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末民國祀孔問題研究進展與展望

        2020-05-11 21:59:23李瑩

        李瑩

        摘要:清末民國時期的祀孔問題是中國社會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一個重要表征,也是理解儒學近代命運變遷乃至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視點。近年來,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相關研究主要從典制儀式考證、政治史、社會文化史三個角度出發(fā),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亦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研究缺乏整全性、貫通性,研究視域較為狹窄,祀孔典制變動的歷史意蘊闡釋不夠充分等。今后應當充分發(fā)掘史料,拓寬研究視野,同時借助多學科研究方法,從思想與社會互動的視角解讀清末民國祀孔典制的因襲與變革,從而克服不足,進一步拓寬與加深該領域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關鍵詞:清末民國;祀孔;典制儀式;政治史;社會文化史

        中圖分類號:K25;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0)05-0091-07

        近代祀孔典制的變動,不特為儒學獨尊地位解構的表征之一,而且上可關涉民國政局變動、思想文化變遷,下可與輿情民意、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是重新審視儒學近代命運乃至近代社會轉型的可窺之鏡。近年來,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復興熱度的提高,祀孔問題愈來愈受學界關注,相關研究主要從典制儀式考證、政治史、社會文化史三個視角出發(fā),分別對清政府、民國北京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官方祀孔活動進行考察;同時,諸多地方如湖南、山東、四川、天津、上海的祀孔活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這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豐厚的學術基礎。但仔細審視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尚存在一些不足。有鑒于此,筆者擬對清末民國祀孔問題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回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展望。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一、典制儀式考證視野下的祀孔研究

        典制儀式考證視野下的祀孔研究,主要是指對國家祀孔典制政策及祀孔儀式、禮節(jié)、樂舞等變化的史實考據。就現(xiàn)有研究來看,學界既有將帝制時期之祀孔與清末民國時期之祀孔作為一個整體的考察,亦有專門針對清末民國以來國家與地方祀孔典制變動進行的探討。

        就前者而言,李申所著的《中國儒教史》初步理順了古代至近代各個時期祀孔儀式的轉變。①李桂民則重點關注歷代國家祀孔典制的演變,即不同時期官方所定祀孔政策的異同,旁及對儀式變化的敘述。[1]實際上,精確考求歷朝歷代祀孔的時間沿革并非易事,但仍有學者爬梳史料,將自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即孔子逝世次年至1949年歷代祭孔釋奠歷程予以詳細整理,并將其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現(xiàn)。[2]同時,對漢代、唐宋、明清及民國各時期孔廟祭祀的演替過程的斷代史考察,則凸顯出祀孔儀式展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殊意涵。[3]概言之,上述研究多圍繞春秋丁祭展開。除此之外,孔子誕辰日的祭祀活動同樣蘊含著特殊的政治文化意涵,故不能輕易忽視。周國林等即著眼于古代的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重點考證其自南北朝創(chuàng)設以來的歷史變遷,兼及清末民國時期該紀念形式的歷史沿革,勾勒出這項誕辰祭祀活動的歷史變遷脈絡。[4]

        就后者而言,學界主要從國家和地方兩個維度切入,呈現(xiàn)出二者在儀式制定和具體操演中的張力。

        對于國家層面,張頌之概括性地敘述了近百年來官方所定祀孔禮儀的變化。[5]李莉以晚清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初期三個時期為界,梳理各時期祀孔樂舞儀式的沿革。[6]其中,清末時期的孔廟從祀問題因關涉國家意志表達而頗受關注。段志強即著眼于清政府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家從祀孔廟一事,考證了三賢哲從祀的來龍去脈。[7]關于民國時期的祀孔問題,李俊領在對近代中國祭祀的研究中涉及民初至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方祀孔文化政策及其儀式的變化。[8]羅玉明、王文燕、徐國磊則均將視線集中于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舉辦的孔子誕辰紀念,探討了該活動舉辦的歷史緣由,并對其儀式展演、各方述評等進行還原與再現(xiàn)。[9-11]另有蘇全有等學者轉變研究視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孔子誕辰紀念活動中的文論予以量化考證與分析,提出彼時的社會輿論對孔子誕辰紀念實際上較為重視,反對官方將祀孔形式化。[12]較為新穎的是,吳燕考證了孔子誕辰紀念日的日期確定方法與民國歷法變動的關系,認為其改造與確立是政府以時間秩序重構實現(xiàn)社會秩序重構的一個縮影。[13]

        對于地方層面,梅花以清末至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qū)的文廟祭祀為例,揭示文廟祭祀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的史實,同時點明該地文廟祭祀的地方性特色。[14]羅玉明關注到1927—1937年湖南地區(qū)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和地方保守士紳的支持下舉辦祀孔活動的實際情況,包括祀孔活動前的準備、現(xiàn)場布置、儀式展演等問題。[15]徐在斌、趙月超分別再現(xiàn)了1934年間山東地區(qū)孔子誕辰紀念活動的緣起、舉辦過程與影響及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時期祭孔活動的典制、儀式、場所、樂舞等制度變化[16-17]。美國學者柯必德還部分還原了清末民國時期蘇州地區(qū)孔子誕辰紀念的歷史變遷,提出清末蘇州祀孔曾被改造為世俗化的民族主義典禮,至20世紀20年代地方官員又堅守傳統(tǒng)儀式,引起趨新人士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普遍持敵視態(tài)度,但最終還是走向現(xiàn)代性的孔子誕辰紀念。[18]

        總體看來,典制考證視野下的祀孔問題研究對于復原祀孔之歷史現(xiàn)場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學理探討方面卻稍顯單薄。祀孔多以國家祀典的形制出現(xiàn),因此,厘清祀典變革背后的政治意涵,就成為一項繞不開的學術話題。

        二、政治史視野下的祀孔研究

        為了進一步厘清清末民國祀孔典制變動背后的深層意涵,部分學者將其置于政治史框架中開展研究,具體來說,就是以政治權力為依托,省察祀孔與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關系。當前學界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重點議題:

        第一,清末祀孔典制變動與清政府治統(tǒng)維系的關系問題。段志強認為,清末三賢哲從祀孔廟的原因是:一方面,時代發(fā)展促使人們改變了對先儒與孔廟祀典的認知,故官方將這三人重塑為新興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預備立憲的時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變革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質疑,官方試圖以該三賢哲從祀來宣示立憲誠意,推動政治改革的進程。[19]馮振亮在對清代祀孔典制變遷考察的部分章節(jié)中,將清末政府大祀孔子作為考察清代國家祀孔典制變動的一個切入點,揭示了新政之際清政府出臺此項文化政策,實為統(tǒng)攝人心之舉,但此舉由于財力受限而有名無實,不僅收效甚微,而且飽受批判。[20]

        第二,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尊孔祀孔的關系問題。在以往民國政治史研究的論調中,學界多將袁世凱尊孔祀孔視為其復辟帝制的先聲。[21]然而,近年來不少學者通過重探史實,提出新見。如柏瑞蓮重新審視1914年秋丁祀孔的背景、祀孔案與國教案的關系及禮制館修訂《祀孔典制》的史實,提出是年秋丁祀孔與袁世凱稱帝并無直接關系。[22]韓華也認為孔教會本身為建立孔教之需而舉行全國孔教大會、舉辦國子監(jiān)丁祭、建議政府舉行祭天大典并以孔子配享、向參眾兩院上書請定孔教為國教等一系列行為,其主張與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提倡尊孔讀經貌似一致,但事實上并沒有得到袁世凱的支持。[23]李楊等則提出,帝制的起點與尊孔思潮的產生是同步的,封建思想與專制制度相互適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專制運動才是袁世凱復辟的前奏。[24]左玉河亦認為,袁世凱在尊孔的旗號下公開進行帝制復辟活動確為不爭之事實,但其尊孔祀孔未必與洪憲帝制有內在聯(lián)系。[25]

        第三,徐世昌與1919年顏李從祀的關系問題。王學斌通過梳理民國最后一次文廟從祀活動,揭示了1919年徐世昌等人所發(fā)動的“顏李從祀事件”實由復興北學、鞏固統(tǒng)治與維護傳統(tǒng)三方合力促成。詳言之,晚清直隸興學與改化致使北學不再純正,而此時占據天津的徐世昌剛剛出任總統(tǒng),亦迫切需要從文化層面建構一套意識形態(tài)來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合法性,加之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反向強化了徐世昌的統(tǒng)治訴求,這才使他試圖通過將顏元、李塨二人從祀孔廟的方式達到維系自身統(tǒng)治的目的,此舉體現(xiàn)了彼時學術與政治復雜交織的重要特征。[26]孫光耀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徐世昌將顏元、李塨從祀孔廟的舉動,是清代孔廟從祀在清王朝覆滅后的余波,而徐世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本人向來尊崇傳統(tǒng)文化,并且尤受北學影響,加之時局動蕩,徐世昌亦希望借此挽救人心、鞏固統(tǒng)治,以應對民國初年的亂世危局。[27]

        第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孔子誕辰紀念的政治意涵問題。學界一般認為,南京國民政府舉辦孔子誕辰紀念是由其加強“黨國”統(tǒng)治的政治訴求所決定的。如宋淑玉從“尊孔”的角度初步探討了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廢止祀孔與恢復祀孔的政治文化動因,認為其概由政治使然。[28]李俊領從政治儀式的“治術”角度考察了南京國民政府如何將“黨國”統(tǒng)治權威、秩序與正當性滲透至社會生活,并從儀式政治的“治道”視角反觀南京國民政府通過紀念孔子的文化場域昭示“黨國”并力圖建立“黨治”與“禮治”合一的政治模式的目的,最后予以其“有術無道”從而自釀政息人亡之命運悲劇的歷史評價。[29]朱文哲另辟蹊徑,從政治認同與儀式、符號利用的關系角度揭示了問題背后的深意,同樣認為南京國民政府是在借助孔子誕辰紀念強化政治權威、突顯政權存在的正當性。[30]不過,也有學者注意到孔子誕辰紀念中的民族主義成分并對其予以必要的肯定。郭輝即認為南京國民政府是為應對民族危機而創(chuàng)設孔子誕辰紀念,其作為現(xiàn)實政治訴求的表達途徑,為抗日戰(zhàn)爭提供了精神支持,也為國民黨提供了統(tǒng)治的合法性資源,但實際效果有限。[31]

        第五,偽政權祀孔的目的問題。學界一致認為,偽政權祀孔本質是借助中國文化控制中國民眾。武俊玲以1940年3月15日庚辰春丁祭孔為視點,考察北平淪陷后偽政權祭孔的具體內容,認為日偽在北平孔廟舉行的十數次大規(guī)模祭孔活動,實為打著尊孔的旗號行徹底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之實,其本質是日偽在思想文化領域施行的一項統(tǒng)治手段,是具有欺騙性的法西斯主義行徑。[32]陳宏、方艷華亦認為偽滿地區(qū)的祀孔活動,實際上反映了日本殖民者借儒學外衣推行殖民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本質。[33-34]但其借祀孔控制中國民眾的目的并未實現(xiàn),智利疆對1932—1942年的偽滿祀孔活動變遷的研究表明,殖民者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信仰上的強加手段不僅未能獲得支持,反而招致溥儀及其部分隨屬和廣大東北民眾普遍的心理抵制,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35]

        綜上可見,祀孔不僅在帝制時期是王朝統(tǒng)治的重要文化手段,而且在近代亦呈現(xiàn)出獨特的政治特性。盡管其尊嚴從制度化儒家解體以來逐漸喪失,但在實際政治文化場域特別是近代統(tǒng)一的國家意志尚未形成的政治情境中,祀孔仍艱難地維系著其作為舊“道統(tǒng)”的“一席之地”。

        三、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祀孔研究

        除政治史視野的解讀外,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祀孔問題研究亦頗為豐富,其主要研究進路是通過祀孔這一文化行為探究儒家文化與社會的互動及其變遷。目前,相關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從祀孔活動變動所引發(fā)的社會反響反觀儒學認同功能轉變;祀孔活動變動對地方社會文化的影響;由祀孔引發(fā)的基督教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沖突與互動。

        有關從祀孔活動變動所引發(fā)的社會反響反觀儒學認同功能轉變的研究中,干春松的觀點最值得關注,其重新審視制度化儒家解體后儒學外化的祀孔、讀經、孔廟等載體的歷史境遇,從而揭示儒學在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歷史命運,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36]具體到實證研究中,張國鵬以《申報》為視角觀察晚清官方祀典下的民間參與,認為祀孔雖受沖擊,但其所象征的儒家文化至少此時在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染的士民心中仍備受尊崇。[37]李俊領則通過分析清政府大祀孔子的社會反響,認為此舉不僅未能統(tǒng)合社會,反而使得孔子儒學統(tǒng)攝人心的功能更為弱化。[38]李國亦認為袁世凱1914年舉辦的祭孔典禮沒有達到整合社會的效果,且引起了有識之士的強烈批判。[39]常會營進一步指出,民初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尊孔祀孔的爭議證明祀孔在彼時已然漸趨式微,且在廣受西學影響的智識階層眼中,孔子應該回歸到教育家的地位,祀孔應只是學校的一項紀念活動而非國家祀典。[40]郭輝的文獻中的部分章節(jié)將民初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祀孔活動作為國家儀式調試的一個方面進行考察,認為前者曾調和新舊,但隨著時間的推演,舊傳統(tǒng)在新社會中走向沒落,后者則被賦予時代意義,體現(xiàn)出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主義特色。[41]陳悅則揭示了近代祀孔演化的三種路徑:

        現(xiàn)代政治場域中的官祭,由儒士、地方鄉(xiāng)紳主持的民祭,學校祭孔。雖然這三種方式發(fā)展極不平衡,但依然為祭孔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化提供了可能。[42]

        在祀孔對區(qū)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方面,楊莉以天津士紳及其祀孔活動為切入點,探討了民國時期文廟的定位、祀孔儀式的價值及各政府對文廟和祀孔符號的利用,揭示了祀孔典禮演變的動力,以及持續(xù)的祀孔儀式展演對增強地方士紳文化認同的作用。[43]云南建水祀孔問題的研究同樣引人關注,曾黎展示了該地區(qū)祀孔儀式和儒學在社會中的命運沉浮,對其融入地方社會的表現(xiàn)進行了解讀,并進一步指出,民國時期建水的地方祀孔儀式被改造后更貼近于生活實踐,這是地方社會的民眾從個體生活實踐視角來理解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表征,而祀孔儀式被改造為符合民眾生活所需的地方性傳統(tǒng),也隱喻著民眾對祀孔儀式中的權威表達已經有所接受,同時對祀孔所代表的社會觀念、社會秩序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44]龐毅關注到清末民初長沙的祀孔活動,認為政府推行鞠躬禮和長沙堅持跪拜禮所反映出的新舊之爭體現(xiàn)了國家與民間在祀孔問題上的張力及傳統(tǒng)文化力量的延續(xù)性,并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解釋官方祭祀與長沙城市社會的互動關系及其對長沙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影響。[45-47]程功群等則將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山東祭孔活動視作政府立足于國家政策和省情需要所做出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48]趙娓妮等聚焦于四川地區(qū),通過對清代至民初四川(州)縣文廟祭祀流變的研究指出,清代的文廟祭祀彰顯了傳統(tǒng)社會對儒道的尊崇和基層社會中文廟學宮經營及其他相關地方公共事務自我管理的特點,但清末民初的廢祀卻使原有的基層社會秩序遭到徹底破壞。[49]

        最后,在通過祀孔活動考察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沖突互動的研究中,王林從1901年山東大學堂條規(guī)規(guī)定恭祀孔子引發(fā)傳教士與中國官員的一場爭議出發(fā),揭示了近代來華傳教士對祭孔的拒斥態(tài)度,認為基督教為保持宗教純潔而反對祭孔的舉動激起了中國官紳民眾對祭孔的固守,其既有維護專制統(tǒng)治與綱常名教的政治目的,亦不乏保護民族文化的深意,不能簡單地視之為落后守舊之舉。[50]李國在對清末民初祀孔活動的考釋中重點梳理了西方傳教士對祭孔儀式的態(tài)度變化,其由最初的寬容處之發(fā)展為中期的“禮儀之爭”,最后又變?yōu)閺妱菀笾袊捌婆f立新”。而其在不同時期對中國傳統(tǒng)祭孔儀式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們的實際目的是希望以耶穌取代孔子,最終以西方文化浸染中國文化。[51]陳澤華在對民國山東民間信仰的研究中也涉及儒家文化信仰的祭祀情況及其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

        山東本是孔孟之鄉(xiāng)與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至民國時期又因地理因素而成為基督教勢力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如此一來,兩種文化必然發(fā)生接觸,并產生了許多矛盾,體現(xiàn)在表面上就是西方基督教宗教儀式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祭孔、祭祖等風俗的沖突。

        [52]

        總之,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祀孔問題研究為我們考察近代儒家文化命運及其與地方社會、基督教文化的關聯(lián)互動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視角,但已有成果多局限于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時段,未能與宏觀的歷史脈絡相關聯(lián),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

        四、清末民國祀孔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一)清末民國祀孔研究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文梳理可見,學界對清末民國時期祀孔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極大進展,但囿于史料或研究視角所限,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約略論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對清末民國祀孔變動典制與儀式變動研究狀況的整理不難發(fā)現(xiàn),已有成果尚缺乏整全性、貫通性。一方面,部分時段祀孔典制的變動情況至今未有學者關注,如五四時期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1934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各時期內的祀孔活動雖有文章談及,但皆屬“淺嘗輒止”,并未真正厘清。

        另一方面,祀孔典制儀式的考證亦不夠系統(tǒng)和完整,如傳統(tǒng)時代的祀孔儀式規(guī)定主祭、陪祭人員等在祭祀之前需嚴格齋戒沐浴[53],但延至民國后,此類舊儀式被逐漸取締,祭祀的時間、儀式、流程、樂舞、祭文、演說,甚至祭祀場所的場景布置、孔廟所用瓦片的顏色等,在對舊制沿襲的基礎上亦有現(xiàn)代性改造。而目前已有研究多為片段式考察,未能從整體上貫通梳理。

        第二,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祀孔活動本身,對于祀孔典制變動背后的人、事等還缺乏較為深入的探討。誠然,近代以來祀孔并未因儒學獨尊地位的喪失而退出政治場域,恰恰相反,其仍與“國之大事”密切相關,且不可避免地牽涉到政治、權力、利益關系等,由此,與祀孔相關的人物、事件、言論等均別具意義。但是目前學界少有人關注于此,且大都忽視了史實背后所隱含的復雜權力關系與政治文化意涵。如民初辛亥激流勇進,祀孔旋即廢止,改為孔子誕辰紀念,不久,袁世凱政府又高調宣布恢復春秋祀孔大典,此中各派人士有何反應?如何交鋒?緣何如此?南京國民政府初期亦是如此,大學院通令廢止祀孔引起何種風波?誰參與了彼時的論爭?官方如何處之?此后全國各地祀孔狀況如何?官方祀孔政策變化的實質是什么?諸多問題,尚未厘清。

        第三,祀孔典制變動背后的復雜意涵未能得到充分闡發(fā)。近代以來,祀孔典制變動與儀式展演兼涉?zhèn)鹘y(tǒng)與現(xiàn)代之沖突調適、政權統(tǒng)治及思想文化轉型等多重意涵,既有其合理因素,亦有其負面之處。以1934年孔子誕辰紀念為例,學界一般認為該活動是國民黨借儒學宣傳“三民主義”、樹立蔣介石個人權威和維系黨國統(tǒng)治的文化手段,因而對此大加鞭撻。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民族危機爆發(fā)的特殊時勢下,孔子儒學被塑造為民族標志,作為抗戰(zhàn)的精神動力應當說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且南京國民政府將封建性質的春秋祀孔舊典改為現(xiàn)代性的孔子誕辰紀念,這種順應時代潮流的舉動本身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由此可見,祀孔變動所蘊含的歷史意涵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當然,深刻認識祀孔問題研究的復雜性,充分闡發(fā)其多重意涵,并不意味著過度闡釋,學界應當充分關注祀孔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轉型等多重角度下的不同面相,而非知其一卻不知其二。

        (二)對清末民國祀孔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研究與不足,今后若欲拓展和深化清末民國時期祀孔問題的相關研究,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第一,充分發(fā)掘各方面史料,為深化研究奠定基礎。清末民國祀孔問題沒有得到更為深入的考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史料發(fā)掘還不充分。檢索民國報刊等相關數據庫資源可知,在《申報》《大公報》等大型報刊、各類地方小型報紙以及尊孔派、反孔派等各自創(chuàng)辦的私家媒介中,有關祀孔典制、儀式、活動舉辦等情況的記載十分豐富,針對祀孔所發(fā)表的各方評論更是數不勝數;中華民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各地方檔案館等館藏史料亦十分可觀;部分知識分子的日記、全集等對民國祀孔活動也都有涉及,甚至還有時人自身的觀感與述評,如《魯迅日記》《李大釗全集》《金毓黻日記》等。相關史料汗牛充棟,卻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掘和解讀。若能對其加以系統(tǒng)的整理和運用,必定能深化對祀孔相關問題的認知。

        第二,將祀孔問題放在大歷史中解讀,拓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祀孔問題的研究不應僅僅局限于祀孔典制和儀式的變化,其研究對象還可拓展至央地政府、衍圣公府、孔廟實體及其財產、祭文文本、樂舞、服飾等,載體雖小,卻牽涉權力運作、利益紛爭、人際關系、社會轉型等重要問題。如何以“小歷史”為切口反觀“大歷史”并準確地闡明道理,是讓祀孔問題研究真正具備學術價值的關鍵。李先明對河北省長垣縣孔廟祭田糾紛案的研究就是一個富有啟發(fā)意義的例證??讖R原為用以祭祀孔子的空間實體,隨著官方對儒家文化態(tài)度及祀孔政策的嬗變,附屬于孔廟并用以奉祀孔子的祭田,其實際境遇卻發(fā)生了變化,并由此引發(fā)各方紛爭。透過對該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到地方孔氏族人、地方政府、衍圣公府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所體現(xiàn)的地方文化、權力秩序的轉移。[54]這種通過小問題折射大歷史的方法,對深化祀孔問題研究極富借鑒意義。

        第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對話,全方位省察祀孔典制變動的歷史意蘊。祭祀是指在相對固定的場所內通過一定的儀式展演向鬼神、先祖等祭祀對象表示崇敬或表達特定訴求的信仰活動,兼具宗教學、儀式學、人類學意義。祀孔較之于一般的祭祀還體現(xiàn)出獨特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在具體的儀式展演中,音樂學、舞蹈學亦可從中覓蹤,孔廟空間的文化意義還可與建筑學相聯(lián)系。由是,掌握一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素養(yǎng),對于深化祀孔問題的研究無疑大有裨益;反之,祀孔問題研究也可為相關學科研究的推進助力。因此,在秉持歷史學視域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打破學科“藩籬”,借助相關學科的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從盡可能多元的視角審視祀孔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意義。

        總之,梳理紛紜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清末民國祀孔問題研究已經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并且取得了數量可觀的研究成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打破已有研究缺乏整體性的桎梏,匯通清末民國祀孔典制整體的因襲與變革,拓寬研究視域,深刻認識祀孔之于近代儒學命運及社會轉型的意義,應是學界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 參見李申的《中國儒教史》(上、中、下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參考文獻:

        [1]李桂民.論祭孔的傳統(tǒng)與孔子祭祀禮儀的變遷[J].東岳論叢,2019(1):52-61.

        [2]陳東.祭孔釋奠大事紀年[M]//孔子研究院,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刊: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3-125.

        [3]張哲.孔廟祭祀的歷史演變[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3.

        [4]周國林,周翔宇.孔子誕辰紀念活動源流考——兼論古代“教師節(jié)”的形成[J].學習與實踐,2014(6):125-131.

        [5]張頌之.百余年來的祀孔及祀孔禮儀的變化[C]//賈磊磊,楊朝明.第四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374-383.

        [6]李莉.祭孔樂舞在近代中國的沿革歷程[J].齊魯學刊,2018(3):24-28.

        [7]段志強.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從祀孔廟始末新考[J].史學月刊,2011(3):63-71.

        [8]李俊領.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9]羅玉明.1934年南京政府尊孔祀孔活動述評[J].懷化學院學報,2009(9):56-58.

        [10]王文燕.國民政府時期禮樂復興活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11]徐國磊.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紀念孔子誕辰活動的歷史考察[D].成都:四川大學,2007.

        [12]蘇全有,崔海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孔誕紀念文論補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3-54.

        [13]吳燕.從春秋祀孔到孔子紀念日:民國時期時間秩序重構的一個個案[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8(2):231-242.

        [14]梅花.從清代歸化城副都統(tǒng)衙門與民國檔案為主看土默特文廟及其祭祀制度[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7-121.

        [15]羅玉明.20世紀30年代湖南尊孔祀孔活動述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92-96.

        [16]徐在斌.淺析1934年山東祭孔活動[J].黑龍江史志,2010(5):34-35.

        [17]趙月超.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時期的官辦祭祀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18]柯必德.天堂與現(xiàn)代性之間:建設蘇州(1895—1937)[M].何方昱,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57-211.

        [19]段志強.孔廟與憲政:政治視野中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從祀孔廟事件[J].近代史研究,2011(4):120-133+161.

        [20]馮振亮.清代祀孔典制變遷的歷史考察[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21]張艷國.尊孔與袁世凱復辟[J].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7-97.

        [22]柏瑞蓮.1914年秋丁祀孔[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23]韓華.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D].成都:四川大學,2003.

        [24]李楊,李超英.民初尊孔思潮為帝制前奏說質疑[G]//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孔廟國子監(jiān)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20-227.

        [25]左玉河.民國初年的信仰危機與尊孔思潮[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28-137.

        [26]王學斌.學術與政治的復雜交織:1919年“顏李從祀事件”探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7):121-129.

        [27]孫光耀.清代孔廟從祀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9.

        [28]宋淑玉.中國近代尊孔讀經的歷史考察[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1999.

        [29]李俊領.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孔子的祭祀典禮[J].社會科學評論,2008(4):45-62.

        [30]朱文哲.符號、儀式與認同:民國時期的孔子誕辰紀念[J].天府新論,2015(4):85-92.

        [31]郭輝.傳統(tǒng)的發(fā)明:抗戰(zhàn)時期孔子誕辰紀念日研究[J].學術研究,2014(7):104-112.

        [32]武俊玲.日偽時期北平孔廟祭孔活動述議[G]//首都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首都博物館叢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59-164.

        [33]陳宏.偽滿初期盛行祀孔活動之研究[J].溥儀研究,2015(4):62-68.

        [34]方艷華.試論偽滿祀孔典禮的墮落與變異——兼論“王道政治”的歷史命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16-119.

        [35]智利疆.偽滿洲國的“國家祭祀”及其日本化[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0(1):77-92.

        [36]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0-21.

        [37]張國鵬.社會文化視野下晚清時期的文廟——以《申報》為基本史料[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6-105.

        [38]李俊領.清末文廟祀典升格與人心失控[J].史學月刊,2012(5):63-72.

        [39]李國.連接生死之間——清末至五四的祭悼文學及文化轉型[D].天津:南開大學,2012.

        [40]常會營.民國初年關于祭孔問題的爭議[J].北京檔案,2015(3):56-58.

        [41]郭輝.民國國家儀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42]陳悅.在政治與文化之間迂回——近現(xiàn)代祭孔的衍化途徑[J].孔子研究,2017(3):96-103.

        [43]楊莉.民國時期天津文廟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31-170.

        [44]曾黎.儀式的建構與表達:滇南祭孔儀式的文化與記憶[M].成都:巴蜀書社,2012:110-138.

        [45]龐毅.延續(xù)、更新與斷裂:清代以來長沙官方祭祀的嬗變及特點[G]//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50-175.

        [46]龐毅.晚清民初長沙官方祭祀初探(1840—1927)[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7]龐毅.民初祭孔及其困境:以湖南長沙為例[J].原道,2019(3):74-85.

        [48]程功群,王倩.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山東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7.

        [49]趙娓妮,里贊.清代四川(州)縣對文廟的官方祭祀——兼及清末民初文廟的廢祀[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24-134.

        [50]王林.近代

        來華傳教士對祭孔的態(tài)度——從山東大學堂條規(guī)引發(fā)的爭議說起[J].齊魯文化研究,2003:137-142.

        [51]李國.清末民初祭孔活動考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3):70-77.

        [52]陳澤華.民國山東民間信仰研究(1912—1937)[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53]孔德懋.孔府內宅軼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5.

        [54]李先明.孔廟“廟產興學”與文化權力的轉移——1928—1932年河北省長垣縣孔廟祭田糾葛案透視[J].近代史研究,2019(2):81-94.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The issu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Confuciu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cultu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 It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fate of Confucianism in modern times and ev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this issue has drawn wid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relevant research is mainly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ritual research, political history, social and culture history,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grity, connectivity, narrow research horizon and inadequ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in the sacrificial system.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lly explor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broaden the research vis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nterpret by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the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Confuciu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ideology and society. In this way, we can overcome the above shortcomings and broade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ffering sacrifices to Confucius; institutional ceremony; political history;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日韩在线观看入口一二三四| 亚洲午夜看片无码| 蜜桃av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麻豆|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y w|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av中文字幕在线直播|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亚洲AV秘 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性群另类交| 日韩最新av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精品传媒av在线| 人妻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性感主播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乱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女厕偷拍一区二区| 内射欧美老妇wbb| 国产夫妻av| 日韩va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诱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八戒网|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无遮挡| 91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免费艾彩sm调教视频| 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男人午夜视频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