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秭鈺 蘭紅梅
【摘要】英語的學科發(fā)展要求學生不僅要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更要學會使用英語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學術英語寫作無疑是幫助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由于國內(nèi)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主客觀原因,導致大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停留在基礎寫作階段,缺乏學術寫作意識,無法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活動。本文旨在通過挖掘?qū)W術英語寫作中的根本問題,結(jié)合體裁教學法,探討體裁意識的培養(yǎng)對學術英語寫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yǎng)體裁意識。
【關鍵詞】學術英語寫作;體裁教學法;體裁意識
【作者簡介】黃蘭秭鈺(1999.0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翻譯;蘭紅梅(1974.08-),女,漢族,四川達州人,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學。
【基金項目】基于過程體裁法的《英語論文寫作》課程教學(編號:zxz1804)。
引言
隨著中國與世界經(jīng)濟和科技的接軌,對英語學科及專業(yè)發(fā)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展到使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再到“培養(yǎng)學生真正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并過渡到培養(yǎng)通過英語獲得專業(yè)知識、從事跨文化交際及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束定芳(2016: 3-4)]。Cummins (1979)基于對“基本人際語言技能”和“認知/ 學術語言能力”的區(qū)分,也提出語言可以作為學習、表達和分析不同學科信息的工具。在英語的幾大基本技能中,寫作能力是其中的一項核心技能,同時也是體現(xiàn)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幫助學生進入學術團體,實現(xiàn)學術話語權(quán),進行有效學術溝通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缺乏充分有效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越來越多國內(nèi)研究人員發(fā)表國際學術論文和赴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在遞交書面報告時,往往會面臨不合要求甚至被認為剽竊的尷尬境地。本文通過對中國學生學術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的探究,結(jié)合體裁教學法相關理論探討學術英語寫作體裁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yǎng)體裁意識,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治學態(tài)度,為最終置身真實的學術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英語作為中國學生的外語開展教學活動有著較長的歷史,但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一直收效甚微。作為書面寫作任務上交的作業(yè),諸如讀書報告、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等往往呈現(xiàn)出格式不符合要求、引用不合規(guī)范、缺乏思辨性和學術性等現(xiàn)象,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母語中缺乏專門的寫作教學課程導致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寫作中表現(xiàn)不佳。Rinnert和Kobayashi(2009)指出,學習者的L1或L2輸出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他們的感知、偏好、價值觀和語言水平?jīng)Q定的,而這些都受到他們的母語和第二語言教學以及學科知識的影響。馬廣惠、文秋芳(1999)認為,漢語寫作能力對語言寫作能力有直接影響,母語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往往也能更快進入狀態(tài)。
其次,學生的英語寫作通常受到母語修辭和文化寫作模式的影響。Connor(2009)認為,每一種語言和文化都有獨特的修辭模式,這些修辭模式的差異可能會使學習者在新的寫作習慣中更具有挑戰(zhàn)性。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教學中缺乏足夠的文化差異意識培養(yǎng),可能導致學習者無法使用英語獲取、處理并轉(zhuǎn)換知識。
第三,大多數(shù)學生的寫作更多地是由其工具性需求驅(qū)動的,如完成教師要求的報告、論文等。他們把寫作看作學校的任務,或者只為寫作課程而寫作,因此會認為寫作任務與現(xiàn)實生活沒有多大聯(lián)系,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由于寫作主題往往是由老師指定的,因此興趣不高,無法在適當?shù)慕Y(jié)構(gòu)中寫出有效的內(nèi)容。
第四,英語寫作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學術意識的培養(yǎng),如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學術論文體裁等。學生無法體會到早期的寫作訓練與未來的學術論文研究之間的關系,因而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寫作練習過程。
二、體裁教學法
提高學術素養(yǎng)已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隨著旨在提高英國和美國大學國際學生寫作能力的英語學術課程的普及,基于體裁的教學法在向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大學學術話語知識方面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澳大利亞,基于體裁的教學依賴于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模型,側(cè)重于文本類型,讓學生能夠研究語言在社會生活建構(gòu)中的作用。在北美,以體裁為基礎的教學被用來提高非英語母語者在大學環(huán)境下的寫作能力。
體裁教學法是一種基于體裁和體裁分析的教學方法。關于體裁和體裁分析研究主要有兩大學派:以Swales和Bhatia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以Martin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兩派對體裁的界定本質(zhì)上一致,都認為交際目的決定體裁的存在,使其具有大體上相同的圖式結(jié)構(gòu),從而影響語篇的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的選擇;都強調(diào)體裁的常規(guī)性和制約性,認為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更改;但同時也認為,體裁的常規(guī)性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由于文化因素或語篇變量的不同,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仍然存在某些差異,可以在不破壞體裁基本結(jié)構(gòu)的原則下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體裁教學法將語言、內(nèi)容、語境與明確的解釋系統(tǒng)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不是專注于寫作過程、文本內(nèi)容或未體現(xiàn)語法的抽象規(guī)定。在體裁教學法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熟悉學術體裁,以加強他們對寫作背景的理解。學生應該學習文本類型,并在相關的語境中使用這些文本。正如Connor(2009)所提出的,良好的寫作質(zhì)量的特點是文本與其語境的契合,包括作者的目的、話語媒介和受眾。因此,有必要利用基于體裁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學術話語的特權(quán)形式,并了解文本形式、修辭功能和讀者群體之間的關系。
三、體裁意識培養(yǎng)
Johns(2011)提出了體裁習得和體裁意識兩個概念。 “體裁習得”涉及對復制特定文本類型能力的直接培訓,而“體裁意識”是隨著學習者發(fā)展適應不同修辭目的和文本可能出現(xiàn)的更廣泛背景的靈活性而實現(xiàn)的。學生通過教學法培養(yǎng)體裁意識,將具體問題和學習轉(zhuǎn)化為更抽象的原則,就可以適應新情況。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成功地將舊知識應用于新問題。因此,與體裁習得相比較,體裁意識的培養(yǎng)更具有前瞻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學術發(fā)展。同時,體裁意識的培養(yǎng)也可以內(nèi)化學生的學術寫作動機。Johns指出,學生在能夠利用體裁的形式特征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員之后,就會充滿信心地閱讀和寫作。盡管大部分學生對用英語進行學術寫作感到擔憂,但不可否認的是,學術寫作是大學學習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他們當前和未來學術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通過體裁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進行真實有效的學術寫作,培養(yǎng)學術自信,是引導他們進入學術界的最重要的一步。
那么,如何培養(yǎng)體裁意識呢?
1.為了提高學生在大學的學術素養(yǎng),教師可以采用與文本的社會背景有關的理解、討論、組織和制作文本的策略,引入多種體裁,提高學生對不同體裁的不同規(guī)范的認識,結(jié)合體裁教學法鼓勵他們應用相關體裁進行學術寫作,而不是背誦文本類型。
2.教師應轉(zhuǎn)變以結(jié)果為導向的寫作教學,更注重語境、讀者與作者的關系或目的的寫作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體裁來分析語言在特定學科中的多樣性的方法非常適用于從事不同學科研究的學生形成體裁意識。
3.學生在進行英語學術寫作時由于缺乏語言特征和文本特征方面的文本類型知識,他們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轉(zhuǎn)化為可理解的文本。因此,對作為學生范本的材料選擇要足夠重視,應與學生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能力相匹配。
4.在學生開始寫作任務之前,老師需要明確解釋基于體裁的寫作任務的原理,并引導學生將其理解為一種真實的學術類型的模擬,而不是簡單的課程練習。體裁學習者需要對任務進行“元認知反思”,即考慮他們?nèi)绾握J識一項任務。這種反思和理解可以提高他們的自我定位,增強他們的體裁意識。
參考文獻:
[1]馬廣惠,文秋芳.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34-39.
[2]秦秀白.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32(1):42-43.
[3]束定芳.對接新目標,創(chuàng)建新體系,適應新需求[J].外語界,2016 (2):2-8.
[4]Connor, U. A study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Writing[J]. Paper in Linguistics, 200917,3:301-316.
[5]Cummins, J.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al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J].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97-205.
[6]Johns, A. M. The Future of Genre in L2 Writing: Fundamental, but Contested, Instruction Decision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1,20,1:56-68.
[7]Rinnert, C., & Kobayashi, H. Situated Writing Practices in Foreign Language Settings: The Role of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Instruction[J]. Wri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9): 23-48.