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博
(西華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川北燈戲是自明清以來就活躍在川東北地區(qū)的民間歌舞小戲。據考證,川北燈戲最早起源于川北地區(qū)古老的原始歌舞表演儺戲,因其早期燈戲表演與祈神求福的民間慶壇、祭祀活動交織混雜一體,其中的主角燈戲藝人以兼端公、巫師、陰陽等功能為一身,表演兼具“娛神”和“娛人”的功能,所以又稱“喜樂神”;又因表演演出時間和地點多與農民的農事活動和生活習慣相關聯,以滿足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為主,通常以農事勞作的場地“曬席”為表演場地,因此又稱“歡喜調”“農民戲”“壩壩戲”。新中國成立后,川北燈戲逐漸去除了封建社會遺留的迷信和腐朽思想;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下,搶修、復原和創(chuàng)作總數達300 余個劇目,內容涉及川北歷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各個領域。川北燈戲風格明快獨特、語言唱詞和表演身段幽默夸張,內容題材貼近大眾生活,反映了勞動人民樸素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成為川北地區(qū)歷史悠久、覆蓋面廣、群眾基礎十分深厚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有學者考證認為“燈戲形成的年代比昆、音、胡、彈諸聲腔傳入四川的時間都早,實為川劇之根”[1]。川北燈戲因其獨特的戲劇文化積淀和區(qū)域文化影響力,于2006 年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時代大背景下煥發(fā)新的精神面貌。
當前,川北燈戲得到政府和民間團體的重視和保護,在振興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各種文化展演和民俗活動形式普及和提升川北燈戲影響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城鄉(xiāng)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信息時代大數據和傳播媒介技術等社會變革的沖擊,川北燈戲逐漸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傳播廣度和文化影響力逐漸的被弱化。若僅依靠城市劇場式和零星式演出已不能長久延續(xù)和還原其藝術本真,如何讓川北燈戲在時代背景下找到其永葆活力和生機的“土壤”,更好地融入大眾生活是當下亟需探討和研究的課題。“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強調文化活動與文化空間的互相依存,而非單一的文化樣式;強調的是活的整體,是與一方百姓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密不可分的特定生存境遇與文化樣態(tài)[2]。因為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態(tài)要發(fā)展都不能孤立于時代而存在,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急需川北燈戲作出適應性的改變,與時俱進,同步找到適應其發(fā)展的有效活態(tài)空間。在保持藝術的本真的同時也能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和文化空間才能有更好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筆者認為“非遺”傳承和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傳承人等主導力量去實現,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自覺參與,即各行業(yè)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以多種表現形式為“非遺”增添新的元素和內容。筆者嘗試以川北燈戲為原型進行可視化設計傳播,以視覺化設計詮釋川北燈戲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涵,從設計角度凸顯其文化感染力和影響力,這樣的實踐就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與呵護。
1.川北燈戲原生態(tài)文化特色
川北燈戲具有鮮明的藝術造型特征和區(qū)域文化基因,其發(fā)展與川北地區(qū)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習性息息相關。川北燈戲吸取多種技藝與文化形態(tài),有很強的文化兼容性。川北燈戲在發(fā)展中融合了花燈、巴渝舞蹈、木偶戲、皮影戲、猴戲雜耍等川北民間歌舞和技藝,并與川北地區(qū)的春節(jié)、燈節(jié)、社火等民俗、節(jié)日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鮮明的川北民俗文化特色。保持川北燈戲原生態(tài)文化特色能夠凸顯其藝術獨立性和個性化特征,區(qū)別于其他文化形態(tài)。筆者認為,川北燈戲在經歷了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巨大轉變,能保持自身不被其他劇種兼容同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持了川北原生態(tài)文化記憶與民俗特色。在設計中重視川北原生態(tài)文化特征,反映原汁原味的川北燈戲藝術形態(tài),將川北歷史、地域、人文等內容融合在創(chuàng)作中,增強川北燈戲獨特性和藝術感染力。
2.個性化人物裝扮與服飾造型特點
川北燈戲人物的化妝設計粗獷與細膩相結合,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化妝譜式。與一般的戲劇表演不同,川北燈戲丑角造型突出,在眾多燈戲劇目中,一半以上的燈戲都是以丑角為主。丑角的形象本身就是夸張和大膽的造型,加上其特殊的表演技巧更能展現出幽默滑稽的形象?!鞍绯蟆睆娀巧奶卣?,使之更符合人物的內在特質。為突出表演的喜劇和鬧劇的效果,丑角在川北燈戲中沒有特定的指代,正反面角色都可能是丑角,使得表演充滿更多的歡笑,因此被大眾所喜愛。人物服飾設計上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來定義人物的角色扮相,人物的穿戴都有一套整齊的規(guī)則,并且運用了刺繡元素,遵循傳統(tǒng)戲劇的習慣,如龍紋、鳳紋、太陽紋、月牙紋、壽字紋、火焰紋等分別表現不同人物的角色設置,其中又經過提煉、夸張、抽象、變形、綜合表現等藝術手法體現人物差異性和喜劇效果。川北燈戲具有自身的審美需求,演員服飾色彩艷麗且搭配有度,傳承川北地區(qū)花燈和木偶戲傳統(tǒng),在強烈的視覺對比和個性反差中展現人物性格和舞臺效果。人物外在的裝飾能直接展現人物的特征,在設計中應注意強調人物裝扮的細節(jié),適度夸張凸顯其角色特征。
3.大膽夸張、幽默滑稽的表演技巧
川北燈戲以喜劇和鬧劇見長,丑戲居多,“表演藝術的風格與特色可概括:自然、生活、詼諧、風趣”[3],因此,川北燈戲在表演中沒有完全按照傳統(tǒng)戲劇的指法和身段技巧演繹,而是依據不同角色的需要配合特定的步、跳、跩和扭等身法來完成,成為川北燈戲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據統(tǒng)計,川北燈戲的表演步法有 32 種,手勢變化有 8 種,身段變化有 9 種,這些動作也都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動作夸張演變而來?!盵4]在設計中突出這種角色裝扮的同時,細化研究其在表演中的形態(tài),抓住最閃光的瞬間來突顯角色魅力。
4.戲劇內容內涵豐富,貼近生活,寓教于樂
川北燈戲通常沒有宏大的場面和深厚的歷史印記,因其取材于生活,大多以勞動人民熟悉的語言和道德準則來演繹世間的美好、善良、丑陋與黑暗,以自己的情感愛好,憤怒、悲哀和歡樂來定位劇中的人物性格與故事的寓意,表現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基本都是老百姓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和對美好生活的祈禱,以小見大、在樸實中升華為崇高的思想境界。語言上通俗簡明易懂,風趣幽默,充滿了淳厚的鄉(xiāng)村儉樸氣息和韻味。因此,川北燈戲保持了其質樸純粹的藝術風格,簡單直白又回味無窮,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在設計表現中不僅要重視其娛樂效應,更應表達深刻的精神內涵,可與當下時事和熱點相結合,拓展其藝術滲透力和影響力。
5.唱詞通俗易懂,方言俚語詼諧幽默富有韻味
川北燈戲語言唱詞通俗易懂,多以接地氣的方言俚語為主,詼諧風趣,在嬉笑怒罵中演繹人間的喜怒哀樂和善惡美丑,反映了勞動人民樸素的道德情操和感情世界,設計創(chuàng)作中要善于將語言進行可視化處理,把方言俚語以圖式化方式表現出來,配合典型的視覺形象,使得設計更加地飽滿和充實,更具韻味和獨特性。
1.川北燈戲平面視覺化藝術設計表現
如圖1 所示,川北燈戲形象海報設計結合了川北剪紙、皮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將川北燈戲的演出場景,人物裝扮、表情動作等要素藝術化地表達出來,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和感染力,對于大眾了解川北燈戲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推廣作用。圖2 是以兩部傳統(tǒng)燈戲《鄭板橋買缸》和《嫁媽》為基礎,除了將角色卡通化設計,還穿插了方言唱詞和表演道具,以視覺化手法還原了劇目的主要內容和閃光點,以輕松歡快的基調傳達出燈戲的個性化特點。
2.融媒體平臺的內容植入與傳播
數字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海量與高效快捷,催生出諸如信息優(yōu)選、快餐文化、享樂文化等消費模式。要擴大川北燈戲的影響力,傳播受眾中年輕群體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在數媒平臺上,過長或者過于嚴肅的內容,很難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川北燈戲因其短小精練、喜劇效果突出等特點,非常適合當下融媒體平臺的傳播,也非常適合現代人娛樂和獵奇的口味,很容易形成話題效應。如,圖3 是以川北燈戲為主要內容的手機APP 界面設計應用,傳統(tǒng)戲劇的傳播模式與現代數字媒體平臺相結合,取長補短,拓展了傳統(tǒng)戲劇的傳播廣度,在設計中提煉出具有品牌特征的燈戲符號和系統(tǒng)應用,視覺形象進行概念化再創(chuàng)作,加入抖戲、在線劇場和商城等應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川北燈戲的傳播模式和互動方式,更加突出了川北燈戲短小精干、寓教于樂的藝術特點。與時代接軌,讓川北燈戲更多地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主題,拓展了傳統(tǒng)戲劇的發(fā)展空間。以傳統(tǒng)劇目動畫版《鬧隍會》為例,讓川北燈戲的受眾群體更加多元化,劇中講述縣太爺脫離群眾,不體察民情鬧出笑話,最后改正并為民辦實事的過程,能夠起到針砭是非、棄惡揚善的作用,同時也有喜劇效應,弘揚新風尚,傳播了正能量,
3.川北燈戲個性化品牌形象塑造和廣告推廣
川北燈戲在近年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有由“劇種”向“聲腔”弱化的趨勢,這是川北民間小劇種在發(fā)展進程中受川劇影響和逐漸同化的結果,川北燈戲在向川劇看齊的導向中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劇種地位[5]。除此之外,也跟川北燈戲多年來建制上不完善、演出規(guī)模萎縮等有關。如果川北燈戲喪失其獨特性,其生動活潑的形式和獨特的地域民俗活動,以及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會一同丟失。因此,打造以小戲為主、活潑歡快的藝術風格為特征的川北燈戲品牌形象,讓其從視覺形象上區(qū)別于其他劇種,或者將品牌形象設計細化到不同的傳承人和劇團,設計應用到包括演出、宣傳、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等方面,在演出背景、道具、表演環(huán)境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樹立川北燈戲品牌,更好地服務于川北燈戲獨立劇種形象的塑造和多元化傳播需要。
圖3 楊蘭 《川北燈戲手機APP 設計》
4.燈戲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與設計應用
以川北燈戲人物形象和道具為基礎,開發(fā)川北燈戲主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如以燈戲道具龍燈、獅燈、牛燈、蚌殼燈等為原型,或者以人物角色形象和造型為基礎開發(fā)應用,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和文化產品,以此結合線下演出和線上互動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使川北燈戲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蘊含更多的思想內涵和象征意義,融入大眾生活,起到文化傳承和拓展川北燈戲品牌影響力的作用。
川北燈戲在經歷了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巨大變革之后,其最大的特點即人民性始終沒有變化,這也是其能長久生存并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非遺”傳承不能離開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人文基礎。川北燈戲貼近生活、反映勞動人民的樸素價值觀和善惡觀,是川北地區(qū)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社會變革對于川北燈戲發(fā)展的客觀影響,即傳承川北燈戲的文化傳統(tǒng)需要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社會結構和勞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需要以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和手段,讓川北燈戲更加貼近大眾生活。以時代發(fā)展為契機拓展川北燈戲在傳播方式和內容互動上的多元化,以多種文化業(yè)態(tài)展示川北燈戲的獨特魅力。文章以視覺化設計為例,思考“非遺”傳承和發(fā)展的具體舉措,發(fā)揮設計服務于生活的基本作用,在信息時代融媒體平臺的有效傳播、個性化品牌特征塑造和燈戲主題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等方面,將川北燈戲以多元化的方式更好地延伸到大眾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實現“非遺”傳承和發(fā)揚光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