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濤 章程門
摘 要:文章采用實驗和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對64名智力障礙兒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論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發(fā)現:(1)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在各年齡組中發(fā)展均衡,社會適應能力在10至12歲間發(fā)展迅速;(2)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3)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在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直接影響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可以通過心理理論間接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智力障礙兒童;家庭功能;心理理論;社會適應
一、前言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獨立管理自己的生活、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低于同齡普通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并且表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 [1]目前很多特殊學校將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作為智障兒童教育與訓練的一項重要目標和內容。
在諸多影響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因素中,家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健全家庭發(fā)展政策、提升家庭服務能力、加強新型家庭建設,已成為國家的一項方針政策。[2]在家庭的諸多因素方面,家庭功能的影響尤為值得關注。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解決、溝通、家庭的氛圍和情感狀況等都會影響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較高的兒童和青少年具有較低的疏離感和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3]Carter研究普通兒童與抽動癥兒童的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的關系時發(fā)現,較高的家庭功能健康水平可以預測兒童存在較少的行為問題。[4]鄧思宇和杜亞松發(fā)現,患有ADHD兒童的家庭在溝通、角色、問題解決、情緒干預和情緒反應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這加重了ADHD兒童的癥狀。[5]ADHD是一種伴有多動的注意缺損障礙,ADHD和智力障礙關系密切,很多智力障礙兒童除了存在智力缺陷外,也存在注意缺陷、多動等適應性行為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理論也會影響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理論是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推測能力,并產生相應行為的解釋和預測。 [6]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理解,這有助于人們學會合作、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Yamurlu,Sanson和Kymen在比較土耳其和澳大利亞兒童的研究中發(fā)現,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理論和適應能力之間都呈顯著相關。[7]此外,兒童的心理理論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兒童心理理論水平越高,其親社會行為的得分也越高。[8]Eggum等對3—6歲兒童的追蹤研究發(fā)現,3歲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后來的親社會行為傾向。[9]Imuta等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元分析表明,若兒童心理理論水平得分較高,他們的“幫助、合作、安慰”等親社會行為水平通常也較高。[10]
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有研究發(fā)現,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越高,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也越高。[11]3—5歲流動兒童的家庭親密度與其心理理論成績之間的關系呈顯著正相關。[12]也有研究表明,母親在與幼兒的親子互動中談及其心理狀態(tài)越多,就越能促進兒童的心理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13]蘇彥捷和覃婷立的研究認為,除了談及心理狀態(tài)外,談論行為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這可能因為照顧者在對行為做出解釋性時,兒童需要對行為與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推測。[14]綜上,家庭功能的健康水平能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已被諸多研究證實,但家庭功能也可能通過影響兒童推測他人意圖的水平,進而改變其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十分重要。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fā)育遲滯,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人。已有較多的研究以智力正常兒童為對象,探討其社會適應能力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但以智障兒童為對象的相關研究則比較少。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是否也會受到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論的影響?這兩個因素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影響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這就需要將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同時納入考察范圍,探究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論對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機制。本研究將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并做出如下假設:家庭功能直接影響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可以通過心理理論間接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即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在家庭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1被試
本研究選取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致立學校、黃浦區(qū)陽光學校、金山區(qū)輔讀學校和青浦區(qū)輔讀學校的64名智障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6名,女生18名;7—9歲21名,10—12歲22名,13—15歲21名。根據智力障礙的分級標準,輕度智障的智商為69≥IQ≥55,中度智障為54≥IQ≥40,重度智障為 39≥IQ≥25,極重度智障為IQ<25。 [15]本研究所選被試都是經市級醫(yī)院確診為智力障礙,智商分數在54—44之間,為中度智力落后兒童。其智商資料由所在學校提供。
2研究工具與程序
本研究結合了實驗法和問卷法,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心理理論進行實驗研究,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家庭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問卷調查。
(1)心理理論實驗
①意外地點任務
實驗材料:兩個玩偶娃娃、一個乒乓球、兩個盒子(一個方盒子和一個圓盒子)。
主試先向被試介紹兩個玩偶娃娃,然后向被試敘述故事,邊敘述邊進行相應的演示操作:“這兩個玩偶娃娃一個叫小剛,一個叫小芳。小剛有一個乒乓球,他把這個球放在方盒子里,蓋上蓋子后離開了。當小剛不在時,小芳把乒乓球從小剛的方盒子里取出來,放到了自己的圓盒子里,又把盒蓋蓋好了?!?/p>
錯誤信念問題:“小剛以為他的乒乓球放在哪里了?”(正確答案:方盒子)
行為預測問題:“小剛回來后,他想找乒乓球玩,他會到哪里找他的乒乓球?”(正確答案:方盒子)
對于錯誤信念和行為預測問題,被試正確回答記1分,錯誤回答則記0分。意外地點任務的得分范圍在0至2分之間。
②錯誤信念任務
實驗材料:一個牙膏盒、一支鉛筆。
主試向被試展示一個合上的牙膏盒,向被試提問:“這是一個牙膏盒,你認為盒子里面是什么?”當被試回答是牙膏后,主試將牙膏盒打開給被試看,讓被試知道從牙膏盒里取出來的不是牙膏,而是一支鉛筆。然后主試再把鉛筆放回原盒子中,并將蓋子蓋上,向兒童詢問:“盒子里現在裝的是什么?”(正確答案:鉛筆)。正確回答該題后,再進行正式的提問。
表征變化問題:“在我將盒子打開之前,你以為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正確答案:牙膏)
錯誤信念問題:“如果另外一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盒子,他沒看到里面的東西,他會以為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正確答案:牙膏)
對于表征變化和錯誤信念問題,被試正確回答記1分,錯誤回答記0分。錯誤信念任務的得分在0至2分之間。
③外表—真實任務
實驗材料:一個塑料假蘋果。
主試向被試展示一個塑料假蘋果。當被試確認這是一個假蘋果后,主試讓被試去觸摸,幫助被試認識到這個蘋果是塑料的,并不能吃。然后主試指著假蘋果向被試提問。
外表問題:“你現在看手里這個東西,它看上去像什么?”(正確答案:蘋果)
真實問題:“它實際上是什么?”(正確答案:塑料蘋果或假蘋果)
外表問題不記分;對于真實問題,被試正確回答記1分,錯誤回答記0分。外表—真實任務的得分在0至1分之間。
(2)家庭功能評定量表
采用McMaster編制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16] 該量表包括 60 個條目,由溝通、問題解決、角色、行為控制、情感介入、情感反應和總的功能7個分量表構成,由兒童父母填寫。采用Likert 4級評分,1分表示“完全不像我家”,4分表示“完全像我家”。分數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不健康。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3)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行為問卷
采用申仁洪等編制的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行為問卷。[17] 該問卷包括 68 個條目,由生活自理、感知發(fā)展、動作發(fā)展、人際交往、自我管理和社會責任6個維度構成,由兒童父母填寫。采用Likert 5級評分,1分表示“從不”,5分表示“總是”。分數越高,表示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在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5。
3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和AMO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
三、 結果
1智障兒童家庭功能的研究結果
對各年齡組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各維度的得分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
結果表明,各年齡組的智障兒童在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反應、情感介入和行為控制維度上的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
2智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結果
將各年齡組智障兒童在心理理論3個任務上的得分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智障兒童在“意外地點、內容錯誤、外表—真實”3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以智障兒童在心理理論不同任務上的得分為組內變量,他們的年齡組為組間變量,進行3×3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發(fā)現年齡的主效應顯著,F(2,60)=3.48,p<0.05。經事后檢驗,7—9 歲組智障兒童心理理論的得分顯著低于13—15歲組(p<0.05),其他組之間的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
經事后檢驗,在意外地點和錯誤信念兩項任務中,各年齡段兒童的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而在外表—真實任務中,各年齡段的得分之間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其中,7-9 歲組智障兒童的得分顯著低于 13-15歲組(p<0.05)。
3智障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研究結果
將各年齡段智障兒童在社會適應能力6個維度上的得分及總分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除感知發(fā)展外,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其他各維度上的分數及總分,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7-9歲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總分顯著低于10-12歲組(p<0.05)和13-15歲組兒童(p<0.05);10-12歲組與13-15歲組的得分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
經事后檢驗,7-9歲兒童在生活自理、人際交往、自我管理和社會責任上的得分顯著低于10-12歲組(p<0.05)和13-15歲組(p<0.05);10-12歲組與13-15歲組之間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
4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
對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家庭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的分數進行相關檢驗,結果表明,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能力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0.31,p<0.05;心理理論與社會適應能力呈顯著正相關,r=0.32,p<0.05;家庭功能與心理理論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r=-0.25,p<0.05。
家庭功能作為預測變量,心理理論作為中介變量,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結果變量,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家庭功能對社會適應性的影響,結果見圖1:
構建模型后,通過路徑分析驗證模型。結果表明,該模型的擬合指數較好。模型中所有路徑系數均顯著,說明家庭功能不僅直接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影響,還可通過兒童的心理理論對其社會適應能力產生間接影響,也就是說,心理理論在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對回歸模型進行Bootstrap測試,并重復取樣5000次計算95%的置信區(qū)間,由表4可知,間接路徑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也進一步驗證了心理理論在家庭功能與智障兒童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總效應為-0.307,直接效應占總效應的79.15%,而間接效應占總效應的20.85%。
四、 討論
1智障兒童心理理論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7-9 歲組智障兒童心理理論的得分顯著低于13-15歲組,而其他年齡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梢钥闯?,智障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是漸進和均衡的,伴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fā)展。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8]
研究結果表明,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這與已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7]本研究還發(fā)現,7-9歲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總分顯著低于10-12歲組和13-15歲組,10-12歲年齡組兒童與13-15歲年齡組的得分之間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由此說明,10-12歲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迅速,而后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緩。Evans和Gray的研究也發(fā)現,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緩。[19]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兒童受到本身智力發(fā)展不均衡和肢體障礙等的影響,導致其社會適應行為中的感知、動作等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方面的發(fā)展受到限制。
2智障兒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分析
本研究表明,智障兒童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都呈顯著相關。家庭功能不僅直接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影響,還可通過兒童的心理理論間接對其社會適應能力產生影響,即心理理論在智障兒童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
根據Epstein的觀點,家庭功能為家庭各成員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環(huán)境保障。[20]也就是說,家庭本身就有著這樣一種功能:為家庭成員的社會性發(fā)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21]如果家庭功能良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流暢,彼此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溫暖等,那么兒童在社會上與他人交往時也能更好適應。[22][23]
而家庭功能的健康程度,也影響著智障兒童推測他人意圖的能力。在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中,父母與兒童之間的溝通可能涉及內心想法、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兒童能較多地獲得有關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12]心理理論的良好發(fā)展,又可以讓智障兒童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意圖并做出合適的行為,有助于他們與他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形成較好的社會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梢?,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和智障兒童社會適應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結果幫助我們認識到家庭功能、心理理論對幼兒社會技能發(fā)展的作用,啟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為使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高,不僅要重視良好的家庭功能,從多方面使家庭功能更為健康,還要重視并適當訓練智障兒童推測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對于國家制定長遠規(guī)劃、教育者擬定干預措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結論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智障兒童心理理論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智障兒童心理理論水平在各年齡組之間發(fā)展均衡,社會適應能力在10—12歲間迅速發(fā)展。
(2)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家庭功能和社會適應三者間均存在顯著相關。
(3)智障兒童的心理理論在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的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能直接影響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可以通過心理理論間接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韋小滿. 智力落后兒童適應行為發(fā)展的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1) :37-431.
[2]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人口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徐夫真, 張文新.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疏離感的預測:同伴接納的調節(jié)作用及性別差異[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0,(3) :274-281.
[4] Carter A. S., ODonnell D. A., Schultz R. T., et al. Social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ren Affected with Gillesdela Tourettes Syndrome:Associations with ADHD and Family Functioning[J].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0,(2) :215-223.
[5] 鄧思宇, 杜亞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家庭功能的研究現狀[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6, (9) :931-933.
[6] Happé F. G., Winner E.. 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2) :358-362.
[7] Yamurlu B, Sanson A, Kymen S B..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Child Tempera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ory of Mind[J]. Turk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5) :21-24.
[8] 丁芳, 郭勇.兒童心理理論、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 心理科學, 2010, (3) :660-662.
[9] Eggum N. D., Eisenberg N., Kao K., et al. Emotion Understanding, Theory of Mind, and Prosocial Orientation:Relations Over Time in Early Childhood[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1,6(1):4-16.
[10] Imuta K., Henry J. D., Slaughter V., et al. Theory of Mind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hood:A Meta-Analytic Review[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6, 52(8):1192-1205.
[11] 劉惠軍, 王晶. 同伴接納、家庭因素與兒童心理理論的關系[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5, (3) :27-32.
[12] 胡芳芳, 桑青松. 3-5歲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 學前教育研究,2011, (7) :42-48.
[13] Ensor R., Hughes C.. Content or Connectedness? Mother-child Talk and Early Social Understanding[J]. Child Development, 2008,79 (1):201-216.
[14] 蘇彥捷, 覃婷立 .親子談話和兒童心理理論獲得與發(fā)展的關系[M] .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1-6.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49-150.
[17] 申仁洪, 鄭杜甫.智力落后兒童社會適應行為問卷的編制及主要指標考量[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 :99-110.
[18] 羅帥, 江琴娣.中度智障學生同伴交往與心理理論關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9, 33 (5) :1116-1119.
[19] Evans D. W., Gray F. L.. Compulsive-like Behavior in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its Relation to Mental Age Level,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0,71(2) :288-300.
[20] Epstein N. B., Baldwin L. M., Bishop D. S.. The Mcmaster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83,9(2) :171-180.
[21] Jongerden L., Bgels S. M.. Parenting,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nxiety-disordered Children:Comparisons to Controls, Changes after Family Versus Child CBT[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015,24(7) :1-14.
[22] Hammes P. S., Crepaldi,? M. A., Bigras, M..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o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in the Beginning of Schooling[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15(1):124-131.
[23] 辛自強,池麗萍.家庭功能與兒童孤獨感的關系:中介的作用[J]. 心理學報, 2003,(2):2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