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提及北京小湯山,能想到的大概就是2003年非典期間的英雄地,卻不知百余年前這里曾經(jīng)被無數(shù)外國來華人士稱為“喚醒睡美人的地方”。
“道路在田野村莊間蜿蜒蛇行,時而隱沒在綠色的莊稼中,時而變成石頭道?!?/p>
1849年10月9日,俄羅斯外交官葉·科瓦列夫斯基抵達北京,開始了7個月的駐京生活,在此期間,他走訪了大量名勝古跡,為我們留下了也許是近代史上最早一份海外人士撰寫的“小湯山記錄”。
葉·科瓦列夫斯基參觀小湯山的確切時間是1850年的3月下旬,“北京杏花盛開、楊柳吐綠、蝶飛蜂舞、春和日麗”。他和導游徑直找到皇家溫泉和宮室的看守官,交談后,看守官終于同意他們進入?yún)⒂^。
湯泉行宮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行宮布局十分講究,前宮修建了沐浴池塘,并配套建設了許多富麗堂皇的殿宇樓閣,供皇帝處理政務、飲宴大臣和安寢;后宮則山清水秀、綠樹濃蔭、曲徑通幽,堂軒亭閣點綴其間,錯落有致。這里曾經(jīng)是絕對意義上的皇家禁地,但隨著道咸年間的國勢漸衰,戰(zhàn)火紛紜,湯泉行宮也日趨沒落。
“皇帝和嬪妃們的浴池以及另外兩個由看守官經(jīng)營的供來客治病泡的浴池還保護得很好。浴池是用大理石砌成的,表面有一層鉛。但那些普通浴池卻逐漸破敗了。溫泉浴池是受康熙皇帝御批,由歐洲人所砌,因為歐洲人說泡溫泉很有療效。”葉·科瓦列夫斯基注意到:泉水中含有硫磺,雖不甚濃,卻很熱,兩個泉眼中的一個溫度很高,手伸進去都受不了。
1906年,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游歷中國,他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親自體驗”溫泉浴池的記載。
出浴池后,宇野哲人在庭院里閑游了一番,“假山處處,松柏繁茂,中有小池,水清見底游魚歷歷可數(shù),池中又有小島,可惜橋已半朽,池亦幾為蒲葦所蔽”。站在朽爛的宮殿面前,他不禁感慨萬千:“昔日當極輪奐之美,而今則徒委風雨,軒傾壁頹,野草茫茫,深可沒腳,磚瓦累累,或為狐穴,蔓草四伸,以蔽昔日之綺窗?!?/p>
造成湯泉行宮如此慘況的原因,并不僅僅是維修不善,還有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曾經(jīng)用炮火對這里進行過轟炸。對此,曾在中國生活20年(1887—1907)的英國作家阿奇博爾德·立德夫人痛心不已地在《我的北京花園》一書中怒斥道:“盡管一旁原先的溫泉仍冒著氣泡,巨大的漢白玉浴池和精美的漢白玉扶手現(xiàn)在的破敗景象卻令人悲哀……我們知道俄國士兵曾掃蕩過這里,這里的景象不可否認地表明曾遭肆意破壞文物的野蠻人的入侵!”
盡管如此,立德夫人還是沉醉于小湯山的景色:“各種開花的美麗灌木似乎都種在了這里,而且都長得過于茂盛,枝蔓糾結……就像通常草木繁茂的花園那樣,這兒的花園氣象萬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王子發(fā)現(xiàn)睡美人并喚醒她的地方?!?/p>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沒有了帝制庇護的小湯山不再是禁區(qū),成了旅游勝地。
(據(jù)《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