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遲
當(dāng)一層漆黑的油墨涂上夜空時,月亮輕輕地走來了,剎那間,萬物都鍍上了一層銀光。
校舍的窗子正對著東方的一角天空。有時,月光會靜靜地光臨冰冷的防盜欄桿,用手去接時,手心便會躍動著一片銀白。我閉上雙眼,心中一角剎那間泛起月的光輝。
夜幕中的月亮與多年前的清月何嘗不是“年年望相似”的熟悉,只是那時沒有冰冷的窗沿與嬉笑的室友,只有一把竹躺椅,一張小板凳,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
我當(dāng)時雖然年幼,但也不會提“上天摘月亮”這種滑稽的要求。我這個比同齡人穩(wěn)重許多的小女孩坐在月亮下,聽爺爺講一個個稀奇的故事。從天寧寺講到舊校區(qū),從牛郎牽黃牛吃草講到猴子娶媳婦……不知不覺,我感到了困倦,在乳白色的月光下打起盹來,最終靠著躺椅扶手沉沉地睡著了。
爺爺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個不同的月亮,在那個月亮上,可以看見自己最想看見的東西。我當(dāng)時深信不疑,緊盯著月亮看了半個鐘頭,脖子幾乎要斷掉,月亮還只是微微笑著回望我。漆黑的天幕靜得毫無響動,只有幾只蝙蝠掠過月邊。沒有從月亮上看到白雪公主、貝兒公主和愛麗絲的小女孩悻悻地低下了頭:“這個肯定不是我的月亮?!?/p>
這時候,爺爺只是微微一笑,那笑容流進銀白的月光中,被風(fēng)吹散,溫和地融到七月的夜風(fēng)里,飄啊,飄啊……
我終究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月亮。住校讓我的生活變得忙碌而枯燥,每每抬頭望月,既看不見童話中的公主,也看不見魂牽夢繞的作家,更見不到聲聲入夢的歌手。與爺爺相見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我終歸是淡忘了伴我長大的故事與傳說,也遺忘了那片月的光芒。
突然間,一陣冷風(fēng)吹過,防盜欄桿前的我打了個寒噤,手中仍是那片月光,閃閃爍爍的,似乎是在我的手掌中起舞。不知怎的,我再一次向天幕望去,那輪月仍然在靜靜地看著我,一成不變。
只是,這次看去,它像一面鏡子,漸漸映出了一個老人的身影,就像我心里一直都有的那樣溫和、淡然。
原來,這才是我心中的那片月。
點評
全文圍繞一個“不同的月亮”展開,千里共明月,又何來不同的月亮呢?原來是小作者賦予了月亮獨特的人文情懷,是爺爺?shù)臏厝嵘碛?,是那段與爺爺共度的美好時光,這就是小作者自己獨有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