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瑞
“身上滑膩膩,喜歡鉆泥底。張嘴吐泡泡,可以測天氣?!边@則謎語說的是“泥鰍”。夏天到了,正是泥鰍生長繁殖的旺盛期。泥鰍,鰍科屬,它頭小、口小,形體短小,有小細鱗,顏色青黑或土黃,體表黏液豐富,因而渾身滑膩,易于逃脫。泥鰍生活在湖泊、河渠、池塘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藻類或水底腐殖質為食,選購時,以個大短粗、光潔圓潤的黃泥鰍或花泥鰍為優(yōu)。
泥鰍,古稱“鳛”,又叫“鰍魚”,既是佳肴,又是良藥。中醫(yī)認為,它味甘性平,歸脾肝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除濕退黃、益腎助陽、祛濕止瀉、暖脾胃、療痔瘡、止虛汗之功效。非常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體虛盜汗的人食用,對某些急性肝炎的治療也十分有益。
泥鰍入膳還是一道美肴,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低,能降脂降壓,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大眾食品。俗語“天上斑鳩,地上泥鰍”,是對它美味的贊譽,而“水中人參”的稱號,則是對其營養(yǎng)價值的肯定。從現代營養(yǎng)學的角度分析,泥鰍是魚類里的補鈣冠軍,同等重量下,泥鰍的鈣含量是鯉魚的近6倍,是帶魚的10倍左右。泥鰍同時富含有利于鈣吸收的維生素D,因此是很好的補鈣食物。此外,泥鰍還富含亞精胺和核苷,能增加皮膚彈性和濕潤度,能提高身體的抗病毒能力。
泥鰍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紅燒可清燉,亦可煲湯。這里僅介紹兩例家常菜肴,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