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戈
4月13日,一條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京主持召開脫貧攻堅約談會,約談以電視電話會議方式召開,中西部11個省區(qū)共24位縣委書記參加約談。
縣委書記作為會議主角與中央領導點對點交流,之前并不多見。汪洋強調,這是因為縣一級在黨組織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縣委書記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官”。所以,黨中央決定直接約談縣委書記,充分體現了對縣級脫貧工作的格外重視,既是督戰(zhàn)和加壓,也是信任和加油。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上指出:“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縮小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發(fā)展差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
同年11月23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后的首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就重點研究部署了扶貧攻堅,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會議明確指出,要“采取超常規(guī)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當時定下的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是: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也就是說,5年時間要實現5575萬貧困人口脫貧和832個貧困縣摘帽的目標。這也意味著我們中國所有的絕對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這在我們國家歷史上,幾千年來還是第一次,前人從未實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面對一窮二白的局面,帶領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fā)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fā)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xù)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實際上,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到70%以上,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的發(fā)展中國家。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冊。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要認識到扶貧形勢的嚴峻。眼下扶貧面對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最后一群人”。要做到2020年年底穩(wěn)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我們已進入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最后階段。
2020年,脫貧攻堅迎來收官戰(zhàn)。4月21日上午傳來好消息:青海省全部42個貧困縣區(qū)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正式“摘帽”。同時,該省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也讓青海成為西藏以后,第二個在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實現“雙雙清零”的省區(qū)。
老百姓通過種植柑橘擺脫貧困
早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會上,中西部22個省市區(qū)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黨中央簽署了脫貧攻堅責任書。這22個省市區(qū)分別為內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湖北、廣西、重慶、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北、山西、黑龍江、河南、湖南、四川、海南、貴州、寧夏。截至目前,這22個省市區(qū)中,已有15個完成貧困縣全部“摘帽”工作。
消滅貧困,是世界性難題。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減貧成就之所以能夠舉世矚目,科技扶貧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堅持把論文寫在農村土地上,寫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用科技扶貧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時代贊歌。為國為民是科學的底色,也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莊嚴使命。
早在1986年,中央組織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中國科協就作為中央國家機關中最早響應開展定點扶貧工作的10個部委之一,派出第一屆赴呂梁科技扶貧工作團,從此開啟了中國科協呂梁定點扶貧工作。這一幫,就是34年。
34年來,中國科協派出4屆講師團、20屆扶貧團,148名干部先后在呂梁掛職開展科技扶貧工作,他們將一腔赤誠傾注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一筆筆資金、一個個項目讓呂梁山區(qū)基礎設施逐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觀,擺脫貧困的步伐逐漸加快,最終實現脫貧摘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先扶“志”與“智”。貧困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重匱乏的表現。不僅要有敢想敢干的志氣,更要有善謀巧干的智慧。這是對當地困難群眾的挑戰(zhàn),也是對奮斗在扶貧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的挑戰(zhàn),問診、把脈、部署、推進,共同努力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以前農民靠天吃飯,種植莊稼、林木全部都是憑借他們自己的經驗以及天氣的好壞,但病蟲害以及惡劣天氣還是經常會不期而至,讓他們損失慘重。廣大科技工作者跟貧困鄉(xiāng)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農戶結成對子,他們帶來了藥物、機械,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方法,用來消滅病蟲害,抵御惡劣天氣,增產增值,用科技點亮了他們的生活,帶著鄉(xiāng)親們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為了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科技工作者們紛紛深入基層,建立起各類專家扶貧工作站,集聚科技、智力、資源優(yōu)勢,團隊聯合攻關。扶志和扶智相結合,推進當地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激發(fā)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特色之路。
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云貴山區(qū)到西北邊陲,從技術支撐到產業(yè)孵育,從科技培訓到科學教育,這些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讓扶貧工作日漸實現“精、準、優(yōu)”。尤其是每年都有眾多院士、專家進村開展科技扶貧,把科技資源和扶貧資源結合起來,組成了全國科技扶貧戰(zhàn)線的“最強大腦”。
以鄧秀新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柑橘產業(yè)技術體系,重視通過開展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研發(fā),增強產業(yè)“造血”能力,為農民脫貧致富增添不竭動力。他們指導制定了多個柑橘主產縣市產業(yè)規(guī)劃,實踐了“圍繞一個特色產業(yè),組建一個專家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yè),帶動一批專業(yè)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六個一”產業(yè)精準扶貧模式。近4年來,湖北省建始縣成功培育魔芋、獼猴桃和山地蔬菜等5個過億元的產業(yè),景陽雞等5個過2000萬元的產業(yè),10個產業(yè)新增產值9.43億元,帶動建始近1.3萬戶共4.82萬人脫貧。
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在全國設立了10多個馬鈴薯試驗基地,其中大部分位于貧困地區(qū)。她擔任十多個貧困縣的扶貧專家組專家,常年帶領團隊人員奔波在產業(yè)扶貧第一線。近三年,金黎平率領團隊在連片特困區(qū)開展了420多次調研、200多項試驗示范,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500多萬畝、技術培訓和指導1982次。
金黎平與畢節(jié)試驗站聯合建立了“馬鈴薯專家工作站”,為當地制定了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極大地推動了畢節(jié)市馬鈴薯科研和產業(yè)發(fā)展,威寧縣農民從馬鈴薯產業(yè)中實現人均純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2%以上,馬鈴薯實實在在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同時,金黎平率領團隊常年為各貧困地區(qū)開展科研和農技人員技術培訓,為貴州培養(yǎng)了2個馬鈴薯博士,培養(yǎng)出“西部之光”學者、西藏和新疆特陪學員和推廣碩士等20多名。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這句話不僅只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中,更回蕩在每一個為突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絕對貧困問題的人民心中!一份考卷,越是做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一鼓作氣,迎接勝利的最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