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
元人陳秀民的《東坡詩話錄》收錄了一篇蘇軾與米芾交往的故事,我把它命名為《蘇軾“騙”硯》,為何稱為“騙”硯?一是二人關系不錯,彼此很隨便,文人之間的一次互動、斗智而已,沒有貶義;二是米芾此人有非常嚴重的潔癖,蘇軾有機可乘,故此騙得到。
先從米芾說起:
米芾字元章,1051年生,小蘇軾15歲。其母伺候過仁宗皇后,從小米芾經常出入宮中,20歲時恩蔭入仕為秘書省校書郎。米芾一生做官太平,沒有大起大落的遭遇。米芾初識蘇軾是元豐四年(1081年)于黃州,雖然米芾小蘇軾15歲,但是米芾見蘇軾并不執(zhí)弟子禮,而是以朋友身份相見,不像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與蘇軾有師生情誼,所以蘇、米之間相處并不受太多的禮儀約束。
米芾生有潔癖,但凡他手碰過東西后就要洗手,因此他的仆從經常手提裝滿清水的銀壺跟在身后,隨時伺候他洗手。他不用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別人也不準碰。
米芾有一方御賜的硯臺,名為“瑤池”。每次賞玩前,必先凈手再膜拜后才可把玩觀賞。蘇軾聞之后提出一觀,由于老蘇面子太大,礙不過,米芾只好同意,不過米芾提出要蘇軾凈手還要膜拜之后才能觀賞,蘇軾同意照辦。
米芾請出“瑤池”御硯,蘇軾一看就愛慕不已,贊美之詞不絕于口?,F(xiàn)代人對于一方硯臺的認識與生活在北宋期間的人有很大不同,打個比方吧,那時一個文人對于硯臺的喜愛度跟現(xiàn)代人喜歡一臺高級筆記本電腦,或者一部蘋果手機差不多,蘇軾真想得到這方“瑤池”硯臺。蘇軾一看書桌上有墨一錠,靈機一動,說道:“不知這方硯臺發(fā)墨如何,可否一試?”米芾說,發(fā)墨自然好,我去取水,你親研一下便知。米芾一走,蘇軾連連向“瑤池”里吐了幾口唾沫,拿起墨錠就研磨起來。米芾回來見此狀,惡心死了,差點背過氣去,大聲呼道:“胡子(蘇軾昵稱)壞吾硯矣!”一氣之下,遂將“瑤池”送給蘇軾。蘇軾得了便宜還賣乖,說道:“此是御硯,怎可送人?”米芾回道:“污硯豈可復用?”執(zhí)意相送。蘇軾樂得差點笑出聲,連忙抱硯而歸,并作詩紀念此次“騙”硯成功:“玉硯瑩然出尚方,九重親賜米元章。不因咳唾珠璣力,安得瑤池到玉堂。”
選自《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