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應該說,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表演是其中最擅長抒發(fā)情感、動人心弦的。相較于器樂演奏,聲樂有著更加直擊心靈的震撼,正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們的耳朵和嗓音都是人體器官,聽與唱之間本就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樣看來,在情感表達方面,歌唱自誕生起就有著其他藝術門類難以企及的優(yōu)勢。歌唱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歌唱學習的門檻很低,但是想唱到一定的藝術水準實屬不易。歌唱有多迷人,就有多難學。人聲因其區(qū)別于其他樂器的優(yōu)勢和客觀局限性,所有虔誠的習歌者都體會過那種對歌唱既愛又恨、相愛相殺的復雜心理。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思維”的解釋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闭缬柧殞懽饕袑懽魉季S、學習語言要有語言思維一樣,學習歌唱就一定需要歌唱思維。歌唱藝術不能用科學的概念來定義,因為美的呈現有多種方式,沒有哪種演唱是最科學、最好的。但是,好的歌唱一定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認可,或曰在情感上與受眾產生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說,好的歌唱詮釋了何謂美,它是事物和諧發(fā)展的客觀性激發(fā)出來的主觀感受,是客觀與主觀感受的有機統(tǒng)一。所以,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歌者如何能夠更完美地將之呈現在受眾面前,這就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投入,更需要歌唱思維的參與。在多年的歌唱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筆者越來越體會到歌唱思維的重要性。通俗地講,要想將歌唱好,除了要有一副好嗓子,更要有一個好腦子,“唱歌不帶腦子,唱好永遠都是‘浮云’”。
我們可以在閱讀世界著名歌唱家的回憶錄時深刻體會到,鮮花、掌聲、光鮮亮麗的舞臺之下,歌唱家經年累月的枯燥學習和鉆研。其實,不僅僅是歌唱家,任何領域的成功者都需要腳踏實地、甘于寂寞的學習歷程。正因為成功總是來之不易,所以成功的路上永遠都不會擁擠。記得在一篇多明戈的專訪中,他說,無論去世界的哪個城市演出,他永遠都帶著樂譜。這些歌唱家們真正做到了“不是在背譜,就是在背譜的路上”,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所有成功音樂家的生動寫照。歌唱思維就沉積于這個過程之中,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歌唱的形式感才能更加具有文化底蘊,對作品的詮釋才更加具有說服力,對藝術精神的傳達才更具有生命性。歌唱的理性思維是歌唱思維的基礎,只有在理性中培養(yǎng)起歌者“無意識”的聲樂感知力,才能在歌唱的“意識”活動中闡釋聲樂的影響力。
聲樂學習是一個生理、心理、物理三位一體的行為,聲音的形成就是我們訓練肌肉運動記憶能力的過程。而無論是肌肉記憶的訓練,還是人類在歌唱中的心理調適,抑或舞臺肢體動作,都受大腦的控制。大腦控制的力度與和諧度均源自于理性思維的積累。
的確,好的嗓音條件是歌唱學習的先決條件,這無疑會縮短制造自身樂器的時間。但是,歌唱學習不僅僅是聲音的訓練,更是音樂修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音樂審美、舞臺表現力等綜合能力的展示。如果你說歌唱的藝術呈現是一種感性的表達,那么在臺下的學習就一定是非??陀^、理性的訓練與思考的過程。
作為職業(yè)歌者,要根據不同的作品風格來調整自己的用聲和演唱風格,根據不同語言特點來調整自己的發(fā)聲位置。比如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一種是舒緩的優(yōu)美細膩風格,一種是快板高難度的花腔華彩風格,職業(yè)歌唱需要按照巴洛克時期的審美去演唱,氣息均勻、聲音連貫,要體現出聲音中的抒情性與靈活性,用聲不宜過度夸張,不能隨心所欲地在樂句間使用滑音唱法等。因為滑音唱法是浪漫主義時期才開始使用的演唱風格,一旦唱錯風格,你的演唱就缺失了作品中應有的美感、破壞了作品的時代標簽,正如我們在欣賞“年代劇”時不能穿錯服飾是一個道理。在演唱中國傳統(tǒng)民歌時,要根據各地區(qū)民族音樂風格和語言習慣去演唱,不能用一種民族風格去唱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否則演唱便失去了審美價值??此聘行缘难莩澈螅瑢崉t隱藏著歌者理性思維引導下的整體藝術素養(yǎng)。
在歌唱中,除了需要理性的歌唱思維去指導歌唱學習外,也需要感性思維去理解和詮釋作品。歌唱中的感性思維會提高歌者的音樂想象、音樂感知和音樂理解能力。缺乏感性思維的歌唱,就像折翼的小鳥,難以展翅飛翔。在歌唱教學中,有一種比喻教學法,就是教師用想象和比喻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歌唱的訓練。比如,用“像聞花香一樣吸氣”來引導學生體會歌唱中的深吸氣,用“打哈欠”和“聲音像喝水一樣喝進去”的提示來理解打開喉嚨。這些形象的比喻,一方面可以給學生以直觀想象的目標,借助平時習以為常的行為、動作來體會歌唱的奧妙,另一方面也便于將不借助科技手段就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歌唱器官的工作狀況詮釋清楚。
歌唱中的感性思維引導歌者在上臺前對自己的舞臺形象和動作有一個預先的設計和排練,能夠將自己獨立出來,使自己成為自己一直的觀看者。如歌者在飾演歌劇角色時要對作品有深入分析,要善于抓住角色的心理特征,然后將人物性格“吃透”,通過歌者的肢體動作和聲音展現出歌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所以閱歷豐富的人,所掌握的感性思維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理解音樂中的人物關系和美。在演唱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中勞萊塔的詠嘆調《我親愛的爸爸》中,在唱“e se l'amassi indarno,andrei sul Ponte Vecchio,ma per buttarmi in Arno!”(假如您不答應,我就到威克橋上,縱身投入那河水里)時,我們可以想象勞萊塔是一個花季少女,為了爭取愛情的自由向自己的父親撒嬌的心理特征,她是一個美麗善良又機智的人物,抓住了人物心理特征,歌者的舞臺動作就會有的放矢。
在威爾第的歌劇《弄臣》中,利戈萊托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既有面對女兒時慈愛溫柔的一面,也有面對主人阿諛逢迎、趨炎附勢的一面;既有在朝臣面前狐假虎威、趾高氣揚的一面,又有作為復仇者勇敢堅定的一面。以這個角色的復雜性,要求飾演者有大量感性的積累。閱歷豐富的歌者,感性思維會越發(fā)達。從這一點來說,作為歌者,與其說是在唱歌,不如說是在唱人生。
在心理學上,一般將人的氣質類型分為活潑的多血質、興奮的膽汁質、安靜的黏液質、抑郁的抑郁質四種。在平時教學中,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學生因為他們性格中更多的外向型特點,在歌唱中的感性思維比較活躍,在現實生活中,一上臺就人來瘋的特點確實給從事這個職業(yè)帶來更大的方便和受歡迎度。但并不是黏液質和抑郁質性格的歌者都不適合舞臺,戲劇表演一方面有先天的基因起作用,另一方面啟發(fā)引導并通過不斷訓練,釋放歌者內心的潛力和激情,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通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越來越體會到樂感的重要性。樂感是人生而有之的音樂潛在能力,主要表現在有樂感的歌者對音樂的四要素(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的感知、辨別、鑒賞、記憶能力出眾,對音樂的情感風格和藝術表現力有更好的理解能力。樂感越好,歌者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就越快,在歌唱時更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這樣看來,歌唱的理性思維是告訴歌者如何訓練好聲音,那么感性思維就是指導歌者如何將歌曲唱得絲絲入扣、扣人心弦。
從事聲樂教學十余年后,筆者體會到,音樂學到最后其實是審美品位的問題。人的審美高度,決定了其歌唱作品的品質。這一點不難想象,正所謂見微知著。除了有經紀人和整體宣傳團隊運作的商演之外,我們在欣賞一場獨唱音樂會之前,可以透過音樂會宣傳海報、節(jié)目單或主持人的選擇,來推測歌者的藝術品位。因為這些都是歌者音樂審美的外延,是整體音樂表現的一部分。一位審美不足的歌者,其藝術生命大抵不會太長久。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與世界之間形成的一種無功利的、生動的情感關系。審美是在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理解和評判。
我們一定要在教學時,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優(yōu)秀的歌唱與表演,讓他們多聆聽世界頂級歌唱家的音樂會現場、觀看和聆聽他們的唱片一定是學習的必需且會大有裨益。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演唱,在心中樹立一個標桿,才會發(fā)現自己在演唱中的差距和不足,并為之努力奮斗。正所謂站在高山之巔,才可以俯瞰群山,井底之蛙似的歌者就只能孤芳自賞了。
歌者的審美思維,需要通過訓練加以提高。在不斷的視聽中,通過比較、對比來評價歌者優(yōu)劣,通過同一首歌不同歌唱家的演唱版本,體會其中的細微差別,有音色的差異、有在同一樂句中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不同歌劇版本中不同的表演方式。在對比、鑒賞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提高自己的審美認知,訓練自己的審美思維,最終提高自己的歌唱。學生在聲音訓練的時候經常給自己錄音、錄像或經常上臺演出,接受大家的評判就是非常好的審美思維訓練。審美使人脫離功利,在叔本華的哲學里,只有當審美直觀發(fā)生時,藝術才成為純粹的審美對象,歌者化身為純粹的審美者,物我兩忘。
正如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樣,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個成功歌者必備的能力。如果在演繹作品時沒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特點,那么這類歌者的演唱也會因太過趨同、平庸而被淹沒在藝術的大潮中。古往今來的大藝術家們都非常默契地遵循著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比如提到“歌劇女神”瑪利亞·卡拉斯,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非常優(yōu)秀的演唱能力和舞臺表演能力,可以說她在歌劇舞臺的人物塑造達到了難以超越的高度,她讓人們理解了什么叫神形兼?zhèn)洌坪醪皇窃诟璩?,因為她就是歌唱本身。提到塞西莉亞·芭托麗,我們會想到她魔法師般的花腔技術和她豐富生動的面部表情。提到邁克爾·杰克遜,除了他性感的音色外,還有他獨創(chuàng)的太空步和嘆為觀止的45度傾斜。
歌唱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個成熟歌者的藝術生命。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新應該是歌者對自身演唱的客觀評價,對自己音樂修養(yǎng)和能力的預判,我們的創(chuàng)新一定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創(chuàng)新、符合作品內容和風格的創(chuàng)新,否則就是炒作和嘩眾取寵。
舞臺上,當我們看到優(yōu)秀歌者松弛淡定的歌唱,其實那是在多種歌唱思維能力支撐下成就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唱好一首歌亦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