占總數的9.6%, 為本樣品中最優(yōu)勢屬;為第二大優(yōu)勢屬, 占線蟲總數的8.7%;在數量上與相差不大, 約占總數的8.4%; 其他相對優(yōu)勢的屬分別為(5.9%)、(4.4%)、(4.3%)、(3.4%)。在不同站位之間線蟲的種類組成也有明顯的差別, 其中優(yōu)勢屬、、、、、、等, 不僅數量多, 而且在7個站位中均有分布; 部分屬僅在某個站位存在, 如、、、, 這些屬數量少, 而且在以往的自由生活線蟲分類研究中也不常見。屬是本次研究中最優(yōu)勢的屬, 該屬分布很廣, 是種類豐富的深海自由生活線蟲, 分布在世界各地, 迄今為止此屬已描述51個種(Miljutin, 2016)。該屬在本次研究的海域物種多樣性很高, 而且數量多, 目前已經鑒定出了10 種, 還有部分待鑒定中。

        4 討論

        4.1 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種類組成

        由表4可知, 各個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均有差別, 與其他研究海域相比, 本研究海域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均低于其他海域, 各研究海域出現差別可能由兩個大方面引起: 其一, 與篩選時所選擇的網篩孔徑大小有關; 其二, 與采樣地的沉積物類型有關(表1)。從總體中國的四大海區(qū)來看(忽略網篩孔徑大小的影響), 除個別研究海域外, 南海的小型底棲動物豐度普遍低于渤海、黃海和東海。就南海海域看, 不同研究區(qū)域豐度也有差別, 目前在南海已研究的海域中, 豐度最高的為南海芽莊灣(Pavlyuk, 2006), 為(1034.6±450)ind./10cm2, 篩選所用網篩孔徑為63μm; 最低值則是王家棟等(2009)所統(tǒng)計的南海近海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為(156±56)ind./10cm2, 所用網篩孔徑為31μm。我國目前對于深海區(qū)小型底棲生物的研究較為薄弱, 楊俊毅等(2005)對熱帶北太平洋深海區(qū)小型底棲生物的空間分布進行了研究, 其所統(tǒng)計的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為34.1ind./ 10cm2; 王小谷等(2013)統(tǒng)計了東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東、西兩個小區(qū)域, 發(fā)現東小區(qū)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為(104.4±20.48)ind./10cm2, 線蟲的平均豐度為(97.23±19.51)ind./10cm2, 西小區(qū)小型底棲動物豐度(40.26±25.84)ind./10cm2, 線蟲平均豐度(36.78± 25.08)ind./10cm2; 史本澤(2016)統(tǒng)計了西太兩個深海區(qū), 西太沖繩海槽深海區(qū)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為303.7ind./10cm2, 線蟲豐度為209.8ind./10cm2, 西太雅浦海山區(qū)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為216.1ind./10cm2, 線蟲豐度為199.8ind./10cm2。以上研究海域的水深大都在3000—5500m, 其中只有熱帶北太平洋深海區(qū)兩個站位水深較淺, 為1906m和2405m。但無論是水深方面還是沉積物類型方面, 與本研究最為相似的為劉曉收等(2014)所統(tǒng)計的南海北部深海海域, 其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為(566.12±635.61)ind./10cm2, 線蟲的平均豐度為(536.21±593.48)ind./10cm2, 高于本研究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224.3±52)ind./10cm2。前者研究海域水深87—1600m, 沉積物類型為砂、粉砂、粉砂質黏土, 所用網篩孔徑為31μm; 本研究水深273—1417m, 沉積物類型為砂質粉砂、黏土質粉砂, 所用網篩孔徑為42μm。由此初步推測, 兩研究海域豐度值差較大的原因與水深關系不大, 而與所選用的不同大小網篩及沉積物類型有關。本研究樣品在分選的過程中發(fā)現南海深海的線蟲以及其他小型底棲動物個體較小, 從線蟲的個體干質量也可以看出線蟲體型偏小, 因此選擇網篩孔徑比較大時可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流失。建議在分選深海區(qū)域的樣品時選用31μm孔徑的網篩。

        總之, 通過對不同海域研究的比較(表4), 發(fā)現南海海域較其他海域小型底棲動物豐度較低, 深海海域比近海、淺海的小型底棲動物豐度低。而影響因子不止與所選的網篩孔徑有關, 還可能與水深、鹽度、溫度、沉積物中有機質含量等環(huán)境因子有關, 而在深海海域中食物是小型底棲生物分布最大的限制因子(楊俊毅等, 2005)。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本研究海域小型底棲動物管是豐度上還是種類組成上與以往研究數據都相差較大, 要想確定具體與哪些環(huán)境因素有關還需要后期進行實驗分析對比。

        本次研究樣品中可獲得的小型底棲動物類群只有線蟲, 橈足類以及多毛類三大類。其中線蟲占小型底棲動物豐度的95.7%, 其次為橈足類占4.1%, 多毛類占0.2%, 相比以往研究中, 無論是南海還是其他海域篩選出的小型底棲動物的種類都多于3種, 推測可能與海域環(huán)境以及沉積物類型有關。

        表4 南海東北部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和線蟲豐度百分比與其他海域的比較

        Tab.4 Comparison of abundance of meiofauna and percentage of nematode betwee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other areas

        4.2 線蟲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在水平方向上, 各個站位線蟲的豐度和種類呈不均勻分布, 一般與研究海域的環(huán)境因子密切相關。本次研究樣品來源于南海東北部海域的海底沉積物(表1), 除W7站位是水深較淺外, 其他站位水深在714—1240m, 屬于深海區(qū)域, 深海區(qū)水溫、鹽度等受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不大, 而且深海區(qū)與潮間帶相比, 雖然不容易遭到海水的沖刷, 但深海風暴和懸浮沉降會影響沉積物; 排除這些因素, 影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食物, 即沉積物中的有機質。本次研究的站位中, S2站位豐度最高, W7站位豐度最低, S2站位沉積物類型為灰青色細膩泥質, 無雜物; W7站位的沉積物類型為灰青色泥質、內含砂和結核。沉積物越細則更容易儲存營養(yǎng)物質, 有利于線蟲的生存而含砂量大的沉積物中營養(yǎng)物質容易流失, 不利于線蟲的生長繁殖。線蟲的豐度除了與環(huán)境因子有關以外, 還有一定的人為因素(即分選時所選用的網篩孔徑的大小), 尤其是深海區(qū)域, 線蟲個體較小, 如果選用的網篩孔徑比較大, 在挑選時容易漏掉較小的個體。該項人為因素只要選用合適的網篩, 基本可以減少人為方面的誤差。

        在垂直分布上, 線蟲通常分布在沉積物表層0—8cm范圍內, 且主要集中于0—2cm沉積物表層(張志南等, 2004), 本研究中線蟲64.82%都分布在沉積物表層0—2cm中, 也符合這一研究結果。

        4.3 線蟲的群落結構和性別比例的分析討論

        本次研究中線蟲的群落結構總體上以沉積食性者(1A+1B)為主, 側面反映出本次研究海域的沉積物中有機質以有機碎屑為主。在性別比例上, 線蟲群落中幼體占比為32.5%, 高于蔣維軍等(2016)對東海海域秋季的研究結果(29%), 低于長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夏季(于婷婷, 2015; 41.5%)、南黃海冬季(黃勇, 2005; 60%)的研究結果, 國外研究認為線蟲群落年齡結構與季節(jié)有關。因受采樣條件的局限, 未對南海東北部沉積物的線蟲進行不同季節(jié)的對比, 本次研究樣品來自深海, 季節(jié)變化對深海環(huán)境影響較小, 因此我們推斷本次研究樣品的群落結構與季節(jié)變化關系不大。根據以往研究數據顯示, 線蟲群落的幼體比例一般冬季高于夏季, 但這一規(guī)律是否普遍存在, 線蟲年齡結構是否還受其他因素影響, 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該研究海域線蟲群落中雌雄平均比例為1︰0.45, 大部分站位雌性個體數遠高于雄性個體, 這一研究結果與其他海域的研究結果也大致相似。

        5 結論

        綜上, 本研究對南海東北部海域7個站位點小型底棲動物尤其是對線蟲進行研究, 包括豐度、生物量, 線蟲個體干質量、性別比例, 營養(yǎng)結構等。小型底棲動物的平均豐度為(224.3±52)ind./10cm2, 且分選出的三大類群中, 線蟲占總豐度的95.7%, 底棲橈足類占4.1%, 多毛類占0.2%。在生物量上, 線蟲占比為58.7%。垂直分布上65.7%的小型底棲動物以及其中最優(yōu)勢的線蟲(64.8%)都分布在沉積物表層0—2cm處。本航次樣品中共鑒定出海洋線蟲293種或分類實體, 隸屬于105屬、26科、4目, 其中已描述發(fā)表了2個新種和1個新紀錄。主要優(yōu)勢屬有、和等。在攝食類型上, 沉積食性者(1A+1B)占優(yōu)勢(物種數占70.3%, 個體數占72%); 雌雄比例為1︰0.45, 幼齡個體占線蟲群落個體總數的32.5%。通過與以前研究數據對比, 南海東北部海域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偏低, 線蟲占比與以往大部分研究相同, 都是最優(yōu)勢類群, 且在小型底棲生物類群中占比例最高; 線蟲雌雄比例遵循以前研究規(guī)律雌體占比多于雄體; 線蟲物種多樣性高。

        于婷婷, 徐奎棟, 2015. 北黃海冬季沉積物中線蟲個體干質量初探. 海洋科學, 39(6): 8—14

        王小谷, 王春生, 張東聲等, 2010. 長江口及其陸架春季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 生態(tài)學報, 30(17): 4717—4727

        王小谷, 周亞東, 張東聲等, 2013. 2005年夏季東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區(qū)小型底棲生物研究. 生態(tài)學報, 33(2): 492—500

        王家棟, 類彥立, 徐奎棟等, 2009. 中國近海秋季小型底棲動物分布及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研究. 海洋科學, 33(9): 62—70

        方少華, 呂小梅, 張躍平等, 2000. 臺灣海峽小型底棲生物數量的量分布. 海洋學報, 22(6): 136—140

        史本澤, 2016. 不同生境中海洋線蟲分類及小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史本澤, 于婷婷, 徐奎棟, 2015. 長江口及東海夏季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和生物量變化. 生態(tài)學報, 35(9): 3093—3103

        劉均玲, 黃 勃, 梁志偉, 2013. 東寨港紅樹林小型底棲動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研究. 海洋學報, 35(2): 187—192

        劉曉收, 許 嫚, 張敬懷等, 2014.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和生物量. 熱帶海洋學報, 33(2): 52—59

        劉夢迪, 陳建春, 郭玉清等, 2018. 紅樹林濕地沉積物中海洋線蟲個體干質量的研究. 海洋學報, 40(8): 89—96

        孫 燕, 2018. 萊州灣小型底棲生物生態(tài)和自由生活線蟲分類研究. 聊城: 聊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杜永芬, 徐奎棟, 孟昭翠等, 2010. 南海小型底棲動物生態(tài)學的初步研究. 海洋與湖沼, 41(2): 199—207

        楊俊毅, 王春生, 劉鎮(zhèn)盛等, 2005. 熱帶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棲生物大尺度空間分布. 海洋學研究, 23(3): 23—29

        張 艷, 張志南, 黃 勇等, 2007. 南黃海冬季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8(2): 411—419

        張志南, 林巋旋, 周 紅等, 2004. 東、黃海春秋季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研究. 生態(tài)學報, 24(5): 997—1005

        陳海燕, 周 紅, 慕芳紅等, 2009. 北黃海小型底棲生物豐度和生物量時空分布特征.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39(4): 657—663

        唐 玲, 張洪波, 李恒翔等, 2012. 大亞灣秋季小型底棲生物初步研究. 熱帶海洋學報, 31(4): 104—111

        黃 勇, 2005. 南黃海小型底棲生物生態(tài)學和海洋線蟲分類學研究.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黃 勇, 張志南, 劉曉收, 2007. 南黃海冬季自由生活海洋線蟲群落結構的研究. 海洋與湖沼, 38(3): 199—205

        蔣維軍, 高 群, 王海霞等, 2016. 東海秋季小型底棲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9(2): 65—74

        慕芳紅, 張志南, 郭玉清, 2001. 渤海小型底棲生物的豐度和生物量.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31(6): 897—905

        Cai L Z, Fu S J, Yang J, 2012. Distribution of meiofaunal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eibu Gulf, South China Se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31(6): 92—103

        Coull B C, 1988. Ecology of the marine meiofauna. In: Higgins R P, Thiel H ed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iofauna.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Gerlach S A, 1971. On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meiofauna for benthos communities. Oecologia, 6(2): 176—190

        Higgins R P, Thiel H, 1988.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eiofauna. Washington D C, US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488

        Jensen P, Nehring S, 1992. Review ofcobb (nematoda, chromador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species. Zoologica Scripta, 21(3): 239—245

        Jia S S, Huang Y, 2019.sp. nov. (Nematoda: Monhysterida: Xyalida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Zootaxa, 4603(3): 568—574

        Liu X S, Zhang Z N, Huang Y, 2005.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meiobenthos in the spawning ground of anchovy () in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4(3): 94—104

        Miljutin D M, Miljutina M A, 2016. Review ofAllgén, 1933 (Nematoda: Chromadoridae), a genus of marine free-living nematodes, with a tabular key to species. Nematology, 18(5): 537—558

        Montagna P A, 1995. Rates of metazoan meiofaunal microbivory: a review. Vie et Milieu, 45(1): 1—9

        Pavlyuk O N, Trebukhova J A, 2006. Meiobenthos in Nha Trang Ba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Vietnam). Ocean Science Journal, 41(3): 139—148

        Platt H M, 1985. The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 genus sabatieria (nematoda: comesomatidae). Taxonomic revision and pictorial key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83(1): 27—78

        Platt R M, Warwick R M, 1983.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Ⅰ. British Enoplids: pictorial key to world genera and not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ritish species. In: Barnes R S K, Crothers J H eds. Synopses of the British Fau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6

        STUDY ON SUMMER MEIOFAUNA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JIA Su-Su, QIAO Chun-Yan, HUANG Y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Meiobenthos were sampled in seven st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August 2017. The group composition, abundance, biomas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Three small benthic groups, i.e., Nematode, Copepod and Polychaete, were selected in the seven st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small benthic animals were (224.3±52)ind./10cm2. Nematode accounted for 95.7% of the total abundance of all meiofauna, followed by Copepod (4.1%) and Polychaete (0.2%). The average individual dry mass of nematode was 0.15μg. The biomass of Nematode was (32.2±12.96)ind./10cm2, accounting for 58.7%. About 65.7% of the meiofauna, including dominant nematodes (64.8%), were found in the top 0—2cm sediment. In total, 293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elonging to 105 genera, 26 families, and 4 orders, including 2 new species and 5 new records. The major dominant genera were,,,, and. In feeding type, the deposit feeders (1A+1B) were the dominants (70.3% of species and 72% of individuals). The average ratio of males to females was 1︰0.45, and the young individuals accounted for 32.5%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nematodes. In addition,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various groups of meiofaun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ases of other sea area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abundance of meiobentho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low, and was even lower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study enriched the data of small benthic ecolo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future studies on nematodes in China.

        meiofauna; marine nematode; benthic ecology;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41676146號。賈素素, 碩士研究生, E-mail:2252015974@qq.com

        黃 勇, 教授, E-mail: huangy@lcu.edu.cn

        2019-11-18,

        2020-02-25

        Q19

        10.11693/hyhz20191100216

        猜你喜歡
        站位線蟲沉積物
        夏季蔬菜換茬期線蟲防治要注意
        晚更新世以來南黃海陸架沉積物源分析
        海洋通報(2022年2期)2022-06-30 06:07:04
        提高政治站位 對標國內一流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艙沉積物的分散處理
        海洋石油(2021年3期)2021-11-05 07:43:12
        建黨百年說“站位”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00
        水體表層沉積物對磷的吸收及釋放研究進展
        人大建設(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0
        地黃花對秀麗線蟲壽命的影響
        中成藥(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4
        朝鮮孢囊線蟲——浙江省孢囊線蟲新記錄種
        線蟲共生菌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 SN19次生代謝產物的分離純化與結構鑒定
        秀人网嫩模李梓熙大尺度|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 熟妇人妻丰满少妇一区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成熟女1区| 卡一卡二卡三无人区| 在线成人福利| 日韩国产自拍成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中国|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 国产又黄又爽视频|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免费女同毛片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欧美自拍丝袜亚洲| 午夜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av|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国产精品熟妇视频国产偷人| 亚洲国产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区| 国产人妻丰满熟妇嗷嗷叫|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免费看黄在线永久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欧亚精品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日本无码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免费黄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无遮挡很爽视频在线观看| 岛国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