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鵬
(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某落客平臺擬跨越廣州地鐵九號線地鐵車站建設施工,存在多個承臺臨近甚至緊貼地鐵車站結構,考慮到落客平臺的承臺尺寸較大、樁基數(shù)量多,故針對承臺基坑開挖及樁基施工對地鐵車站結構的影響采用Midas-GTS NX 軟件進行三維有限元分析,以模擬分析計算結果指導施工,得到一些初步結論,為后續(xù)軌道交通建設和保護提供參考。
某落客平臺10 號軸中墩、14 號軸中墩承臺、樁基礎位于地鐵車站及其附屬結構50m 范圍以內(nèi),平面位置關系圖詳見圖1。其中,落客平臺西側(cè)10 號軸承臺基坑深約8.3m,樁基礎直徑1.8m,樁長15m;14 號軸中墩承臺基坑深3.5m,樁直徑1.8m,樁長18m。所有承臺臨近地鐵結構側(cè)均采用地鐵車站已建地連墻支護,其余側(cè)采用φ800@900mm 鉆孔灌注樁+φ600mm 的鋼管樁支撐(壁厚16mm)支護,樁間采用φ600mm 雙管旋噴樁止水?;又ёo平面圖、剖面圖見圖2~圖5。
圖1 落客平臺基礎與地鐵結構位置示意圖
圖3 10 號軸中墩基礎剖面示意圖
圖4 14 號軸中墩基礎平面示意圖
圖5 14 號軸中墩基礎剖面示意圖
根據(jù)項目承臺基坑與樁基礎的平、剖面圖及其與地鐵車站及其附屬結構關系,最終確定模擬分析模型的尺寸(長×寬×高)為320m×200m×50m。對模型底部約束Z 方向位移,模型前后面約束Y 方向位移,左右面約束X方向位移[1-2]?;谝陨线吔鐥l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圖6 所示。
本次模擬計算分析選取偏不利鉆孔進行分析,地層自上而下為:素填土(3.0)、中砂(6.5m)、粘性土(4.5m)、強風化灰?guī)r(3m)、微風化灰?guī)r。地鐵車站底埋深17m,底部位于微風化巖;盾構隧道底埋深16m,底部位于強風化巖;附屬結構底多位于粘土層中。巖土地層及結構參數(shù)見表1。
圖6 承臺基坑、樁基礎與地鐵車站結構的三維有限元分析整體模型
圖7 承臺基坑、樁基礎與地鐵車站結構的有限元三維等軸側(cè)視圖
表1 巖土地層物理力學參數(shù)
根據(jù)承臺基坑及樁基礎設計圖紙,結合承臺基坑及樁基礎與地鐵車站結構的關系,本模型施工工況如表2所示。
基于上述模型和施工工況,基坑拆撐時(工況四)廣州九號線地鐵結構位移如圖8~圖10 所示,分析計算結果匯總見表3。
基于以上工程概況、三維模型分析計算結果,得到結論如下:
圖8 基坑拆撐時(工況四)地鐵車站結構的水平方向(TX)位移變化等色圖
圖9 基坑拆撐時(工況四)地鐵車站結構的水平方向(TY)位移變化等色圖
圖10 基坑拆撐時(工況四)地鐵車站結構的豎直方向(TZ)位移變化等色圖
⑴樁基礎施工將導致車站主體結構發(fā)生遠離樁基方向的位移、豎直方向沉降,地鐵結構最大水平位移量為1.91mm,最大豎直沉降量為0.73mm;隨著基坑開挖到底,支護樁發(fā)生變形、基坑底隆起,地鐵結構發(fā)生向基坑方向的位移,地鐵結構最大水平位移量為3.26mm,最大豎直沉降量為1.82mm。
⑵當基坑開挖到底、坑外水位下降2m 和下降4m時,車站結構附近的有效土壓力增大,土體重新產(chǎn)生固結和壓縮沉降,造成地表及地鐵結構發(fā)生一定量的沉降。當基坑開挖至坑底且坑外地下水位下降2m 時,車站結構沉降量較地下水不變化情況有所變大,最大沉降量為2.26mm;坑外地下水位下降4m 時,車站結構最大沉降量為4.11mm。
表2 施工工況
表3 位移匯總
表4 內(nèi)力匯總
⑶綜上可知,雖然落客平臺承臺基坑、樁基礎緊貼地鐵結構施工,但因基坑尺寸較小、空間效應約束強,且地鐵車站主體結構為單層單跨矩形框架結構,整體剛度較大,因此樁基礎施工、基坑開挖未對車站結構造成明顯位移(最大總位移3.65mm),地鐵車站結構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