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妮·雷塔諾
《九面之城:紐約的沖突與野心》
[ 美] 喬安妮· 雷塔諾 著
金旼旼、許多、劉蕾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4月
政府和警察的角色、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平等的內涵、改革的范圍以及社群的意義,這些話題直至今日仍無定論。那些歷史上的不和諧音符,依然回響在當今的紐約上空。
從一開始,紐約就扮演著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和民主發(fā)展優(yōu)等生和落后生的雙重角色。紐約的復雜性,令其不僅成為樂觀與機遇的化身,也成為英國歷史學家阿薩·布里格斯勛爵所說的“不滿之都”。
在殖民時期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紐約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兼具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社會,但是這個社會同時也剝削印第安人和來自非洲的奴隸。這一矛盾給紐約帶來了困難,它引發(fā)了爭論,但也推動了改革。
彼得·施托伊弗桑特、荷蘭西印度公司、《法拉盛陳情書》、雅各布·萊斯勒和約翰·彼得·曾格,都與這一矛盾息息相關。亞歷山大·麥克杜格爾、“自由之子”協(xié)會、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杰伊,都曾強調紐約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前、期間和之后扮演的重要角色。
德維特·克林頓鞏固了“哥譚鎮(zhèn)”的發(fā)展,這座城市在他的引領下邁入19世紀初期。杰克遜式民主激起了新一波的騷動,體現(xiàn)在工人運動、本土主義、廢奴主義、反廢奴主義、1834年騷亂、1836年罷工、1837年大蕭條這些事件中。這個時期暴露出了階級、種族、性別和民族沖突的嚴重裂痕,以至于包括霍恩在內的許多人都開始懷疑,民主制度是否能夠繼續(xù)生存下去。
19世紀中葉,紐約迎來了革新,也吸引了德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到來,他們在小德國和五點區(qū)留下印記。文化沖突導致的1849年騷亂延續(xù)到整個19世紀50年代。支持廢奴為紐約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但是被與南方貿易關系的惡化和1863年的征兵騷亂所抵消。這次騷亂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騷亂。
19世紀末,紐約人被視為鍍金時代的1920—1945 年,紐約經歷了新的跌宕起伏。哈萊姆復興的夢想與大蕭條的絕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絕望由于1935 年和1943 年的哈萊姆騷亂而更加復雜。禁令和限制移民的消極精神,被菲奧雷洛·拉瓜迪亞所承諾的人性化政府抵消。然而,小亞當·克萊頓·鮑威爾仍要求做出更多的改革。典型形象—貪婪的流氓大亨和腐敗的政府官員。但是,在一個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時代,通過“發(fā)現(xiàn)貧窮”和激進勞工運動,紐約戳痛了全美國的社會良知。正如布里格斯觀察到的,工業(yè)城市的問題“常常壓垮身處其中的人們”,但反過來這些問題也激勵著人們努力找到平衡“經濟利己主義和社會公民意識”的更好方法。
20世紀初,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如日中天時,進步主義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垃圾箱畫派和愛瑪·戈德曼挑戰(zhàn)著藝術和社會的秩序。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NAACP)抵抗著種族主義。女性則通過食物暴動、勞工罷工和選舉權運動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1920—1945年,紐約經歷了新的跌宕起伏。哈萊姆復興的夢想與大蕭條的絕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絕望由于1935年和1943年的哈萊姆騷亂而更加復雜。禁令和限制移民的消極精神,被菲奧雷洛·拉瓜迪亞所承諾的人性化政府抵消。然而,小亞當·克萊頓·鮑威爾仍要求做出更多的改革。
在20世紀的下半葉,聯(lián)合國總部和洛克菲勒中心象征著“哥譚鎮(zhèn)”在戰(zhàn)后的全球地位。建筑大師羅伯特·摩西重鑄了這座城市的外觀和城市規(guī)劃。同樣,性別、種族、教育領域的動蕩既體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的變革,也體現(xiàn)了對變革的反對。林蔭大道代表了經濟不平衡的現(xiàn)象,而正是這種不平衡導致了1964年的哈萊姆騷亂。
1973—2000年的緊張時期,始于亞伯拉罕·比姆領導下的1975年的財政危機。債務、犯罪、火災、涂鴉和老鼠,使紐約成為國家城市危機的代名詞。愛德華·科克和戴維·丁金斯似乎加劇了種族沖突。魯?shù)婪颉ぶ炖材釓娬{在這座城市傳統(tǒng)的靈活性基礎上應更重視秩序性。
21世紀初,邁克爾·布隆伯格和比爾·德布拉西奧都追求具有爭議的變革,內容涉及發(fā)展、中產化、教育和治安。“桑迪”颶風帶來的破壞,強調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性。復蘇的移民趨勢、“9·11 ”事件的悲劇和經濟衰退,都影響了紐約的未來和它與美國愛恨交加的關系。就像布里格斯描述的倫敦一樣,紐約是由人群、利益和政治構成的不穩(wěn)定的混合物,“展現(xiàn)了關于過去與未來最令人著迷又最令人恐懼的謎題”。
久而久之,作為美國最受人矚目、最具爭議也是最重要的都市,“哥譚鎮(zhèn)”的沖突產生了廣泛影響。正如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在1851 年所說:“無論從利益、位置,還是從發(fā)展追求來看,紐約實際上都是國家的。沒有人覺得它屬于某個州,它屬于美國?!背税缪葜匾慕洕巧?,紐約也是藝術、移民和交流中心。因此,紐約的沖突會輻射至全國,凸顯并影響著美國所面臨的核心挑戰(zhàn)。紐約永遠如此活力四射,紐約永遠都不會無關緊要。
沖突并不是紐約唯一的故事,歷史學家邁克·華萊士曾經說過,沖突起碼不是我們愿意講述的故事。沖突向我們展示的是掙扎而非成功,也因此為我們揭開了經常被隱藏或否認的矛盾。這就是為什么這些沖突從歷史角度看如此重要。每個歷史時期,城市動亂都反映了人們對于城市秩序最深層的不安。在美國最重要的城市里,關于權勢、財富和地位的斗爭永恒上演,一直在提醒著我們:美國不滅的渴望和仍需解決的問題。
沖突是對一個城市的靈魂,甚至是對一個國家的靈魂的爭奪。沖突向我們展示了“哥譚鎮(zhèn)”的騷動如何鼓舞了美國夢。千言萬語還歸一句:紐約的躁動不安就是它的最大財富。
建筑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曾說過:
紐約依舊還是從前的樣子:一座風起云涌的城市,一座人口和經濟不斷變化的城市,一座幾乎從不停歇的城市。這座城市殘酷、骯臟又危險,怪誕又奇幻,美麗又高大。這座城市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孔,但每一張都無法單獨定義它。所有的面孔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紐約。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悖論,就等于否定了這座城市存在的真正現(xiàn)實。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