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
即南風,意思是和暖的風,常用來比喻母愛的柔和溫暖。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詩經·凱風》
回首悲涼便陳跡,凱風吹盡棘成薪。
——蘇軾《挽詞》
大兒初脫懷,小兒猶戀乳。凱風棘成薪,母氏亦良苦。
——劉鶚《戲題嬰兒圖》
“春暉”:
即春日的陽光,用來比喻慈母之恩如沐浴著春光。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母居澤山陽,倚門懷遠道。何以報區(qū)區(qū),春暉寸心草。
——胡奎《題望云圖》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愿持此日意,永報一春暉。
——楊維楨《春草軒》
萱草:詩經云“萱草忘憂”,而后萱草亦用來借指母親。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王冕《墨萱圖》
難將寸草酬萱草,且著鶉衣拜袞衣。
——陳獻章《留別諸友》
北堂萱草,漸覺垂垂老。甑釜生塵寒夜悄,添得鬢絲多少。
——俞士彪《憶母》
針線:古詩文中“針線”是形容女人的常見意象,每每用來描摹母親對子女的關愛留戀之情。
晨起縫破衣,針線不成行。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鄭燮《李氏小園》
身上衣裳針線舊,眼中形影夢魂長。
——林掞《獄中聞母喪》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蔣士銓《歲暮到家》
白發(fā):人到老年白發(fā)頻生,這是老母的形象隱喻,也是無可奈何的歲月流逝。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黃景仁《別老母》
從今白發(fā)應重綠,歲歲春來母子情。
——王彝《春草堂》
身在青山里,心懸白發(fā)前。饑來驅我去,老合抱孫眠。
——周一士《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