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一問:你們看完的最后一部臺劇是什么?
很多人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可能是《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年),甚至更古早的《敗犬女王》(2009年)。
那時候,偶像戀愛劇是臺劇的高光時刻,催生了“初老”“大齡未婚女青年”這樣的女性話題,相當有熱度,之后,就再也沒有臺劇能達到這個影響力了。
因此,對于我們來說,臺劇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一種過去式,代表土味的、中二的、充滿瑪麗蘇氣息的青春。
臺劇,那是小時候才會看的偶像劇吧?
如果這句話在2016年之前說,可能是這樣吧。但近幾年,臺劇已經變得完全不一樣,這一點,經常看豆瓣的人就能發(fā)現:
2019年,探討情感力量源自皮囊還是靈魂吸引的《想見你》,9.2分;
花癡女王
2019年,關注精神病人犯罪的《我們與惡的距離》,9.5分;
2018年,講親子關系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8.4分;
2017年,聚焦臺灣醫(yī)療體系的《麻醉風暴2》,8.8分。
無論題材內容還是制作質量,2016年之后的臺劇就好像更新?lián)Q代了一樣,從瑪麗蘇轉向現實,從狗血套路轉向人性探討。
尤其2019年賈靜雯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因為探討了社會輿論對個體的負荷,內容現實,已經成為豆瓣上評分最高的華語劇。為什么僅僅幾年,臺劇的口碑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和觀眾的需求變化有關。
臺偶劇一開始會火,是因為恰好出現在娛樂節(jié)目還不多,但大家的心靈又需要撫慰的時代。《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紅紅火火的2000年代,各種王子、霸道總裁洋氣時髦,于是,大量少女都找到了夢想中的真命天子,少年都找到了??岬哪7聦ο螅两衲切┤宋镌诖蠹倚闹羞€是霸道總裁鼻祖。
偶像劇是夢幻的、美好的,觀眾需要偶像劇造夢,這沒有錯。但問題是,市場上滿是霸道總裁帥哥,就很讓人煩了。為了搶回觀眾的心,2016年后一批現實題材的臺劇就應運而生了。
改變是從2016年的植劇場開始的,它以“臺灣電視劇一場溫柔的革命”為口號,推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大類型,走出了臺偶只有俊男美女談戀愛的局限。其中,讓楊丞琳轉型成功的《荼蘼》就是比較受歡迎的一部,它以A、B兩個平行故事講述女性在愛情和事業(yè)之間選擇的煩惱。
這類現實題材,關注的是個人成長以及人性的真實,這在過去的偶像劇里從來沒有涉獵過,對于觀眾來說,這也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
當我們不想再在《流星花園》里發(fā)白日夢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在《荼蘼》里舔舐傷口,可以在《麻醉風暴2》里批判醫(yī)療系統(tǒng),也可以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之中反思人生……
臺劇的復興,其實也是一種審美多元化的回歸。
正如那些在觀影頁面打高分的網友所呼喚的,“希望觀眾和影視人別再被浮華的故事蒙住眼,能靜下心來看看生活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