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有關卡夫卡的遺跡有三十多處。這個有著漂亮大眼睛的美男子,曾是布拉格的驕傲。
旅途匆忙,我只拜謁了其中三處,希望從目光所及的故事里,找尋某種靈感,或感動。在我的想象里,遍布卡夫卡遺跡的城市,是該涂滿卡夫卡色彩的。
卡夫卡當年常常光顧的咖啡館,現在當然已經不是舊時的模樣。只是吱吱作響的舊地板,提醒著我們時光的流逝??蓻]想到的是,言語不通的侍者在給我端上咖啡的時候,還遞給了我一個點評網站的二維碼。茫然間環(huán)顧四周,見多有端著咖啡杯的中國青年男女?;腥幻靼琢耍麄儺斎皇潜荒莻€在中國人人皆知的點評網忽悠來打卡的,他們不知道卡夫卡,更不能理解卡夫卡式的憂郁,他們只知道另一個據說來過這里的人,他叫周杰倫。
黃金小巷22號,是卡夫卡曾經用來潛心創(chuàng)作的地方。在這里卡夫卡創(chuàng)作了他的《城堡》。黃金小巷現在是參觀城堡路線上的一段,但導游反復強調可看可不看。從建筑上說,這里也真的沒什么可看,鱗次櫛比的小屋子,低矮,粗陋,像是巍峨的城堡腳下滋生的一堆蘑菇。這里曾是為皇家打造金銀首飾的工匠住所,今人為它們涂上五顏六色的油彩,也仍然不能掩蓋它們的窘迫。而卡夫卡的小屋現在是賣紀念品的小店,擠是擠不進去的,拍出的照片上也是人頭攢動,像中國節(jié)假日的長城或是黃山。
最后,就是卡夫卡博物館了。
這里據說是卡夫卡的出生地,但舊建筑已蕩然無存。博物館的設計倒是能看得出設計者的心思。實物不多,一張張的照片在暗淡的燈光下講述著卡夫卡的人生。特別是那設計成檔案柜的墻壁,孤零零地擺著一臺老式電話,拿起來,里邊是卡夫卡作品的朗讀。雖然聽不懂,卻是覺得氣氛有了,慢慢感覺卡夫卡正在向我走來。這個一生孤獨、絕望的男人,曾三次訂婚又三次逃離,只能用他變形、荒誕的語言表述著對充滿敵意的社會環(huán)境包圍著的痛苦。
秋天的布拉格是五顏六色的,河水的濃綠,晚霞的緋紅,教堂頂上的陽光一片金黃,查理大橋的石欄則是沉穩(wěn)的赭石。而卡夫卡給這座美麗的城市涂抹下的,我以為是溫柔的一層淡灰。這層憂傷的灰,調和了所有的顏色,讓鮮明的柔和起來,讓刺眼的溫潤起來。灰色當然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但灰色卻更容易永恒,更無處不在。所以,我想我應該糾正我在文章開頭的話:卡夫卡曾是布拉格的驕傲,卡夫卡永遠是布拉格的驕傲。
卡夫卡更是世界文學的驕傲。
(作者張策,選自《人民公安報》2019年10月12日,有刪改)
賞讀感悟
作者采用了“急轉彎”式的寫法,前面大篇幅寫在今日的布拉格卡夫卡的黯淡、無人在意,表達了作者心中的失落。最后文筆一轉,肯定了卡夫卡對布拉格的價值、意義,雖然可能顏色黯淡卻永恒而無處不在,震動讀者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