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燕
從早期流傳下來的紫砂筋紋器作品來看,都是在紫砂圓形器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并由簡單到復雜,將圓形器分成若干等份,將生動流暢的筋紋隨著壺體的上下變化而起伏,所有的棱線都能夠貫通吻合,這就是紫砂筋紋器制作中的“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型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這一段話基本概括了紫砂筋紋器的工藝及形體特點,當代紫砂筋紋器的造型創(chuàng)作也是在此指導下誕生的。
紫砂藝術作品的造型每一件都帶有獨特的個性特征,有些以粗獷平實為美,有些則以細膩婉轉為佳,在簡單的細微處彰顯工藝塑造的勃勃生機,在平面的裝飾中追求千般變化,當代的紫砂形體創(chuàng)造可以基礎化的概括成點、線、面、體的組合,但與現代美術設計所不同的是,紫砂藝術塑造還講究文化上的韻味,文化和紫砂壺的造型在一個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中不分彼此,讓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紫砂的受眾都能從紫砂作品中感受到那種獨特的個性美。紫砂筋紋器的制作較為普通的圓形器、方器有著更高的要求,其讓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線條的不同,線條在紫砂筋紋器中具有最直觀的表達語言,特別是筋紋作品中的垂直筋線,會讓人忍不住跟隨它的走向上下滑動,從而感受到筋紋器整體的形體美,在紫砂作品“掌心蓮”的塑造中,這種感受就顯得尤為強烈。
作品“掌心蓮”選用朱泥來進行制作,體形偏小,略顯玲瓏,整體造型通過線性之美來予以體現,壺體表面金的棱線雖多,卻并不讓人感到瑣碎冗雜質感,相反還顯現出一種傳統(tǒng)紫砂壺所特有的干凈利落,大方華美。似乎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呈現出一種對稱的和諧之美,動靜結合,富有韻律。在觀賞這把壺的時候,無論是平視還是俯視,其形體本身都能傳遞出線條組合所帶來的生動感,將視覺感受拓張成無垠的想象空間和意境思維,讓人深切感受到這是技與藝的產物。
《掌心蓮》
我們都清楚的知道,筋紋造型雖然來自于自然界中的種種形態(tài),但其對稱嚴謹的形體組合卻是自然造物中十分少見的,大自然中的瓜果、花卉各種植物的筋紋囊瓣造型有著種種的偶然性,不可能如同紫砂筋紋器一般形成規(guī)范完整并且對稱的素材,所以作品“掌心蓮”的造型實際上脫離了傳統(tǒng)仿生塑造的思維方式,而是一種從壺體結構出發(fā),加工提煉后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幾何原理,等比例的劃分及切割后還需要重新加以組合變化,從壺面的筋紋過渡到壺蓋的筋紋,并非是簡單的相互疊加就可以的,需要考慮壺面線條的走向,以及兩者結合以后是不是能產生“美”的效果。這把壺之所以以“蓮”來命名,并不僅僅是在塑造中參考了蓮花的外形,而是借鑒了自古以來傳統(tǒng)文化藝術塑造中對于“蓮”的塑造思維方式。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蓮這個形象有著多重含義,解讀藝術塑造中蓮所代表的內容取決于其所處的環(huán)境。比如佛教中有關于“蓮臺、蓮座”等等的形象塑造,這些形象嚴謹而莊重,還代表了內心的一種渴望,而在一些描寫蓮花的水墨繪畫中就往往代表了內心的安寧和精神上的潔凈無瑕。隨著時間的推移,舊世代文化枷鎖的退潮,這些種種的形象意蘊都歸入了“蓮”的內斂屬性,它可以是歷史文化中任何時期所代表的形象或語言,關鍵在于如何引用,解釋,讓它的形象合乎道理,這就方便為世人所接受了。從整體上來看,作品“掌心蓮”當中關于“蓮”的形象引用并不復雜,但卻集中了歷史形象中的獨特的形體特征,即筋紋囊瓣的邊緣輪廓,這讓作品整體看起來整齊秀美,平整和縫,落落大方,十分適宜表現筋紋器本身的形體特點,同時上下的過渡和連貫亦帶有幾何變換的簡約和優(yōu)雅,讓輪廓整體注入“蓮”的韻味而生機盎然的同時,上下貫通,咬合一致,陰陽面收放自如,蓮瓣分布均勻,除了筋紋特有的線條美感,還夾帶蓮紋特有的沉穩(wěn)之風。
從局部的細節(jié)塑造上,這把壺也不落下乘,壺鈕雕琢如蓮芯,小巧精致,創(chuàng)意十足。壺流和壺把采用素面造型,壺嘴微彎,曲線伸出,壺把彎曲有勢,自然穩(wěn)健,把肩帶飛,應壺鈕之勢,二者皆以暗接的方式融壺肩于一體,比例協(xié)調,自然有序。整體觀之,線條陰陽相交,凹凸變化有致,布局嚴謹,處處彰顯其端莊大氣、古樸清雅之感。將自古以來“蓮”所具有的高貴品格,孕育在形體變化之中,讓整把壺如同無私盛開的花朵,能夠自然的承受契合歷史文化中對于“蓮”的贊美之聲。
總結:蓮的文化藝術形象是這把壺融匯于歷史和文化中的一個縮影,在紫砂壺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紫砂本身的制作工藝如同牢固的錨緊緊的纏繞固定在我們的淵博廣闊的文化海洋之中,巧妙的工藝為文化意蘊而服務,文化所帶來的附加的精神屬性,也為工藝增添了種種額外的價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