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冠偉
(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蘇州 213000)
滕州奧林匹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位于山東省滕州市奧林匹克公園西南部,是整個公園“一場兩館”的最后一館。游泳館區(qū)域用地面積約50 畝,要求項目建成后賽時可承擔全國單項游泳比賽,平時可作為全民健身場所供群眾使用。
圖1 衛(wèi)星地圖(建設中,2018 年)
圖2 東南航拍(建設中,2018 年)
圖3 外觀效果
滕州奧林匹克公園位于滕州東部新城區(qū)的核心區(qū)段,周邊主要為行政中心及居住區(qū)。整個奧體公園既要滿足賽事的需要,平時又要供居民健身使用,同時作為地標性建筑立面也要達到一定的效果。接到設計任務初始,“一場兩館”的體育場和體育館已建成投用,游泳館的總圖位置、平面輪廓、建筑高度已被大致限定。
如何能夠既滿足現(xiàn)有限制條件的要求,又能體現(xiàn)游泳館的特色,成為我們的思考點之一,“水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jīng)引申的一句話啟發(fā)了我們,建筑造型取水滴之形,既呼應游泳館的建筑性質,也寓意柔弱勝剛強,柔弱方能持久之意。東側體育館造型硬朗,游泳館柔弱的外表也與其共取“剛柔相濟,共輔主館”之意。
整個奧林匹克公園四面臨城市道路,整體規(guī)劃呈中軸對稱之勢,游泳館輪廓順應原有規(guī)劃,與東側體育館東西基本對稱。
場地出入口:大型賽事時觀眾停車在南側相鄰地塊,周邊區(qū)域交通管制,觀眾步行從南側進入場地南側集散廣場;而平時全民健身及賽時內部車輛則從場地西側車行入口進入,設計在建筑周邊布置環(huán)形車道,車道外側設停車區(qū)方便貴賓、運動員等。同時在入口北側設置集中停車場。
圖4 首層平面
圖5 二層平面
整個建筑設計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建筑高度21.55m,總建筑面積約2.7 萬平,屬乙級體育場館。場館內功能布置根據(jù)當?shù)伢w育發(fā)展情況及未來賽事需求確定,同時著重考慮平時全民健身之運營。
場館主要分為游泳及球類健身兩大功能區(qū),賽時主要使用游泳區(qū),而平時所有場館均對外開放,因此功能上采用了分層布置,將游泳區(qū)域主要布置在首層,球類健身布置在二三層。
游泳館中部主賽廳設有1200 座觀眾席和十泳道標準賽池,三層通高,可滿足全國單項游泳比賽的要求;在比賽池西側布置六泳道半程熱身池及兒童戲水池,此兩區(qū)域相互間可分可合;賽時熱身池作為運動員賽前熱身之用途,而在平時,可根據(jù)季節(jié)及人流量調整場館開啟,如高峰期可開啟比賽池或三池全開,而在冬季人流量少時則可僅開放熱身池及兒童戲水池,減少運營成本,設備也按此要求分開進行布置。
在二到三層布置有水上休閑區(qū)及網(wǎng)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運動區(qū)。地下則主要為設備用房及庫房。
建筑流線分為賽時流線與平時流線,尤以賽時流線最為復雜。賽時流線主要包括觀眾流線及內部人員流線,內部人員流線又分為運動員、媒體、技術官員、貴賓、組委會等多條細分流線。觀眾流線與內部流線應嚴格分離,而內部流線也需加以區(qū)分。
賽時流線:觀眾賽時進入場地南部集散廣場后,通過游泳館東側室外樓梯到達二層平臺,經(jīng)休息廳進入觀眾席,賽后原路退出場地。而內部人員通過西側入口進入場地后,運動員乘坐大巴進入建筑西北角運動員入口,入口外設有運動員大巴停車區(qū),運動員經(jīng)休息室、更衣間后進入訓練池訓練,賽前經(jīng)檢錄通道進入比賽廳,賽后通過退場通道經(jīng)尿檢區(qū)退至休息區(qū),或乘大巴離開;而技術官員和組委會人員則通過東側入口進入一層各自辦公區(qū)域,并設有專用通道直達比賽廳;貴賓通過東側中部入口進入一層貴賓休息區(qū),賽時經(jīng)專用樓梯通至二層看臺貴賓席;賽時媒體則從北側中部進入,此區(qū)域設有新聞發(fā)布、轉播等用房,外部則對應設置轉播車停車位。
平時流線:平時流線主要分為游泳健身、球類健身、內部辦公等。游泳健身人流從南側建筑主入口進入,經(jīng)售票大廳、更衣、淋浴、消毒池后可進入泳池區(qū)域,同時在二層設有休閑茶座、休息廳等功能,提供各種不同服務;而球類健身則從北側中部主入口進入,經(jīng)樓梯或電梯到達二三層的球類健身區(qū)。辦公入口設置在建筑東南,設有單獨門廳,可直通二三層的內部辦公區(qū)。
在體育場館的全生命周期中,比賽時段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我們的設計在滿足競技體育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賽后的運營管理與全民健身需求。在設計之初就放棄平時極少使用的跳水池,轉而建造平時使用效率最高的游泳池及球類場館。
同時三個游泳池可分開使用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全民健身淡旺季的使用需求,在泳池上部設置了休閑茶座與休息區(qū),大力挖掘場館的休閑功能及服務的多樣性。一層東側的賽時管理房間,平時可單獨分隔出租,作為培訓、商業(yè)等使用。二三層更是利用網(wǎng)架下的空間設計為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等多種功能。
對于平時使用中的成本控制,通過屋頂開設天窗引入自然光減少室內照明用電;比賽廳高度盡量壓低以減少空調能耗;賽池可分可合的布置使得淡季空調能耗大大降低。
本項目外觀造型為三維弧形,表皮的定位靠二維很難準確表達,因此設計中采用三維模型來生成二維立面圖紙。同時結構、管線也較為復雜,通過BIM 模型的搭建,生成碰撞報告進行管線布置優(yōu)化,在設計階段大大減少了各專業(yè)的碰撞;又利用模型制作漫游動畫,能夠直觀的輔助設計表達。BIM 模型提交給施工單位,也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作為觀眾體驗的重要內容,看臺視線分析設計與賽廳聲學設計尤為關鍵??磁_部分沿比賽池長邊單側布置,設計標準排距850mm,座位間距500mm。觀眾視點設計選擇為最外泳道外側邊線處,視線升高值均大于63,貴賓席視線升高值更超過了90,優(yōu)于規(guī)范要求。
聲學設計要考慮控制大空間的混響時間和保證語言清晰度的要求。本設計中,頂棚、馬道、內墻面均采用了吸聲處理,采用穿孔鋁板+空腔+玻璃棉板吸聲處理材料,保障游泳館在比賽時的聲學效果。
體育建筑在消防設計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建筑類型。本項目比賽廳與觀眾看臺處于同一空間,防火分區(qū)無法分開,面積又超過一個防火分區(qū)的面積要求(扣除泳池),而根據(jù)防火規(guī)范的要求,體育館觀眾廳防火分區(qū)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適當?shù)姆艑?。這也是考慮到大空間火災危險性較小,場地內可燃物較少。同時筆者也對看臺區(qū)域的疏散進行了詳細計算以進行輔證,看臺區(qū)域疏散應在3min 之內疏散完成,通過對對應區(qū)域的疏散人數(shù),人流在平地、臺階的不同行走速度,每股人流所需疏散寬度,不同地面每分鐘每股人流的通過量,計算出全部疏散完所需時間。最終設計最長疏散時間小于3min,滿足規(guī)范要求。同時復核看臺區(qū)域疏散口數(shù)量、寬度也滿足要求。同時觀眾疏散出口外設置有疏散平臺,根據(jù)人數(shù)計算疏散平臺面積,也滿足要求。又對比賽場周邊人員的疏散寬度、疏散距離進行計算,同樣符合規(guī)范要求,這也輔證了防火分區(qū)設置的合理性。
該項目設計于2015 年下半年,經(jīng)過三年多的建設已基本建設完成,并將于2020 年開始對外營業(yè),期待項目在2020 年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